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教材,开展作文教学指导

2021-01-18戚士菊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9期

戚士菊

摘要:入选统编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教材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的典范文章。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只要定准单元核心目标,紧扣教材,充分、科学、合理地用好教材,就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写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习作方法;习作要点;习作实践;习作范例;习作思路

三年级学生习作刚刚起步,写任何东西都不得要领,要么记流水账式地平铺直叙,要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东拼西凑。一些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也觉得无从下手,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是毫无目标地泛泛而谈,因不得要领而常常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其实,语文教材就是最好的教学依据和教学资源,习作指导紧扣教材,定准核心目标,前后勾连,层层推进,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围绕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编排了八个独立的习作单元,这几个单元自成体系。其中,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整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由单元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单元习作六个板块构成。单元导语揭示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精读课文,目标是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重在习作方法的习得;“交流平台”,回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对学习到的表达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初试身手”是对“交流平台”中所提炼的习作方法的具体实践,为单元习作做铺垫;习作例文,直接指向习作表达,为学生搭建习作支架;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是本单元学习成果的最终呈现,核心目标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寫下来。

一、精读课文,学习习作方法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留心观察”,围绕这一主题,教材编排了《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两篇精读课文。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不同于常规单元,上课时不应停留在朗读课文、字词教学、内容理解上,而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即由关注“写什么”到关注“怎么写”。

《搭船的鸟》记录了作者旅途中的观察所得,既有听到的,也有看到的。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作者观察了哪些事物和场景?再让学生重点学习第二、第四自然段,通过圈画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比较等方式,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翠鸟的外貌、动作的,从而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最后,布置课外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对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植物、动物或一处场景做长期观察,并记录观察所得。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我给学生列了一个观察记录单。

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课时,我结合课后问题,分三步进行指导。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后说说草地给自己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再围绕课后第一题的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然后,小组交流“课文描写的哪些场景让你觉得有趣、可爱”,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草地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这一步,我结合课后第二题,分三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草地的变化。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思考:每个时间点——很早、中午、傍晚,草地分别是什么样子的?由此发现草地的变化主要是颜色的变化。再让学生将这些变化填入课后第二题的第一个空白处。然后让学生按照顺序连起来,说说草地的变化。

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草地变化的原因。先让学生一边读第三自然段,一边画出描写蒲公英变化原因的句子,了解其变化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一边播放蒲公英张开、合上的视频,一边要求学生用手掌跟着演示。演示完毕,学生再细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蒲公英花朵在一天内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与草地颜色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将思考结果填入课后第二题的第二个空白处。

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体会“我”观察的细致。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观察实践(讲《搭船的鸟》时已经布置过),想一想自己所做的观察和课文中“我”的观察有什么异同,从而体会到:作者不仅观察了草地颜色的变化,还进一步探究出其变化的原因,观察得非常细致。

(3)继续课外观察实践,记录观察所得。学完本课后,我要求学生借助课后第三题,继续观察一种植物、动物或一处场景,要在之前观察、记录的基础上,再侧重观察事物或场景的变化,并记录下观察所得。

两篇精读课文讲完,学生基本都能“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到位,核心目标完成,学生也就习得了观察作文的基本习作方法。

二、交流平台,梳理习作要点

“交流平台”对《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两篇课文的习作要素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总结了留心观察的好处,说明了留心观察的重要意义。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这两篇精读课文,说说两篇课文中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以此来感受细致观察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留心观察的意识。然后再梳理文章有哪些细致观察的表现,比如,《搭船的鸟》对翠鸟外貌、动作的描写,《金色的草地》中草地颜色的变化和蒲公英花朵张开合拢关系的描写……

“交流平台”对于整个习作单元来说具有贯穿始终的作用。这样教学着眼于单元全局,既加强了和前面两篇课文的勾连、融合,又强化了学生对本单元核心目标的认知,使学生再次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致及留心观察的好处。

三、初试身手,进行习作实践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对学习内容的立即应用可以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24小时后保持率达90%。“初试身手”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应用,它既是对前面所学课文的有效延展,又是对“交流平台”中所提炼方法的具体实践。

教学时,我让学生将“初试身手”提供的两个样例和两篇精读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进行对比,从而启发学生:对于我们的生活,缺乏的不是美,而是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再普通的事物,只要留心观察,都能发现与众不同之处;同时,让学生懂得观察的方法有很多,不只是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尝,甚至用心感受。之后,我再要求学生结合“交流平台”中梳理出来的习作要点,初步尝试写下对一个事物或一处场景的观察所得,不做数字、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因为这是习作单元学生第一次动手写的练习,我更多关注初试的成果,以发现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习作的难点,及时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学生顺利完成单元“大习作”打好基础。指导后,再组织学生围绕观察是否细致、还可以观察什么等进行自评、互评,告诉学生课后继续观察,随时记录自己的观察所得,不断补充、丰富观察记录单的内容,为“大习作”积累更多的素材。

四、习作例文,提供习作范例

学生要建构自己的习作言语与结构模型,必须先有已知的认知图式。教材在此处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为学生搭建了习作支架、提供了习作范例,供学生借鉴和模仿。

《我家的小狗》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小狗的淘气可爱。教学时,我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自读课文,根据两个旁批的提示,找出描写小狗淘气可爱的句子,再仿照旁批的样子,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从而感受“我”观察的细致。

《我爱故乡的杨梅》同样有两个旁批和一个课后问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旁批,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杨梅?(外形、颜色、味道)用了哪些观察方法?(眼看、手摸、嘴尝,还有作者的感受和猜测)最后,独立完成课后题中的表格填写。

学完两篇习作例文后,我再引导学生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进行比较,寻找相同点,以期打开他们的写作思路。比如,《金色的草地》《我爱故乡的杨梅》的观察对象都是植物,都写了事物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搭船的鸟》《我家的小狗》的观察对象都是动物,都从多个角度描写了观察所得,观察时还都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或推测……

五、单元习作,拓宽习作思路

单元习作《我眼中的缤纷世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呈现了三幅图:第一幅插图展现的是绿地、房屋、树木、小鸟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第二幅图展现的是一处街道晨景;第三幅图则是课间一间教室内的场景。从这三幅图中,學生明白了生活中可以观察的对象有很多,从而拓宽了他们习作选材的思路。习作教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结合“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的教学,再次强调观察时要随时注意事物和场景的变化,并调动多种感官同时进行。

第二部分则分别针对作前、作中、作后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在教学《搭船的鸟》时已经布置学生开始观察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并做观察记录。此次习作要求学生把这一时段的观察所得写下来。学生可以链接“初试身手”时写的片段,在片段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提升,也可以重新选择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重新观察、记录、习作。

小学生不善于长久记忆,对许多生活中熟悉的场景不会刻意留心,即使留心了也转瞬即忘。单元习作的两部分内容,不仅拓宽了学生习作的选材思路、明确了习作要求,而且创设了更好的写作情境,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记忆和联想。记忆的闸门打开,加上之前的一些观察内容和观察方法的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立刻丰富、生动、饱满起来,表达欲望便喷薄而出,“巧妇”再也不用愁“无米之炊”了。

半个多世纪前,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让很多老师产生了误解,以为教学不必拘泥于教材,可以自由发挥,甚至可以自己编写教材。殊不知,叶老此理念是在当时特殊的语文教学环境下提出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语文教材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材,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通过学习范文、鉴赏范文、评价范文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入选统编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教材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的典范文章,是思想性、艺术性、语言规范性的杰出典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目标性、科学性及文化价值。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只要定准单元核心目标,紧扣教材,充分、科学、合理地用好教材,就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写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月秋.小学作文教学的指导策略例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02).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