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轮回——浅析博斯《人间乐园》的形式语言

2021-01-16黄楚珊

收藏与投资 2021年12期
关键词:油画

摘要:希罗尼穆斯·博斯是15世纪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画家,也被认为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的启发者之一。他的作品以《人间乐园》为代表,风格荒诞,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人间乐园》中各个物象、情节所承载的隐喻,及其阐发的对人类原罪的思考,令人深思。文章从作品的表现手法、构图、色彩三个角度对作品作艺术语言层面的浅显分析,探索作品中的艺术语言与作品主旨的关系。

关键词:博斯;尼德兰;《人间乐园》:油画

博斯是15世纪尼德兰画派的代表画家,他的代表作品宗教三联画《人间乐园》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富神秘色彩、最难以解读的作品之一。《人间乐园》取材于圣经故事,分为左、中、右三幅(图一),分别描绘了伊甸园、人间以及地狱。画面内容:上帝在伊甸园创造出亚当和夏娃并赋予他们自由意志,人类自由意志中深植的“恶”在人间不被遏制,野蛮生长,打破了善恶的平衡后,人类在地狱遭受苦难,迎接毁灭的后果。除了这三幅,画幅左右两翼在闭合后还呈现出万物初始的混沌场景。这个场景既是故事的起点又是故事的终点,是人类原罪的轮回。轮回的隐喻是作品的内在意蕴,可以通过对作品里物象隐喻的解读来获悉,也可以通过画面的艺术形式语言来领会。

一、表现手法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除了占中心地位的意大利,尼德兰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又一个繁盛之地。脱胎于中世纪哥特式艺术传统的尼德兰绘画呈现出与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截然不同的面貌:风格沉静肃穆,严谨写实,注重细节,刻画细腻,重视画面的叙事性和寓意性,画面常常带有浓郁的宗教气息。

从《人间乐园》所传达的主题及其呈现的作品面貌,可以体会到博斯对北方绘画传统的坚守。画面中初次相识的亚当、夏娃、直视观众的上帝、纵欲狂欢的人类、带有各种寓意象征的奇异动物和浆果、古怪的建筑和器具,经博斯之手,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无不体现出尼德兰画派注重细节写实的特色。但从《人间乐园》的整体画面来看,博斯在遵循尼德兰绘画传统的同时又在画面中蕴藏强烈而独特的个人艺术气息。与尼德兰画派代表作《根特祭坛画》中《羔羊的颂赞》部分端庄典雅、内敛沉静的画面相比较,博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活跃的戏剧感,带有一丝其他尼德兰画家所不具备的浪漫主义色彩。

画面中光怪陆离的物象大多是作者将现实中的物体与自己的主观想象相结合并虚拟化,再借助画笔与颜料在画板上表现出来。它们虽然是虚构的,但博斯认真细致的描绘却使人仿佛身临其境,给人一种“真实感”。画面中真实与虚拟相交织而产生的物象,在作者细腻、写实手法的加持下,使人第一眼就发现一种感性的真实—对画面中写实的人物、动植物、场景感到真实。观者在反复观看画面之后,又由物象、情节组合的光怪陆离而产生一种荒诞、虚假之感。由初见的真实感到后来的荒诞,观者便可以体会作品对现实世界的讽刺寓意,从而再次对它所描绘的现实产生另一种真实感,这种真实则是一种理性的真实。由真实到荒诞再到真实的过程,就是轮回。

二、构图

作为一幅开闭式的宗教三联画,《人间乐园》由中联和两翼组成,左右两联内外都有作画。两翼打开,从左到右的三联分别表现了“伊甸园”“人间乐园”和“炼狱”的场景,其中中联的“人间乐园”画幅最大,占整个作品的二分之一。

博斯采用了全景式构图,画面上方的地平线与画面中相互交错的水域、植被将画面分为了前景、中景、远景三个部分,意境十分开阔。这一特点在另一位尼德兰代表画家老彼得·伯鲁盖尔的作品中也有精彩的呈现。同时,画面中人物和风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乍一看整个作品人物众多、错综复杂,但画面安排却井然有序、节奏感十足,带有很强的戏剧性。琳琅满目的物象充斥着整个画面,观者的目光随着人物之间以及与动物、植物、建筑、器物、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画面中呈“之”字形来回游走,就像欣赏中国传统散点透视的卷轴山水画一般,如临其境,仿佛随着画中物象一点一点进入它们的世界,参与它们的故事。

同时,三联的物象安排在整体构图框架下各有不同,又相互对应、联系。左联表现伊甸园的场景,画面中物象的安排对比后两联较为稀疏,场景较为空旷。前景是亚当与夏娃初次相识的场景,中、后景为生命之泉和天空。画面中的人和动植物都各得其所,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接着把目光转向中联、右联,画面中的形象开始密集起来。与左联相对应,中联与左联的前景、中景为亚当夏娃的后代—人类纵欲狂欢并自食恶果的场景,中后景怪异建筑也从一个升级为多个,画面里密集的狂欢、恐怖场景与左联中安详宁静的开阔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三联作品中,前景从人类起点—亚当夏娃初识,人类在尘世间充盈毫无节制的欢乐,到最后遭受苦难与毁灭,呈线性的发展逻辑。在中景里,左联的生命之泉发展为中联的人类与那些隐喻交媾、邪恶的动物在水中嬉戏的场景,再到右联,是人类遭遇审判逃离地狱的疯狂情形,以及水中硕大的、脚踏船只并回头露出怪异笑容的树人。树人脚下船只的意象,不禁让笔者想起博斯的另一部作品《愚人船》。愚人船是中世纪的人用来流放疯子的工具,疯子们随着船只在海上漂泊,以为自己即将获得解放,驶向一片新大陆,实际上却是被下一片大陆再次放逐,不得不接受如此往复的命运。右联中的船只是否能带着人类逃出地狱?还是在地狱里不断经历轮回,遭遇苦难?令人深思。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组三联画的两翼闭合起来也是一幅作品,表现的是一个晶莹剔透的球体中一片大陆从水中浮现的场景(图二)。有人根据画面上方的拉丁文推测这是洪水退去,上帝创世的第三天的景象。但也有人认为该场景是上帝計划使地球洪水泛滥,借此消灭人类的故事。笔者根据三联画内部的绘画特征,更倾向于二者结合的观点。当画面开启前,外联表现的是上帝创世第三天的情景;打开后,人类由伊甸园、人间乐园再到地狱;把两翼关上,外联的场景则是洪水消灭人类的故事……再次打开又是一次新的轮回。

三、色彩

《人间乐园》中的色彩也耐人寻味。内部画面中左联和中间两联,分别表现的是伊甸园和人间乐园的场面,主题欢快,因此色彩也较为明亮。画面的色块以明度较高的嫩绿色和淡蓝色为主,且画面中穿插着的各种粉色、红色、白色、钴蓝色遥相呼应,把画面串联成一个整体,使色调更加和谐统一的同时又让整个场景变得更加活跃,富有生机。画面转到右联的炼狱场景,色调一下子由蕴含生命力的蓝绿色转为以黑色、深蓝色及赭石为主的暗色调。人类遭遇的苦难、毁灭和整个地狱的恐怖氛围瞬间就由色调的骤变烘托出来。同时可以明显看到,左联和中联虽然同样是鲜活的蓝绿色调,但又不完全一样。画家有意将左联画面中的明度稍稍降低,从而将其与中联的色彩拉开一些距离,使得整体画面的色彩产生一种节奏感,不至于在右联深沉的色调下画面出现整体轻重比例的失调。

笔者认为,三种画面放在一起,也颇有一日之中从早晨至中午再到夜晚的感觉。左联的伊甸园,色彩明度稍低于中联的人间乐园,宛如清晨天刚蒙蒙亮时的场景,对应人类起点伊甸园也十分恰当;中联的人间乐园是三幅画中明度最高的一幅,是人类纵欲狂欢的鼎盛时期,相对应的则是正午的时光;右联的地狱则很明显是夜晚的场景。从早上到夜晚,夜晚过后又是新的早晨,周而复始,这也是一种轮回。

除此之外,外联的灰色创世和毁灭场景与内联的彩色图画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构成了一个新的轮回。天地初始,万物混沌,灰蒙蒙一片,这是外联所描绘的灰色场景。内联色彩斑斓,从善到恶,从万物初生到万物泯灭,关上两翼,灰色的混沌世界再次显现,新的轮回再次开启。

四、结语

初识《人间乐园》,所有人的目光一定会被光怪陆离的景象所吸引。此前,全世界已有成千上万的艺术家、理论家对画面中荒诞、怪异的意象进行过或深或浅的解读,但抛开画面中的各种意象,深入分析作品主旨,把画面的形式语言提纯,还可以从画面获得什么?这是本文的写作动机。本文从作品的表现手法、构图和色彩出发,剖析作品中艺术语言对主题阐释的贡献,希望能从艺术语言角度对研究博斯的其他作品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黄楚珊,1997年生,女,汉族,福建三明人,福建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术。

参考文献

[1]杨承鸿.15、16世纪博斯对欧洲北方画派的贡献[J].炎黄地理,2020(12):96-98.

[2]王笃涛.中西方鬼怪题材绘画比较研究—以《鬼趣图》和《人间乐园》为例[J].艺术与民俗,2021(1):87-94.

[3]周浩.梦的黑暗丛林[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7.

[4]顾亚奇,刘盛.形态、维度、语境:论沉浸式新媒体装置艺术的“空间”再造[J].装饰,2020(7):72-74.

[5]陈政.现实与虚幻的融合[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8.

[6]马可·布萨戈利.《干草车》三联画 博斯最后的魔幻世界[J].世界博覽,2021(7):94-96.

[7]梁诗琪.品读博斯《尘世乐园—伊甸园》[J].赤子,2016(24):76.

猜你喜欢

油画
秋落柿子红(油画)
吴向东油画作品选登
钟红岩油画作品选登
油画
薛行彪写意油画作品选登
油画去哪了
顾德先油画作品
尚冠男油画作品选
油画《惊涛拍岸》
楚雨的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