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对待盛世的社会问题*

2021-01-16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公仪董仲舒盛世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

今天我想讲这样一个题目,就是如何对待盛世时代的社会问题。我认为汉武帝时代,也就是董仲舒生活的主要时代,是盛世时代。我们现在也是盛世时代。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所讲的问题是西汉盛世的社会问题,所提的建议是解决盛世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法。因此,那些思想对于我们来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很有参考价值。当然,有的人认为董仲舒那时候不是盛世。说一个时代是盛世,应该符合什么样的标准呢?我想大概是这么几条:第一,没有战争,社会比较和平,这是个很重要的内容;第二,盛世时代的人口比较多,人的平均寿命比较长;还有一个就是多数人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我认为这样就是盛世,中国历史上的汉唐就是盛世。不是说没有任何问题的才算是盛世,如果那样,那么中国历史上就没有盛世了。

董仲舒在对策里面讲到的那些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对我们现在有什么参考价值呢?对此,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个就是大一统。因为董仲舒生活在那个时候,他对夏商周、春秋战国、汉初的历史都比较了解,他认为诸侯王如果势力很大,天子压不住他,这个社会就会乱。这样的现象从春秋战国可以看出来,周天子力量被削弱,诸侯争夺霸权,后来没有周天子了,这个天下就大乱了,乱了几百年。到汉朝以后,社会统一稳定了,但是在景帝的时候又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为什么会出现吴楚七国之乱呢?这主要是因为汉初实行的“一国两制”,也就是郡县制和封建制并存,刘邦当初为了统一天下,采用这个制度,后来发现有问题,封建制不稳定,郡县制才稳定,因为有叛国没有叛郡。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武帝实行推恩令,费了很大力气才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史记》里把封王写成“世家”,到了《汉书》中就没有“世家”了,这也就是认识到封建制是不行的,是比较落后,是不利于大一统的。现在一讲中国的封建制,就说有三千年的历史,我认为,实际上只有八百年,就是周朝的八百年。

第二个就是调均。社会稳定以后,容易出现贫富两极分化。有权有势的人利用权势跟人民争夺利益,人民争不过他,于是富人越来越富,平民很穷。董仲舒认为,太富的人容易骄傲,容易欺压老百姓,这样对社会稳定没好处;太穷的人如果穷得没法生活,就会起来偷盗抢劫,社会也不安定。所以,针对这种情况,董仲舒提出来要调均。调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让有钱的拿出一些钱来救助弱者,这个做法我认为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只是单纯地在搞平均主义,是搞不好的。

第三个就是教育。董仲舒认为,治国理政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人才需要培养,培养就要发展教育。董仲舒在对策里面反复提到要办太学来培养人才。他极力主张治国理政应该以德教为主、刑罚为辅,这也是总结秦亡的教训,秦始皇用法家思想治国,认为令行禁止就够了,但是秦朝很快就灭亡了,这说明只靠刑罚是有问题的,所以董仲舒提出来,要以德教为主。这个思想也是传了两千多年。

第四个就是官不与民争利。董仲舒在对策中讲了公仪休“拔葵去织”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公仪休是鲁国的相,他回家吃饭的时候吃到葵菜就问葵菜是哪里来的,家人告诉他这不是买的,是我们自己种的。他就生气了,说我们自己种菜,那菜农的菜卖给谁呢?这是跟平民争利。公仪休发现妻子织布,就把妻子休了,我们可能会纳闷,妻子织布,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可是公仪休认为如果妻子织布,那些织工织出布又卖给谁呢?这也是与民争利。作为官员,享受俸禄就可以了,不应该再与民争利。

第五个就是选贤使能。在官吏任用上,董仲舒强调要知人善任、选贤使能,将那些有才能的人推选上去。不能看年头、不能看名声,而要看真正的治国理政的才能。对于官吏,要加强考核,有功劳的人要奖赏,有罪过的人要处罚,功劳大的奖赏多,罪过大的处罚重。

最后一个就是对皇帝的权力要有制约。董仲舒讲天人感应,他说旱灾、水灾、地震,这些都是政治引起的,以此来警告君主不要胡作非为。有人说这是唯心主义。按照恩格斯的说法,什么是唯物,什么是唯心,要看他对宇宙的本源是怎么认识的。但是董仲舒不是讲宇宙本源问题,他是在和政治家讨论治国理政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不能用唯物、唯心来评判董仲舒的思想。

对于汉代董仲舒对策的研究,对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是有参考价值的。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比如孔子、朱熹,他们都不是生活在盛世,而董仲舒是生活在盛世,他看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最有借鉴意义。有人说董仲舒的对策是班固伪造的,我不相信,因为如果是伪造的,那么就要伪造汉武帝的策问,试问谁敢伪造皇帝的策问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董仲舒的对策是值得认真学习、深入挖掘的,我就说这么多,供大家批评。

猜你喜欢

公仪董仲舒盛世
碍眼与碍心
盛世钟声
风清气正过春节
优贤不扬历
董仲舒的“不表扬”
公仪休:受贿是不合算的
公仪休不收鱼
公仪休辞鱼
盛世国庆
“治世”与“盛世”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