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解读

2021-01-17王竞辛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到灯塔去拉姆齐意识流

王竞辛

《到灯塔去》全文巧妙地运用叙述技巧,形成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弗吉尼亚·伍尔夫利用自由间接话语实现对主体叙述,并用了限知视角,从人物的主观视角展开,最大限度地将人物主体性格特点予以表现,让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小说人物性格特点。而且其通过对人物回忆、幻想的描写,能够将人物的心理特征予以表现,读者可通过对人物心理特征变化的把握,从而更好地感受人物情感。整部小说充分运用自由间接话语,使得小说叙述风格形成,并彰显流畅、自然之感。读者可通过对小说叙事风格的把握,了解人物的主观意识情况,活动在人物主观意识中。

一、《到灯塔去》内容概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撰写的《到灯塔去》以小说艺术為切入点,从意识流角度展现了丰富的小说理论以及写作技巧,全文的中心点集中在一家人与几位客人想去灯塔,但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这一愿望上。一家人历经沧桑之后,拉姆齐先生仍选择乘船出海,最终完成了到达灯塔的愿望。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后的画面给人带来了深深的感悟,体现了极强的艺术气息。整本著作情节并没有跌宕起伏,而是在情节编撰的过程中渗透了较多的情感,达到了引人入胜的目的,使读者在诸多思绪中形成了心理上的波动,紧紧跟随情节的变化,达到叙事的目的。这一过程中,情节逐渐被淡化,而读者更加注重情节中所蕴含的意义,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主要从限知视角分析人物意识的变化,从而使读者产生深刻的主观体验,紧紧跟随思想情绪,融入更为丰富的情感,以此来实现阅读视野的延伸,不再仅仅局限于故事情节的变化或是人物行为表现的变化等,从人物主观角度完成作品创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意识不断流动。不仅如此,作者在著作编撰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叙述视角的转换,不仅局限于主观视角,而是从多元化的角度入手实现叙述视角的有机延伸,通过意识流动来推动故事情节的整合与完善。整个过程中视角转换相对灵活,虽说转换了视角但却避免了视角转换过程中的前期叙述混乱,在信息编撰的过程中,作者通过括号等来表达自身的意图,并且在词句的使用过程中,也会有意识地重复应用某些词汇,以此来实现人物意识转换上的叙述。

二、小说《到灯塔去》的叙事学分析

(一)采用了多重聚焦的叙述方式

在阅读《到灯塔去》小说内容时,相信部分读者将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他们无法注入足够的耐心完成小说的阅读,但是,也有一些读者深刻地意识到将自身的内心情感带入到人物性格以及小说情节中,那么将会被小说中的丰富内容所打动,并且随着意识流以及阅读体验的变化,也将意识到《到灯塔去》这部小说的独特性与吸引力。例如,这部小说有效地呈现了拉姆齐太太的性格特色,尤其是阅读内容的加深,以及阅读量的增加,读者将会被这一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她不仅是一个可怜的女人,更是可爱的、伟大的母亲,虽说从表面来看,她更像是一个家庭的独裁者,在处理事件时给人强硬的态度,但正因如此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且鲜活,使人产生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尤其是莉莉在面对拉姆齐太太叙事时的场景,表现出的悲伤情绪,给读者带来了诸多疑问,同时读者也会在产生质疑的同时通过阅读来了解更为丰富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小说概要,使得小说内容内化于心,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小说的情节与构思。随着阅读深度的加大,读者也将带入自身的情绪,进入小说主人公的心理世界,通过情感的融入与渗透,来产生阅读的欲望。作者在《到灯塔去》创作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将叙事的技巧放置在人物心理状态的变化上,十分注重心灵深处的内涵挖掘,以此来达到多重聚焦的目的。

而如何从多重聚焦层面完成《到灯塔去》小说内容的编撰,是接下来文章需要分析的关键点。《到灯塔去》这部小说在人物个性的刻画过程中,很多时候通过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引导读者渗透丰富的主观体验,从而实现分散意识流的目的。作者在观点的表达过程中,更加注重整体性的人物个性的渗透,其中以拉姆齐太太的性格特点为例进行分析,我们很难从某一方面对人物个性进行全面阐述,而是通过小说中针对拉姆齐太太的所有文字描述,来呈现更加完整的精神面貌,以此来彰显拉姆齐太太鲜明的性格特点。总而言之,《到灯塔去》这部小说的创作环节,作者以叙事线索为载体,实现不同人物意识流的整合,使得人物之间的关系越发密切,希望借此来构建完整的、系统化的人物关系网络。虽说不同的人物关系大多处于分离状态,但从整体上来讲,他们彼此间的依赖性十分明显,尤其是意识活动的融合,使得人物视角更加丰富,意识流的变化越发突出。

依旧以拉姆齐太太的性格特点为例进行分析,她的心理特点以及个性特点相对丰富,仅凭某一事件无法对其性格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而若要从意识流的角度分析其性格特点,那么就会发现拉姆齐太太性格中的可爱之处,特别是故事的不断推进,也逐渐揭开了拉姆齐太太性格上的突出点。读者紧随叙述者的步伐,层层揭开拉姆齐太太性格的面纱,这时对其性格特点进行评论则颇具难度,鲜活的性格、立体的人物特点,使得读者为之动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家庭统治者的角度,而是会从更为全面的视角分析拉姆齐太太的别具一格,她身上同样拥有女性的美,她对灯塔看守者织袜子心生怜悯,并且产生了共情心理。除此之外,打算到灯塔去之后,却不能完成这一愿望,她十分担忧儿子会为此深深失望,甚至无奈地叹息,同时也在尽力地想更简单的实现方式。不同的桥段,所呈现的拉姆齐太太的形象都有所不同,认识她的朋友发自内心地欣赏她,认为她是一名合格的太太,更是出色的母亲,她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积极发挥作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使家庭幸福,使每个成员健康快乐。

(二)大量使用自由间接话语

上世纪早期阶段现代主义小说家十分注重内心世界的深度探索,并且试图通过内心的研究来揭示人物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两者之间的关系,此外,也有一些小说家在人物个性以及思维呈现的过程中,采取不间断的叙述方式,其中包括自由间接话语以及自由直接引语等,这些小说家希望以此来深度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而自由间接话语是人物思维呈现的重要方式,它属于隐性叙述中的一员,直接略去导语,依旧保持最初的语言表达方式。它虽是间接的,但却能给人带来和谐自然之美,它在人物关系以及意识流变化的呈现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第三人称叙述者、人称以及时态三者之间的高度一致,同时也确保了空间与时间的有机结合,这是自由间接话语的独有优势。读者在小说情节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深度体会人物内心的声音,同时也从叙述者的角度深层分析了这一声音产生的根源,而通过叙述者声音强弱的变动,来达到隐性叙述的目的,推进情节的发展,也给读者带来情绪上的波动。

自由间接话语是人物语言表达形式中的重要方式,其文体功能相对特殊,依托这一表达方式,使得人物思想的变动更加鲜明、生动,彰显了独特的文体视角,尤其是在小说创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人物个性的呈现过程中,很多时候涉及或诙谐,或讽刺的语言表达,此时就可利用自由间接话语,相应地增加语义密度,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产生与人物内心波动相一致的共情感。伍尔夫在《到灯塔去》小说撰写过程中,通过自由间接话语来呈现模糊的个人描写。

综上所述,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的叙事模式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不仅体现在叙事技巧的应用上,更加体现在作者巧妙地运用叙事视角,并实现视角的灵活切换,与此同时,合理利用自由间接话语,进行人物个性的创新性描写,不仅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现实,更加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学创作理念。而本文在分析《到灯塔去》这部小说的叙事模式时,也主要从自由间接话语的使用以及多重聚焦模式的应用两方面入手,作出了如上分析。

猜你喜欢

到灯塔去拉姆齐意识流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分析
论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中的精神隐喻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英语翻译作品在我国传播与接受的成功原因探析
《到灯塔去》来洞见回忆的再现
浅析伍尔芙小说中的两性关系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大厨戈登·拉姆齐教你做牛柳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