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单元要素,架构教学支点

2021-01-18钱丽丽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9期

钱丽丽

摘要:对于小学统篇语文教材中的长文、难文,既不能一味地强调长文短教、难文浅教,也不能完全长文长教、难文深教,而是要分学段、按单元、依教参、符学情、架支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长短深浅,依文而定,抓住主线,一课一策。在充分掌握文本在教材中的定位后,合理开发每一篇课文的核心课程内容,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关键词:单元要素;架构支点;长文难文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而且每个单元中的课文先后顺序暗示着“引、扶、放”的教学主旨。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将文本孤立出来教,而是要放在单元体系中来教,放入小学语文整套教材中去教,既要注意前后课文在教学时对同一学法的贯穿运用,又要了解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整套教材中所处的梯度,知道在此之前哪册有过相关的教学铺垫、此处有何提升和延伸,找到教学的支点,这样教学的难易度和时长就不难把握了。

一、立足单元要素,确定教学时长

我们翻阅教参,会发现在课时指导方面,编者是非常严谨的,甚至出现1.5、0.5课时的设计建议。即使是统编教材中的长文、难文,教参给出的课时指导也大都在2~3课时。综观小学语文统编版全套教材,在近300篇阅读课文中,教参明确给予3课时指导建议的文本少之又少,只有一年级下册的《动物王国开大会》、二年级下册的《小马过河》和《羿射九日》、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四年级上册的《爬山虎的脚》、六年级下册的《鲁滨逊漂流记》。这些文本之所以被明确建议为3课时,除了它们在单元中的位置原因外,更有其在全套教材中的特殊性。

在小学语文统编版全套教材中,教参给予课时数指导建议在2~3课时的课文仅46篇,其中二年级下册就有16篇。通过数据不难看出,这些课文在教学时,是需要教师根据其位置和特点而适当增加课时的。二年级下册之所以占了较大比例,与其册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殊位置是分不开的。从一年级下册的《动物王国开大会》到二年级下册大量长篇幅课文涌现,确实需要通过增加课时数来训练学生读长文、理解长文的能力。而六年级下册中的《骑鹅旅行记》和《金色的鱼钩》这两篇长文,虽然文本很长,但教参建议的课时数却仅1~2课时。《骑鹅旅行记》是该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但是略读课文,编者的设计意图非常明显,因为学生在前一课《鲁滨逊漂流记》的精读学习后,此课需要运用前一课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训练。《鲁滨逊漂流记》一文,教参建议教学3课时,充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梗概,把握整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同时引导学生交流对主人公鲁滨逊的感受。因此,紧随其后的《骑鹅旅行记》就编排为略读课文,即使是略读课文,教参也建议用1~2课时。我想,这里之所以不是绝对的1课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需要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尼尔斯變形前后有什么变化?哪些故事情节印象最深?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对尼尔斯这个人物有了新的认知和感受。《金色的鱼钩》一文,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是该单元最后一篇阅读课文,虽然是精读课文,但教参也仅仅建议1课时。这既是由文章在单元中的位置所决定的,也是由单元的语文要素在全套教材中的分配所决定的。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和“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这两个要素学生已经分别在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和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学过,这次复现是为了强调对这两个要素的综合运用。在《金色的鱼钩》中,关于老班长可贵的品质,学生一读就可感知到。长征途中的艰辛虽然离学生们有一段距离,但通过日常影视和书本故事,学生们对于其背景的认识很清晰,所以这篇文章虽然长,但并不需要更多的课时,是典型的“长文短教”课例。学生只要浏览便可把握故事内容、抓住刻画人物言行的语句,人物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二、架构教学支点,搭建学习桥梁

对于长文、难文来说,无论是长教或短教、深教或浅教,基于长文、难文本身,我们在教学时都需要架构教学支点,以“撬起”整篇课文。

(一)以“思维导图”为支点——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情节较长,尤其是里面提到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较为冗长,分段读起来头脑比较清晰,可是连起来读就会有些模糊。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内容进行罗列,这样就会一目了然。当学生掌握了核心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内容后,可以再加上课文的前因后果,让思维导图更加完善。我在上此课时,共用了3课时。前两个课时里,我借助思维导图,将全文的内容带着学生梳理了一遍;在第三课时,我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制作思维导图,对思维导图的质量不作硬性要求,只要学生们亲自动手去做,就能帮助他们有效掌握课文内容。绘制一张思维导图,也许耗时,但经历这个过程后,学生们对这篇童话的内容应该记忆清晰。

(二)以“课后习题”为支点——以《小英雄雨来》为例

《小英雄雨来》是全套教材中篇幅最长的一文,近9页的文字内容,3000多字,如果没有一个支点,是很难把握这篇长文的内容的。作为该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编者在课后习题中就教给了我们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默读和列小标题。列小标题也分为两步,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例如,课后习题二中,首先列出了开始的两部分标题,然后让学生照样子把剩下的四部分标题列出。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化整为散,一部分一部分地读并概括出标题,最后列出六个小标题:(1)游泳本领高;(2)上夜校读书;(3)掩护交通员大叔;(4)智勇斗鬼子;(5)怀念雨来;(6)机智脱险。每个标题可以独立成一个故事,六个标题连起来就可完整地呈现出“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在列小标题的过程中,要求不要过高,因为这是学生初次学列小标题,只要意思符合、能基本概括出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就行,哪怕是一个句子也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列标题的一些常用方法:选用文中的重点语句作为标题;抓住关键词作为标题;联系前因后果,结合过程列标题……最后学生就会发现,根据小标题把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媒介助力”为支点——以《红楼春趣》为例

《红楼春趣》是该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前面三篇来自另三本名著,除第一篇是根据名著改写的现代文以外,第二篇和第三篇都是原著节选,语言上由易到难的编排顺序用意很显然,即要保留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时遇到不理解的词,也可以跳过去再接着读。学完三篇课文后,学生虽然已经接触并了解一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但毕竟四篇课文分别来自不同的名著,时代背景、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在《红楼春趣》的教学中,既不能简单地复习前面习得的方法——跳读、联系上下文猜读、结合资料理解等,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这些方法;而对于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和句依次去解读,又会让阅读变得枯燥乏味。于是,我利用“爱剪辑”App从经典的1987年电视剧版《红楼梦》中剪辑出有关此文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们观看。学生观看视频后,会发现人物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眼前,放风筝的场景、大观园里热闹的气息扑面而来。学生们观看了视频后,再读课文,对那些难以理解的语句,也就知道其大概是什么意思或是说什么了。在这一课学习后,学生们又习得学习名著的另一方法——结合观看电影、电视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实际上也的确如此,笔者最初了解四大名著也是通过荧屏,至今捧起真正的书本时,里面有很多字和词仍然不认识,有些句子也只能揣摩其大体意思,但即便这样,也没有影响我对《红楼梦》的兴趣,也没有影响我对故事中人物的喜恶。所以,当我们“啃不动”名著时,先看看相关的电影、电视剧,它们的确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名著内容,这比看动画片、综艺节目更有意义。在此,我提议,家长可让学生从四年级暑假开始,每个假期看一部名著电视剧,这样在上六年级前就能系统地将四大名著电视剧版看完。相信有了这个基础,谈起名著中的内容,学生应该都会有话可说的。

参考文献:

[1]李明哲,贾龙弟.也说“长文短教,深文浅教”[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6(09).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