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瘾少年”的自我救赎:亲手撕掉标签才是硬道理

2021-01-18李漾

第二课堂(初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凯休学青少年

编者按: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正好是人生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学习上的压力、情感的波动、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均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为了让中学生解开心结,平稳度过心理上的低潮期,从本期开始,本刊特别推出《青春-心声》栏目。每期邀请心理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员,结合典型案例,对常常困扰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从而培养中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随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了学业,网络游戏成瘾现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家庭、学校和国家为减少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做出了许多努力,但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青少年自己。一个有着自我独立意识的人,一个需要为自己今后的人生负责任的人,面对网络游戏的诱惑时,到底该怎样做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中学生——黄小凯同学的故事。

在游戏里找寻乐趣

“不会再那样自甘堕落了,游戏虽好玩,但是学习更重要!”黄小凯,这位某市重点高中的高一学生,一年前,还被别人贴着“网瘾少年”的标签,妥妥的是大人眼里的“问题孩子”,老师、家长教育孩子时的“反面教材”。

一年前,相比其他同学,黄小凯内向、孤僻、消沉,脸上时常挂着同龄孩子少有的沉重。正值初三,同学们都在为考上理想的高中努力拼搏,而他对学习却完全失去了兴趣。习惯了父母吵架,习惯了父母时不时发脾气,即使有问题也不想和父母沟通……觉得没有一个温暖的家,没有人爱自己,活着没有意义。

尽管父母经常“战争升级”,但是对他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学习成绩要好。因此,为了让父母满意,黄小凯凭借不错的天资,考试成绩还算不错。平日里,虽然玩游戏一直被父母嫌弃,但并未遭到父母的过多干涉。殊不知慢慢地,黄小凯为了逃避父母,逃避学习,早已沉迷游戏,不能自拔,好像只有在游戏里才能感觉到生活的乐趣。

看魔的“网瘾少年”休学了

直到有天学校安排周末补课,这无意间成了黄小凯休学的导火索。他压抑很久的情绪,动过很多次的休学念头,在这一次终于爆发了。

“连最快乐的周末都要被剥夺,学习真的太痛苦了。”于是,小凯决定鼓起勇气尝试和父母沟通,看能不能周末就不去学校了,实在太累了。没想到,话音未落,就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对他大发雷霆,甚至打骂。父母的过激行为深深刺痛了小凯。于是,他控制不住自己与父母大吵了一架。

“我坚决不去学校!”于是,黄小凯开始罢课、罢学,每天躲在家里玩游戏,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剩下的所有时间都沉迷在游戏里,白天到黑夜,黑夜又白天……在父母的眼里,黄小凯对游戏着了魔,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网瘾少年”,对他说过好话、打过、骂过,就是不见效果,父母为此痛心疾首。

撕掉“网瘾”标签,重新出发

休学的日子里,黄小凯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玩游戏。从刚开始的开心爽快,到后来日子的昏昏沉沉、索然无味。他开始怀念以前在学校跟同学一起学习的美好时光;他开始想知道,那间曾经他一直想逃避的教室,现在是怎样的课堂?某一天,他甚至感觉眼前的游戏突然不香了,这间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卧室,竟然让人压抑、心慌……

“没劲透了!”趁父母没注意,黄小凯偷偷溜了出去。外面的空气真新鲜啊!大街上真热闹,路边的小吃真香……眼前的这一幕幕,让他不禁怀疑自己当初休学的念头。那晚,小凯在外面游荡了很久,很晚才回家。回到家里,看见父母担心的眼神,想想这段时间自己的经历,他整夜未眠……

“这样的日子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要一直这样浑浑噩噩下去吗?不,我不想!我不要!”既然无法改变父母的争吵,那就只有改变自己。“我要做独立的自己,我要去上学!”夜深人静时,黄小凯做了复学的决定,同时,他也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他的想法和态度。

重新回到学校,黄小凯发现大家的学习状态有了变化,他第一次月考的成绩在班级里后退了30名。这让他意识到,当初休学带来的惨痛代价比想象中更严重。没想到,在家玩了两个月的游戏,让他学习完全掉队了。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与同学的差距越拉越大,这让他非常恐慌。“肯定要读书的,不读书没有办法。”于是,他开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课间休息、睡觉前,就连以前最珍惜的周末,他也在啃书本、做习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黄小凯终于赶上来了,并且最终考入了当地的重点高中,开始了住校生活。高中生的他,学习压力更大,每次都要在教室里学习完了才回宿舍。周末,他还是会玩一会儿游戏,放松下自己。“我喜欢游戏,在游戏的世界里我感到很快乐。”小凯说,现在的他,对学习环境适应了,觉得老师挺好的,父母也改变了很多,他偶尔玩下游戏也只是放松一下自己,绝不会沉迷。即便在生活中再次遭遇困惑和纠结,他不会再消沉了,而是选择“自我成长”——不为父母的期望,只为自己的将来。

是啊,戒掉游戏瘾,需要多方做出努力,关键还是要靠青少年自己。像黄小凯同学一样,去尝试、去碰撞,去醒悟、去改变、去成长,自己亲手撕掉“网瘾少年”的标签,才能真正跨过网瘾这道坎,成为更好的自己。

【延伸阅读】

家有“网瘾少年”,到底该怎么做?快来听听專家如何说

一、孩子网络游戏成瘾与哪些因素有关?

网络游戏成瘾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心理因素:如性格内向、敏感、孤独感、消极的应对方式、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消极情绪等;社会因素:如学习压力、社交恐惧、同伴关系不良、儿童期创伤、父母不恰当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不良等。

二、当孩子出现网络游戏成瘾时,家长应该怎样做?

1.寻求专业帮助。网络游戏成瘾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精神心理障碍。早期干预的效果较好,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此类行为时,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寻求专业帮助。

2.正确认识孩子。家长应全面看待孩子,不能认为孩子喜欢玩游戏就是“坏孩子”,要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更要认识到小孩网络游戏成瘾背后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内心诉求得不到满足与理解。

3.用关爱代替责罚。父母应更多地关怀、理解、引导子女,给他们创造一个温暖、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一起分享子女的快乐与忧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应避免一味地责罚,请记住对立永远无法解决问题。

4.树立良好的榜样。从父母自己开始着手,自己先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律使用电子产品的好榜样,在家庭中除非必要,否则不碰手机,在给孩子树立榜样的同时也可增加家人们相处互动的时间。

5.共同制定规则。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上网的规则,例如,完成作业后才可以使用网络和玩游戏,每天上网不超过2小时,晚上10点前停止使用网络等。同时,需对孩子上网进行内容上的引导。

三、青少年自己应当如何做?

1.寻求专业帮助。与父母一起到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请专家帮忙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根据专家意见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配合心理和行为治疗。

2.看清网络和游戏的本质。网络和游戏是交流的平台和娱乐的工具,合理使用可以帮助我们获取信息、增进友谊和缓解压力,过度使用则会成为使人荒废的毒药。这是一把双刃剑,是益是损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

3.发展兴趣爱好和人际关系。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积极发展篮球、羽毛球、手工制作、绘画等多种兴趣爱好,在活动中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人际支持能帮助我们缓解压力、改善情绪、摆脱孤独和获得认同。

作者简介:李漾,应用心理硕士,主要从事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心理咨询和研究工作。

指导专家:欧建君,精神医学博士,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研究工作。

(编辑 成自来)60DE4A6E-6096-4957-A948-16EF7524901D

猜你喜欢

小凯休学青少年
千 纸 鹤
青少年发明家
小凯身上的怪味
休学创业
教育部:将对高校弹性学制和休学创业作出规定
晶莹的泪珠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童年的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