APP下载

开明士绅徐岫青

2021-01-18何志宽

铁军 2021年1期
关键词:老先生

何志宽

迁居三垈

徐岫青老人本名徐永鍼,生于1873年,晚清秀才。自民国二年(1913年)由原居下兴庄迁居三垈以来,开学启蒙、教化乡里、革除恶习,在摸索治理盐碱、改良土壤、革新植棉等方面成绩尤显,惠及乡里。也正因为此,1924年元月,他被灌云县政府聘为县农会会长。

经过多年的实践,徐老先生摸索出了一套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收到良好成效,既扩充了耕地,又提高了产量,农户、租户们的日子渐渐地好了起来。而后,他又想着如何发展些经济作物,给这里的百姓带来更好的经济收益。于是,他对穆湘的《植棉改良浅说》仔细地研究起来;他还亲赴南通,登门向“状元实业家”张謇取经讨教植棉技术。他将张謇赠予的优良棉种先在自家一大片田地进行了试种。从整墒、播种到间苗、施肥,从掐头、打叉到剪枝、疏果,老先生必亲躬田垄。深秋,正值棉花盛开之时,徐老先生家那几亩棉田开得如下了场大雪似的白。三垈村人的祖辈们怕是想都没敢想过,曾是自己脚下的盐碱地会生出这般的美景。

徐老先生又根据穆湘的《植棉改良浅说》,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著了《植棉浅说》,并印成册子,发给植棉农户作为指导。到第三个年头,这棉花种植已在响水周边大面积地推广开来,东到双港、海安集,南至老舍、张集、小尖……

徐老先生10年的亲躬农耕,改土灭碱,推广植棉,造福乡里赢得了当地人们的广泛传颂。曾有人编一顺口溜赞道:

徐大太爷是福星,恩泽乡里慈善心;

治碱改土广植棉,盐滩荒地刨出金。

初来三垈,这里土地瘠薄,收成不好,大多农户生活贫困;又因地处偏僻,闭塞落后,思想保守。有些人不务正业,终日游手好闲;更有些年轻人染上赌博甚至偷窃之恶习。徐老先生来了后决心整肃这里的风气,他找庄子里几位尚能管事的老人们商量,倡导大家从事农耕,禁止赌博,并破除迷信等习俗。迁居的第二年,老先生就在庄子上开办起一所私塾,请了一位老师教书,并让庄子里的孩子与自家儿子、侄子、外甥等一起读书学习,增长文化知识。在开荒治碱过程中,他专门雇请庄上年轻人,多给他们工酬以提高大家参加劳动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推广科学种田培养了一些骨干人才。由此,使得当地的不良风气、恶习渐渐地得到了改变。

当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他的两个孩子和庄上小伙伴们玩耍时,在一家门前看了会“热闹”,回家向父亲述说了那情景。老先生忙找了附近的老人问明原委。原来是这沈家的婆娘生病多日,无钱就医,病情越发的严重,便请了个“仙奶”来做法事,即跳大神……第二天,老先生让管家孙二爹给这家送去些钱,叮嘱他们赶紧带病人去看医生,千万不要再找什么“仙爹仙奶”的了。第二年正月,他邀得武同举、王同甫、骆霞诚三位好友在家相聚。好友骆霞诚乃杏林世家,岐黄高手,灌云一带名医。老先生惦记着年前沈家人生病的事,他要孙二爹去沈家看看那病人康复得如何,如要是还没痊愈,就让他家人带这大院里来请好友骆霞诚给瞧瞧……感动得沈家人千恩万谢。

春天的二三月间,青黄不接,是农家最易闹春荒的时候。庄上常会有人家盖锅断炊,但凡有人上门求助,老先生从未回过个“不”字;有的一旦知道还会主动地借粮给他们,并要求只按原数还,不多要一粒;有些过于贫困的人家,不好开口来求助,老先生知道后就会吩咐伙计将粮食送过去,并告知他们这粮食无需还……

徐老先生迁居三垈时,曾住在宣圩庄西头自家的草屋里;后来,三垈的大院子建成就搬了过去,草屋便闲着。此时,有姓席的一家人从东海逃荒到宣圩,在此租种了老先生家一垧地。老先生见老席这家人勤劳本分,便有意想留其在此安家。于是,他将那5间草屋按着当地的一种契约习俗,只象征性地收了点钱,就算是卖给了老席家,这让老席一家人对老先生感激不尽!

1926年春,淮城章鉴虞想把大有庄那里约10多顷土地卖给潮河北大洋庄的杜温民,他敬请徐老先生从中撮合。这样大的事,老先生很是上心,他实事求是地两头说和,对各方不偏不倚,撮合得双方心悦诚服,两家很快就做成了这笔大买卖。买卖双方按10多万元的田价合计拿了4000元佣金酬谢老先生,老先生婉言辞谢。他说:“我只不过成全了你们两家的一件好事,岂能受得这份‘俸禄……”

迁居三垈多年,老先生怜贫惜寡,解困济急,善施乡里的事惠及众多的远近乡邻,已成为美谈,人们都赞誉徐大太爷是位“大善人”!他正直、无私,处事公道,也深得四邻八乡人的信赖。也正因为他的这种清正廉洁、乐善好施的品格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方有好友鼎力举荐,他被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北平分会聘请去内蒙古包头一带放粮赈济灾民。

包头放粮赈灾

1927年至1929年,中国的内蒙古、山西等地发生了百年难遇的大旱灾。据《萨拉齐县志》记载:“民国十六年苦旱,全年雨量仅三点五一公分(相当于35.1毫米)……酿成空前未有之旱灾 ……饿殍遍野,民不聊生,鬻子卖妻以度苦日,凄惨流离不堪入目,诚百年来之浩劫”。当时的《绥远通志稿》也曾记载了“饥民充塞村野,横尸相望” 之惨况。

其实,按当时的家庭情况,太太身体不好正生着病呢,并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老先生是不便出行的。可是,当他看了义赈会发的灾情资料介绍后,毅然决定担此重任,因为此事关乎着千万个同胞性命呢!

1928年初冬,徐老先生自備旅费,负责将义赈会募集来的40船粮食,从灌河口出发,由水路入天津港后,又换车载从旱路辗转运到内蒙包头一带。灾粮的发放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它要严格按着义赈会的规章程序进行,有些还要到实地去考察、核实、登记。北方大漠乃苦寒之地,入冬后的包头、萨拉齐一带已是天寒地冻,气温常在零下20度左右。徐老先生初经此苦寒,很不适应,身体渐出状况,感冒咳嗽,发起低烧。曾有同事提议让他回去,他婉然拒绝。等任务完成后回到北京,他就病倒了,高烧不退。由于病情严重,医院通知了家属。大儿子徐禹民急急地赶往北京护理,一直待病情好转后才带他回响水。而就在他刚刚回来月余,即1929年1月15日,徐太太因病重不治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儿子怡泰6岁,女儿愉泰还不满4岁,这无疑给老先生带来了一次沉重打击……

支持抗日

1937年,抗日战争在全国爆发后,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徐老先生毁家纾难,不遗余力地支持抗日。这年年底,先后从上海、延安回到家乡的徐禹民、方立凡会同地方党组织在家乡开展起了抗日救亡活动。他们在徐家大院里重建起三垈小学,把学校作为宣传抗日救亡、培养革命人才的阵地……他们的这些工作无一不是在徐老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开展。从扩大校舍、增加师资以及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老先生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国共二次合作期间,为把以徐禹民为首的联防小游击队武装起来,徐老先生把自家的两支长枪、一支短枪献了出去,并动员劝说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献枪支持;他又通过世交挚友王同甫之子——国民党淮阴专员王公玙,搞来40多支苏制“毛瑟枪”和子弹2000发,大大地加强了这支队伍的武器装备。1939年7月,这支队伍由方立凡、周志贤率领与灌西沭阳的武装会合,组成了八路军陇海支队第三团,后来成为新四军四师九旅一部分。

1939年农历正月十一,日本人占领响水,徐老先生曾举家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也因此,老先生更加坚定了支持抗日的决心,对抗日工作资助不怠;他每住一处,那里就成了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点,同志的集聚地,他家的住处总是“客人”不断。1942年初春,敌人要大规模“扫荡”苏北根据地,老先生接受中共地方组织的建议,随即返回到徐家大院。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分析,徐家大院虽离敌人据点较近,但是凭老先生在家族中和地方上的威望,是不会出什么事的,并且还能为党的活动带来一些方便。确实,自老先生回来后,徐家大院就成了共产党与盘踞在响水敌人斗争的最前哨。在这期间,由于往来人员较多,生活开支经常遇到困难。一次,中共县委批给了老先生200元钱(银元),以用于生活补贴。这可惹急了老先生,他立即将这钱如数退回给县里,十分诚挚地对县里的同志说:“这个时候,你们县里一定更困难,我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呢,自己能克服。”后在老先生病逝时,时任中共盐阜地委书记刘彬同志这样评价徐岫青老人:他的一生是以急公好义、乐善好施而享有盛名;他清廉正直之风,为人民颂德称贤;他热忱于地方慈善事业,扶危济困,主张公道,有慈善家之称。

跟定共产党

北伐战争以后,徐岫青老人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他痛恨国民政府的官场腐败,上任灌云县农会会长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毅然决然地辞职回家,对官场仕途毫无一点的眷恋。

抗战爆发了,老人家出于爱国,他多么希望国民政府能举国之力奋起抵抗,以驱倭寇。可他却从自家堂侄、时任江苏省保安第七旅旅长、海州行署专员徐继泰的身上看到了国民政府不抵抗的作为……其实,徐岫青老人开始对共产党也并不了解。他的外甥方立凡(共产党员)在上海、苏北两次被捕,他虽然积极参与营救,但并不支持他们的行为,认为这都是拿着性命当儿戏。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共产党的地下活动更加地活跃,儿子徐禹民从上海回来,带回了国家正处于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大量信息。后来又见了上海来的抗日救亡歌咏团,其中有叫陈飞、冯国柱的年轻人常和徐禹民、方立凡等聚在家里谈论抗日救亡工作。他们为了挽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不顾自己的安危,在街头巷尾、村前庄后,通过演小话剧、教唱抗日歌曲、演讲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老人通过自己分析判断,加上农会工作所遇,以及平时的所见所闻,很快得出了结论:国难当头,还是共产党的主张能救中国。所以,打那时起,老人就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抗日救亡队伍中,积极支持儿子、外甥们的革命工作,并尽一切力量资助他们的活动所需。这期间,由于徐老先生的威望以及特殊身份,处在对敌斗争最前沿的徐家大院,为党的地下工作者起到了安全的掩护作用。

县委干部张群英同志就曾在大院里打过长时间的“埋伏”。张群英曾在莫斯科学习过,同志们都叫她“老莫斯科”; 她是四川人,说话口音是极易暴露身份的。为防备敌人搜查盘问,徐岫青老人要她在敌人面前装哑巴,就是打死也不能讲话,还让恒泰、愉泰姐俩称她是自家亲戚大表姐。他叫张群英与两个女儿现场演示了一下,结果逗得他们自己笑成一团,老先生也满意地笑了。

另一回掩护区委书记王浩同志,虽然一大家人都受了点惊吓,捏了把汗,但在徐老先生的巧妙安排下,王浩同志有惊无险地躲过了搜捕。

1941年,盐阜区行政公署建立后,徐老先生积极支持并直接参加了根据地的民主建政工作。1942年,盐阜区参议会、滨海县参议会相继成立,徐老先生被聘任为盐阜区参议会驻会议员、滨海县参议会参议长。在这期间,他做了大量参政议政工作,和议员们同心协力,共商本地区有关重大方针、政策,听取各方面的反映、意见和建议,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对巩固抗日根据地和民主政权作出了很多贡献。

此时,老先生已近古稀,身体不太好,60岁时因患脑血栓落下残疾,一条腿行动不便。可他拄着拐杖,坚持参加各种活动。子女们心疼他,劝他天冷不要外出。可他说,这都是承诺过的事情,不管有多困难也要去做,做人要守信。1942年春节,新四军三师黄克诚师长送来春节礼物,邀请他参加专区参议会的成立大会。他出席了。当时没有交通工具,只靠一辆木制独轮小车,在上面铺上一条棉被,他坐上去由伙计推着走了两天才到目的地。伙计回来说,天太冷,大太爷流出的鼻涕都冻成了冰铃铛。后来,县里经常开会,他都是坐着这辆木头小车往返。

1943年春,日本侵略者连续大规模地向根据地发起扫荡,形势十分紧张。已卧病在床的徐老先生,还关心着盐阜地区的形势,记挂着新四军的安危;直到弥留之际,老先生还会如梦呓般的念叨着刘书记、黄师长等人……在老人病重期间,担任伪职的堂侄徐继泰来病榻前探望,想利用老人家的社会影响,以挽回他们因遵主子“曲线救国”的旨意公开投降日军而失去了的人心,被老人家严词拒绝。对一个有着民族大义的爱国老人来说,这是绝不可以调和的原则立场,堂侄这种丧失民族气节的行为早已是老人心灵深处的难言之痛。他以冷峭的目光掠过这位损害了自己与家族声誉的侄子,随即把脸转向床里,不屑一顾……

与世长辞

1943年5月19日(农历四月十六),徐岫青先生与世长辞。

老人去世后,时任中共盐阜地委书记的刘彬同志撰写了悼念文章《悼徐岫青先生》,高度评价了老人的高风亮节。他说:“诚然,徐老之死,是代表正义的一颗巨星的陨落,是盐阜人民的损失,也是我党我军的损失!……他的英名将和彭田诸烈士一样在人民的忆念中永垂不朽!……我们共产党人愿意像悼念自己同志一样来纪念这位正义老人。”

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给徐老先生题了墓碑词,称徐岫青先生是具有民族气节的开明人士。

多位领导同志和鹽阜区参议会送了挽联。

黄克诚师长率第三师全体指战员的挽联是:

壮志迄弥留,光耀海滨君未死;

耆绅皆奋起,坚持苏北吾何忧。

刘彬书记所题的挽联是:

硕望重乡邦,仰无愧,俯无怍,遗憾亲者事仇,生死难忘,易簀弥留存隐痛;

热情参议席,老益壮,穷益坚,策励国人杀敌,是非不苟,临风追悼共含悲。

在老人家的影响下,当时在徐家与吕、方两个亲家中,有子女数十人参加了革命,他们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的儿子徐怡泰还不幸殉职,成为革命烈士,时年仅32岁。                                         (责任编辑 徐良文)

猜你喜欢

老先生
事事谨慎
100万只猫
成长需要一股“熬得住”的劲
老爱情
有我在,你怕啥
有我在,你怕啥
老先生
年 轻
区区一块钱
才七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