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2021-01-15李商隐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1年43期
关键词:枯荷无尘雨声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赏析

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八年),李商隐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崔雍、崔衮两位从表兄弟,写下了这首小诗。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首句写清澄的湖水,翠绿的修竹把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无尘”和“清”,突出了骆氏亭的特点,可以想见诗人置身其间时的那种远离尘嚣之感。幽静清寥的境界,每每使人恬然自适;但对于有所思念、怀想的人来说,又往往能牵引思绪:或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或因没有好朋友共赏幽胜而感到惆怅。这两句由清幽的景色寫到别后的相思,其间虽有跳跃,但并不突兀,原因就在于景与情之间存在相反相成的内在联系——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居的长安,中间隔着高峻的城墙,路途迢迢,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越过高高的城墙,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隔”字在这里不只是表明“身隔”,而且曲折地显示了“情通”。

“秋阴不散霜飞晚”,第三句又回到眼前景物上来。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自然是出自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这一句一方面为末句伏笔,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秋夜听雨的况味,诗人想必已不止一次领略过。淅沥的秋雨,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片错落有致的声响,别具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秋雨到来就不同了,一个旅宿思友,永夜不寐的人,因为能聆听到枯荷秋雨的清韵之音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庆幸枯荷之“留”了。“留”“听”二字写情入微,其中就有着不期而遇的喜悦。“听雨声”是因为夜宿,但主要还是由于其中蕴含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和神韵,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但久听之后,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加深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但却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将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典范。

【王莎莎、刘为民/供稿】

猜你喜欢

枯荷无尘雨声
枯荷
雨声说些什么
听雨声
《雷雨》中的“雨声”
留得枯荷
一池枯荷一池秋—戴云亮国画作品选
荷赞
雨声说些什么
无尘干磨工艺详解
绿色汽修,无尘干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