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1-01-18廖旭雯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廖旭雯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人文学科,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知识的实用性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创新、写作,语文知识的丰富性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语文知识的这些特点,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这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借助知识特点,引导学生对比思维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很多知识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或者相似之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认识,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特别是在学习汉字的时候,教师就可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

比如,教学“未”和“末”,有的学生说“未”字的后面一横较长,说明“未来无限光明”;而“末”字的后面一横较短,说明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这就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体现,这样的对比方法能够使学生很好地进行识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而且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打破反应定式,引导学生创造思维

阅读不该成为教师布置的任务,应当成为学生真正喜欢、愿意去做的一件事,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和积极地阅读才能让阅读教学具有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式,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头脑风暴

在学习语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让学生进行词语盘点,将描写某一类“特征”的词语说(写)出来,越多越好;还可以进行成语接龙,積累歇后语、谚语;还可以说一说(写一写)有关春天或其他景物的诗句等。运用头脑风暴法不但可以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还可以博采众长、刺激大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自由联想

联想是由眼前的某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或因由甲观念想起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联想法,迁移运用,丰富语言积累,揣摩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教学统编版《草船借箭》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它的近义词“锦囊妙计、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和反义词“无计可施、束手无策、机关算尽”等。通过对词语的理解辨析,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之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草船借箭”的故事赞扬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三)使用类比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能力。特别是在小学时期,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单纯依靠课本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类比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分析、归纳,加深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多层次思维、多角度发展,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富有创意。比如,在教学统编版《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楚王三次是如何刁难晏子的、晏子是如何反击的、最后结果如何。第一次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回答,后面两次让学生通过类比、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得出答案,这样教学肯定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运用隐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童话故事,运用了大量的隐喻,透射出孩子的内心冲突与情结。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让儿童在故事经历中想象更加丰富、思维更加开阔、心理不断成长。比如,教学统编版《小柳树和小枣树》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朗读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对话,并上台表演,然后交流讨论,齐读“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已的短处”。学生通过想象、思考、交流、体验,最后感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三、树立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过于强调教师的尊严,强调知识灌输,强调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关注学生的学习感知与学习体验,创设问题情境,树立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同时培养其批判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统编版《泊船瓜洲》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熟悉了作者的生平以及诗词的写作背景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词中心思想的概括。“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在大部分学生看来,是表达了作者希望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但也有的学生说此时的作者被罢相,其实他也是想重新回朝做官,展示自己的抱负,在字里行间也蕴含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与总结,就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度思考,这样的问题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剖析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一种与人们思考问题的常规思路恰恰相反的思维方式。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引导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的逐步学习,一步步地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也就养成了顺向思雄的习惯,即知识的学习都是由基础到困难递进的。这样的学习思路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被动。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深入剖析教材,不应局限于课文本身设置的学习要点、主要内容,要力争跳出文本框框,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反复思考,挖掘其内容背后所蕴含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一)借用課文主题

例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加了一句话》中讲述了一位盲妇人立着一块写有“我什么也看不见”的木牌在街上行乞。按人们的习惯思维,既然是盲人,肯定是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值得大惊小怪,所以盲人一无所获。而一位大诗人经过,见此情景,在木牌上加上一句话,变成了:“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万紫千红、百花争艳,而盲妇人却看不见这美景,着实可怜,人们应该解囊相助。这便是这位大诗人引导人们逆向思维,使盲妇人行乞成功的杰作。这样让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思考,久而久之,学生构思精巧、立意深邃的写作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巧用童话寓言

《乌鸦喝水》这则童话讲述了一只乌鸦喝水的故事。一开始,乌鸦把嘴巴使劲地往瓶里伸,但还是够不着瓶里的水。后来,乌鸦灵机一动,衔来一些小石子塞进瓶子,让瓶里的水漫上来,最后轻易地喝到了水,解了渴。不难看出,是逆向思维帮助乌鸦解决了令它棘手的难题。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又深受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教师应加以充分利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点拨,以培养他们敏捷思考、积极并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

(三)借鉴中外故事

北宋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也是逆向思维的典范。一般孩子认为,要救落水者,必须想办法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与一般孩子的想法恰恰相反——选择砸缸,让缸里的水离开落水的人。“人离水”与“水离人”的思维正好相反,但救人的目的却快速达到了。

有一次,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看见从树上掉下一个苹果,他就很纳闷:为什么苹果不往空中掉而偏偏掉在地上?在常人眼中,“东西从上往下掉”是司空见惯的事实,而牛顿却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式,发现是因为地球有引力,所以东西不是向空中掉,而是掉在地上。可见,逆向思维在这里起了关键作用。这也充分说明了逆向思维极易引起发明创新。

五、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扩散思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是一个知识面极广的教学科目, 而知识又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善于通过知识之间的迁移来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知识的影子,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融合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教学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展示的北京的民俗民风认识到北京过春节的方式之后,再和自己家乡过春节的方式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进而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归属感。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例子,语文教师要以生为本,借助教材这个宝库,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勤思、善思,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包利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华少年,2015(20).

[2]胡艳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才智,2012(26).

[3]杨明仙,孙群.谈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05).

[4]陈世芬.浅谈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J]. 科学咨询,2012(24).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