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韩庄运河开凿治理及对台儿庄的影响

2021-01-18任泽俭

山东水利 2021年2期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台儿庄万历

任泽俭,任 斐

(1.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9;2.山东水发一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9)

韩庄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是明朝万历年间开凿的泇河最上游一段,位于山东枣庄市南部,呈东西走向,为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最大的一段弯道,全长42.5 km,西自济宁市微山县韩庄镇的微山湖口,东至江苏邳州市的黄道桥止。上游3.5 km 在山东济宁市境内,中游37.2 km在山东枣庄市境内,下游1.8 km 在江苏邳州市境内。韩庄运河既是南四湖3.17 万km2流域面积的主要泄洪通道,又是枣庄市台儿庄、峄城两区全部,薛城、市中两区部分1 828 km(2其中伊家河296 km2)流域面积内产生径流排泄的唯一途径;既是发展两岸2.67 万hm2农田灌溉的得天独厚的水源,又是南水北调、通航运输,短途高效而难得的河流。

1 元朝开通京杭大运河

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保证南北交通和北京的供给,朝廷就酝酿将隋唐开挖的从杭州-洛阳-北京的折线运河进行“裁弯取直”,并解决水源不足。元世祖从至元二十年至二十九年(1283—1292 年),用10 年时间在山东境内开凿济州河、惠通河,在通州与大都城之间开挖通惠河,形成了杭州至北京近乎直线航道,总长1 700 余千米,比隋唐运河航程缩短900 余千米。元代开通的运河并未流经枣庄南部,在鲁南苏北地区,是从济宁一路向南。据有关志书记载,元代治理运河主要采取“遏黄保运”和“引黄济运”措施,但收效甚微。

2 明朝开通泇河运道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京杭大运河随之成为明朝统治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生命线。为保证南北漕运畅通、巩固其统治地位,朝廷对京杭大运河不断实施整修和清淤工程。而运河在通过鲁南苏北部分地区时,是借助黄河水道行运的,为避黄河泛滥淤塞之害,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治理演变过程,于是“借黄行运”“引黄济运”“避黄行运”的主张在宫廷中争论不休,引发了我国治河史著名的“泇河之议”,经过几代有识之士前赴后继的努力,最终成功开通了泇河运道,消除了困扰明朝200 多年的心腹大患。泇河运道的开凿,是经过一系列用人工渠道代替天然水道的过程,是历代漕运治理经验的总结。

1)航道由湖西改到湖东。泇河开通前,京杭大运河从济宁沿南四湖西岸向南与黄河交汇。为避黄河水患,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在南四湖东岸开挖了自济宁南阳镇至沛县留城70 km的南阳新河,作为新的航道。

2)始议开凿泇河。明嘉靖以后虽开南阳新河,但在留城以下,仍须借黄行运,河患对漕运时有影响。明隆庆三年(1569 年)7 月,黄河于沛县决口,运道淤阻。明隆庆四年(1570 年),黄河于邳州决口,运道受阻,总河翁大立上疏开泇。隆庆五年(1571 年)工部尚书朱衡提议开泇,万历三年(1575 年)总河都御史傅希挚主张开泇。由于开新河道工程浩大和黄河决口频繁,所以“避黄保运、新辟泇河”之议不断被提出和复议,历时24 年屡议屡止,争论不休,为开泇河奠定了舆论基础。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连降暴雨,黄河在汶上决口,当年朝廷获准开泇河航道,具体开凿方案没有确定,可以说只批准立项,具体勘测设计和施工图尚需进一步确定。

3)翁大立及傅希挚现场踏勘。朝廷批准开泇前后,翁大立及傅希挚多次实地踏勘,提出开泇河的建议路线自夏镇马家桥东过微山湖,逾葛墟岭而南经侯家湾、梁城至泇口镇,又涉周柳、哈鳗诸湖达邳州直河口交汇黄河,全长130 km,可避开165 km 黄河运道,比走黄河缩短35 km 运道。

4)舒应龙应急开挖韩庄中心沟。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总河工部尚书舒应龙迫于导流排水压力,上奏朝廷应急开挖韩庄中心沟以泄洪水获批。万历二十二年(1594 年)正月,舒应龙募集役夫1.12 万名,开挖韩庄中心沟,通彭河水道入泇,历时120 d。中心沟开成,洪水得以下泄,微山湖水面下降,中心下洪效果显著,为泇河的形成作了铺垫。

5)刘东星开泇试运行。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黄河在单县黄堌决口,徐州洪、吕梁洪以下利用黄河的运道几乎断流,又提议继续开挖韩庄中心沟行运工程。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总河刘东星等沿舒应龙开挖的韩庄中心沟旧迹,凿顽石、挑沙淤,终于开成泇河运道,其河身虽尚浅,然己能通行小型船只。刘东星“历官三十年,敞衣蔬食如一日”,积劳成疾,病死在总河任上,被称为“殚精竭虑”的治运名臣。

6)李化龙开泇全面通航。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黄河再次于单县东南苏庄决口,灌昭阳湖穿李家口逆流。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时任总河侍郎的李化龙再次上秦开挖泇河,在上《请开泇河酌浚故道疏》中,历数开泇的六善二不疑:“以二百六十里之泇河,避三百三十里之黄河”,万历皇帝认为这是国家漕运的长远大计,诏命精中国力开工,当年泇河上自夏镇李家港下至邳州直河口130 km 运道通航,并建韩庄、台儿庄、侯迁、顿庄、丁庙、万年、张庄、德胜及湖口闸,以节制水源,保证漕运船只畅通。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结束泇河扫尾工程,至此,运河全线畅通,京杭运河就此改道——即韩庄运河在几经波折中诞生。万历三十四年(1606 年),过往船只达到7 700 余艘。

7)曹时聘完成未竞事宜。泇河开成通航后不久,李化龙丁忧离任,工部侍郎曹时聘接任总河。曹时聘到任后,一方面上奏朝廷表彰李化龙的开泇之功,一方面提出加强泇河运行管理相关建议,所提建议得到万历皇帝的认可。经曹时聘的继续整治,泇河终于代替了黄河运道,避开了徐州洪、吕梁洪天险,成为京杭大运河中一段稳定、安全、便捷的主航道,基本畅通了400 余年。

3 清朝运河治理及建设“三公祠”

1)咸丰五年(1885 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主流东行,夺大清河在山东利津入海,将大运河在张秋镇拦腰截断,运河分成南北两段。黄河改道前,延续明朝维护北京的供给,清朝仍把漕运当作朝廷大事,十分重视漕运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康熙、乾隆皇帝曾分别六下江南,无论是康熙的“事必躬亲”“体察民情”,还是乾隆“微服出巡”“游龙戏凤”,都是多借水道而行,在山东运河城镇的临清、东昌府、济宁、台儿庄留下无尽的故事和应有的痕迹。为韩庄运河治理及治安需要,清朝在台儿庄设有参将署、总兵行署、守备署、闸官署等管理机构,其中参将署为清朝三品参将的官衙。1885 年黄河改道后,随着海运、铁路的发展,特别是清末国力哀退,加之黄河改道无法全线通航,朝廷对运道疏于管理,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韩庄运河漕运停止。1840 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逐步撤销了朝庄运河的管理机制,运道处于失修、失控状态。

2)建设“三公祠”。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时任漕运总督的杨锡绂一行来到韩庄运河万年闸视察航运工作,他站在运河大堤上,目睹河道舟辑如梭,帆樯如林,号声不绝,一派繁忙,感慨万分,联想当年治理黄河扰运和泇河开凿的艰辛,感慨万分,萌生修祠建堂的想法,以纪念开泇贡献最大的3 位功勋舒应龙、刘东星和李化龙。杨锡绂与总河尚书张师载、运河监司李清时共商捐款,在万年闸月河东岸选址,由闸官孔毓贵负责建设的“三公祠”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完工。过往船民、府州官员、商旅雅士、地方百姓纷纷慕名拜谒,并把“三公”奉为河神,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当地百姓在此举行庙会,祈祷平安。因“三公祠”使万年闸名杨京杭大运河沿线,万年闸也成为峄县仅次于台儿庄的繁华集镇。

4 民国及新中国韩庄治理

清末至民国,韩庄运河的严重淤塞,航运及排洪能力大大减少,两岸人民深受其害,两岸2.67 万余公顷土地屡遭洪涝侵袭。民国期间,由于战乱不定,从民国三年(1914 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的 22 年间,虽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拟定了河道治理计划,但未能实施。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3 月中旬,台儿庄至济宁段工程方得开工,至次年元月初竣工,对河道进行了疏浚,两岸复堤各31 km。

自1958 年后,国家多次治理韩庄运河,目前己达到50 年一遇防洪和二级航道标准,调水规模125 m3/s。根据近期国家对韩庄运河的规划,达到100 年一遇防洪标准,并实施南水北调二期工程。

5 泇运河通航对台儿庄古镇的影响

据考证台儿庄至少在汉代即有村落,但却一直名不见经传,至泇运河开通,台儿庄才有幸与运河齐名垂典,才逐渐成为重要的水陆码头,日趋繁盛,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多达数万,成为峄县40 个集镇之首。

1)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台儿庄的社会经济发展兴于运河,几百年来与运河共兴衰。韩庄运河及台儿庄古镇在“康乾盛世”进入鼎盛时期,台儿庄成为苏鲁豫皖乃至江淮浙沪地区的重要货物集散地,各地商人纷纷云集于此,置产兴业。山西商人建立了山西会馆和关帝庙,商号、店铺如雨后春笋,数不胜数,街巷丝竹不绝,夜不罢市,一派繁荣景象。商家为了便于从水上装卸贷物,在古镇住地的运河北岸修筑多处石阶码头,俗称“水门”,至今保存完好。

2)对文化的影响。台儿庄因运河而兴,韩庄运河及台儿庄的母体是京杭大运河,台儿庄的文化与京杭大运河的文化一脉相承。韩庄运河及台儿庄古镇的特殊位置,其文化具有明显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台儿庄文化积淀具有南北融汇、东西辐射、兼容并蓄、自成一体的板块特征,上承济宁孔孟之礼、丰沛微湖汉风,南收苏北之淳朴,北蓄鲁南之豪气,东容邳郯之灵气,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明显的包容性。随着通航及康乾南巡,台儿庄引来了满族文化、回族文化、高原文化、商旅文化和尚武之风,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

3)台儿庄的军事地位。泇河开通,水陆交通便利,突显台儿庄的军事地位。清咸丰年间(1851—1861 年),在台儿庄及韩庄运河两岸大规模起义的幅军与政府的战斗,持续时间长,规模宏大,动摇了清政府在鲁南地区的统治根基。1938 年3 月国民党战胜日本的台儿庄大捷,更是彪炳史册的重彩之页。1948 年11 月在淮海战役的炮声中,国民党第23 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两位共产党员率国民党59 军两个师、77 军一个半师2.3 万余名官兵,在台儿庄和贾汪地方宣布起义。

6 结 语

韩庄运河的开凿、兴衰和发展演变,既证明了实施闭黄保运的措施得当,又体现了南北物资交流、航运事业发展的需要;既为两岸大兴农业提供了抗旱防汛的物质保证,又体现了人民大众逐步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避水害兴水利的智慧。韩庄运河的诞生和发展,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说是沿岸一带人民的生命线,也是韩庄运河生命力之所在。

猜你喜欢

京杭大运河台儿庄万历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依河而生,因河而兴:元明清戏曲迭代与京杭大运河关系论说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
明代万历年间“矿监税使”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山东·枣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台儿庄大捷后盲目决战谁担其咎?
张自忠部与台儿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