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凸显应用型的乡村规划教学研究

2021-01-16方群莉彭志明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乡村规划城乡规划规划

方群莉,曹 海,彭志明

(黄山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2018 年中央1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加强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的要求[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 年9 月26 日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2];2019 年中央1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继续扎实推进乡村建设[3]。

从国家和地方层面,乡村规划建设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乡村规划教学既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与城市规划相比,其知识体系、工作方法和实施过程具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因此对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1 乡村规划教学的特殊性和意义

受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城市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点,随着城乡分离弊端的日益显露,城乡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宜居乡村成为国家建设和学者研究的重点。2011 年城乡规划学成为一级学科和2013年城乡规划专业的更名,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共同成为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我国一直以来以培养城市建设人才的培养目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规划建设和乡村规划教学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1.1 乡村规划教学的特殊性

城乡规划专业学科长期的研究对象是城市,主要向社会培养城市建设的专门人才,形成了一套以服务城市为目标的完善课程体系。然而城市和乡村在土地制度、规模、空间集聚、产业结构、资源分配、空间布局、社会治理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我国乡村数量众多,各村在地形、气候、人口、历史、文化、民族、传统习俗、建筑风格等方面千差万别。乡村的多元性和内容的庞杂性决定了乡村规划在规划理念、规划方法和技能上与城市规划具有明显的差异,乡村规划教学很难以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涵盖其包含的内容,因此需要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

1.2 乡村规划教学的意义

城乡一体化之前,城乡规划学科一直以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导致以城市规划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去指导乡村,造成了诸多“千村一面”和过度城市化的乡村。以往专家学者研究城市居多,而对乡村规划教学的研究起步晚、研究少。从教学入手,基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实践,研究应用型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培养一批懂乡村的乡村规划人才具有一定的时代和实践意义。

2 乡村规划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乡村规划教学的现状

乡村规划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乡村规划教学。自城乡规划专业更名后,各高校在已有的培养方案中探索性增加了乡村规划教学的内容,存在不少问题且在不断完善中[4,5]。

地方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为办学宗旨,乡村规划专业应积极探索适合社会发展和宜居乡村的乡村规划教学模式。黄山学院作为典型的服务地方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将乡村规划的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如2014 级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村镇规划》、《徽州古村落规划》课程,2017 年培养方案将《村镇规划》调整为《乡村规划》、《城市规划导论》调整为《城乡规划导论》,同时增加了《乡村规划设计周》,保留专业特色课程《徽州古村落规划》、《徽州古村落规划实习》,坚持特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原理课和设计课二条主线并行的教学理念,对已有的培养方案做了调整。但受课时的限制,乡村规划教学还面临很多困难,还没建立好完整的教学体系。

2.2 乡村规划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 现有乡村规划教学体系不完善

近几年,为适应行业发展,各个地方本科高校在有限学时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根据自身特点增加了乡村规划的内容,但在课程、课时设置等方面存在多样化、无统一标准。有的学校设置了乡村规划的理论课,比如设置乡村规划原理而无设计课;有的学校设置了乡村规划的设计课而无理论课。乡村规划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建设不仅仅是一两门课程可以解决的,课程间相互独立、缺乏联系,都是乡村规划教学体系不完善的具体表现。

2.2.2 乡村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单一

乡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复杂性,乡村规划不单单是物质空间规划,而是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工程系统、管理学等综合性学科,目前的乡村规划教学仍以物质空间规划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主要为建筑空间布局、空间环境的塑造和技法表达。然而,乡村建设在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教学内容并未体现在培养方案和乡村规划教学里。教学内容单一,无法达到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要求。

2.2.3 实用性、应用性不足

因为乡村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单一和学科体系不完善,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造成了规划师用城市的眼光去看待乡村。对乡村问题缺乏深刻理解,不熟悉乡村发展规律、乡村规划方法,未深入乡村,将城市规划的方法非理性地直接应用于乡村规划建设,编制了大量自上而下蓝图式的乡村规划方案,造成环境资源和乡村肌理的破坏,体现出乡村建设的实用性、应用性不足。

2.2.4 地方特色不足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气候、地貌、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空间格局和风貌,地域特征显著。但是,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乡村规划教学存在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对地方特色挖掘不足的问题,对乡村地域特色缺乏理解,更谈不上乡村规划教学地域特色的创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千村一面”的现象。

3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规划教学理念的转变

3.1 改变价值观,以建设实用性乡村规划为人才培养目标

2019 年中央1 号文件提出强化乡村规划引领,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注重保持乡土风貌,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3]。城乡规划专业长期以来以物质空间规划为基础和以城市为建设重点,导致对乡村缺乏深刻认识,理论和实践脱节,导致诸多方案成为“墙上挂挂、纸上画画”。在教学中,往往作为课程和设计作业来完成,与实际的乡村规划和建设在内容要求、建设重点等方面存在有较大的脱节,违背了专业实践性教学要求,也不符合地方院校应用性的办学定位。因此地方院校开展乡村规划教学,应从根本上改变未来规划师的价值观,以建设实用性村庄规划为人才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一批具备乡村规划知识体系的人才。

3.2 改变教学目标,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向综合性规划转变

近几年大多数工科地方院校乡村规划教学延续了传统教学模式,以物质空间规划为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和技法表达,关注建筑空间布局,关注空间分析和组织能力,忽略了乡村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特殊性,乡村被城镇化出现了“千村一面”景象。农村问题不单单是空间环境问题,在关注物质空间规划时,更需要对乡村中各类人群需求进行详细的研究,挖掘乡村的文脉肌理和生态资源,研究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在充分认识乡村特殊性的基础上,乡村规划教学应改变教学目标,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向综合性规划转变,在规划教学中注重“人”与“资源”间的相互关系,关注社会、经济价值,注重人文价值关怀和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培养学生对产业和生态政策的分析能力,社会经济调查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强化学生对乡村实际问题的直观感受和认知体验

导致乡村规划教学应用性不足的原因之一是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对乡村缺乏深刻认识,关于乡村规划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基本处于空白,理想的“乌托邦”式规划无法解决乡村的实际问题。因而在乡村规划教学中,应转变教学理念,自下而上,指导学生倾听村民的意愿,强化学生对乡村实际问题的直观感受和认知体验,重视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切实感受乡村存在的问题。做好必要的物质空间调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切实理解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村民的内在诉求,才有可能编制出能够合理指导乡村建设的规划[6]。

4 凸显应用型的乡村规划教学改革

4.1 理论+实践并行,构建内容全覆盖、渐进式的教学体系

2019 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提出乡村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7]。因此,乡村规划不仅仅是物质空间规划,且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向综合性规划转变的教学目标下,坚持理论+实践并行,实施以农村问题为导向的内容全覆盖、渐进式教学体系。乡村规划教学贯穿于大一的入学教育直到大五的毕业设计,一年级通过通识教育和城乡规划导论,使学生掌握乡村和乡村规划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家乡的调研,加深对乡村的认识和认同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二年级至四年级围绕乡村建设循序渐进地设置理论和实践课程,针对乡村的特殊性,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理论课《乡村规划原理》和实践课《乡村规划设计》,与乡村规划相关的生态学、景观学、民俗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可请相关专家以专题讲座进行讲授。而对于乡村规划设计密切相关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调查、乡村经济产业结构规划、乡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乡村基础设施规划、农房设计和改造等问题可以转换成课题结合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进行设置;五年级毕业设计题目类型中涵盖一定比例的乡村规划,鼓励学生选择。将乡村规划渗透于5 年城乡规划教学中,形成由点及面、微观到宏观、内容全覆盖、渐进式的教学体系。

4.2 强化应用型,依托竞赛、教师工作室实施有效的实践教学

目前的乡村规划仍偏向于蓝图式规划。国家提出了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3],因此在乡村规划教学中,亟需改变思维,以建设实用性村庄规划为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应用型,依托教师工作室、设计院选择有针对性的乡村作为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课题,为方便学生进行调研和有利于教学环节的衔接,选择黄山市周边具有典型性的乡村,实行真题真做,开展实地调查、访谈、问卷等多种形式的调研,让学生真切感受现在乡村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化“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结合全国的乡村规划竞赛,选拔部分学生参加竞赛,通过竞赛促进乡村规划教学,提高乡村规划设计水平。

4.3 以“模拟工作流程”式开展乡村规划设计课程教学

针对目前乡村规划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参与”的问题,实施“学中做、做中学”以凸显乡村规划的应用型,主干课程乡村规划设计以“模拟工作流程”式开展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按实际项目要求和流程进行模拟,从规划设计的前期准备、调研、方案设计、方案演示等环节按实际项目工作流程和要求进行,比如方案演示模拟专家评审会的形式,邀请校外同行业的专家学者、村长、村民等相关人士组成专家组,学生进行方案汇报,专家组进行提问和点评,在保证乡村规划设计内容具有一定深度的同时,提高方案的可实施性。通过全过程的模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乡村规划编制的步骤和基本要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乡村的再认识。

5 结语

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乡村建设问题日益突出和乡村建设人才的匮乏,乡村规划教育成为各高校重点思考的议题之一,针对乡村的复杂性和乡村规划教学的特殊性,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乡村规划教学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应用型的乡村规划教学改革,培养一批适合时代发展的乡村规划建设人才。

猜你喜欢

乡村规划城乡规划规划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召开乡村规划专家研讨会
城乡规划对土地价值的影响评价探讨
试析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关键点及优化措施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