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笔尖上的修行

2021-01-15赵辉

收藏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罗汉唐卡菩萨

赵辉

藏传佛教唐卡艺术在古代就是虔恪诚笃的艺术,亦是恒久大美的艺术,绘制唐卡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笔尖上的修行。《彩绘工序明鉴》对绘事的准备过程作了详细的记载:“绘画时要选择吉日,沐浴焚香,安静禅坐,专心致志无杂念,口诵祷文,接着还要双手合一,虔诚地进行祈请与誓愿。”完成上述仪轨后开始绘画。在绘画的过程中也要严格遵照仪轨要求进行,起稿时必须严格依据《佛说造像量度经》的尺度,不得有任何僭越,涂色等也要遵照仪轨完成。完成绘制后,还有开脸、开光的仪轨,请高僧大德在主尊所处位置的背面书写特定的经文,有时高僧活佛会用金汁或朱砂涂手,按上手印并进行复杂的开光仪式。可见,这种庄严的仪轨,使画师静心绘制,这种笔尖上的修行是以虔诚的信仰将生命力完全贯注其中,贯穿于唐卡绘制的整个过程。经过这些仪轨,唐卡才被视为具有灵性,可供膜拜的神圣画像。

圣像唐卡,是指表现上师、佛、本尊、菩萨、罗汉、空行母、护法等圣像题材的唐卡艺术形式,绘事规制融合了多种艺术语言,构图以《佛说造像量度经》的造像标准进行形态绘制,强调主尊深奥的象征意义。在绘制中,常见的构图方式是在画面的中心位置描绘主尊造像,再围绕主尊,从画面的上角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将与主尊有关的人物、法器、故事和装饰背景在四周合理布局。画面可以是单一人物,也可以不受历史、时间、空间的限制,将众多人物、器物和景物融于一体,使构图饱满、均衡,变化与和谐统一。而多种象征集中在一起,又蕴含着广大无尽的佛法修持次第,昭示着甚深究竟的玄义,亦是西藏历史、文化、美术、宗教等多领域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对于圣像的膜拜、观修,也可以引发不可思议的能量,成办殊胜及共同之悉地。

《宗喀巴》(图1)

长86、宽59.5厘米。清代。

中国美术馆藏上师题材唐卡中,宗喀巴大师像最多,创作年代最早的要数这幅绘于清代的宗喀巴大师唐卡画像,描述的是宗喀巴大师四处讲经弘法的传记故事。画面按藏传佛教唐卡艺术传统的中心构图法,居于画面正中位置的是宗喀巴大师跏趺于莲花法台上的形象,主要描绘宗喀巴大师头戴象征黄教的黄色长耳帽,身着袈裟,双手拇指与食指相拈于胸前结法印,表示正在演说佛法;两指拈莲花茎,上绕至肩,末端在齐肩处为两朵未开放的莲花,象征刚要开始说法或说法已经圆满完毕;左侧莲花托着经书,象征宗喀巴的学问浩瀚无垠;右侧莲花托着宝剑,宝剑竖立,剑柄为金刚杵,剑刃的末端冒出黄色智火,故被称为智火金刚慧剑,唐卡图像学形容这把剑以智火烧毁潜藏在众生内心的贪嗔痴三毒,金刚杵使众生心志坚韧不拔,慧剑砍断世间一切烦恼。背景以深蓝色为底,寓意调伏功德,表示主尊目前处于弘扬佛法以调伏人心的阶段。这幅唐卡运用多种手法和特殊技艺来表现花草树木、房屋建筑和人物形象,宏大的场面,繁而不乱、穿插有序的布局,精细的勾染,并没有因历史的久远而失色。

《释迦牟尼佛》(图2)

长141、宽100厘米。现代。

释迦牟尼佛被奉为佛教最高至尊,弟子们一般称他为“释尊”“佛陀”等。这幅《释迦牟尼佛》唐卡是以释迦牟尼成道像为主题的黑唐卡,藏语称为“那唐”。是以黑色为基底,用纯金勾勒,点缀少许颜色,以晕染的方式,突出主要人物、场景、结构,使整体看起来神秘而深沉。画面中央为主尊释迦牟尼佛,金黄色身,法相庄严,跏趺于莲台之上。深蓝色发髻高隆,前额宽广,弯眉细长,双目微垂,朱唇相闭,下颏浑圆,面如满月,神态慈祥。身披袒右肩的袈裟,衣有纹饰,体态端庄,上下匀称。左手掌心向上,成“定印”放在跏趺的双脚之上,代表禅定之意;右手掌心向内,垂直指向大地,成“触地印”,代表着释迦牟尼佛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众生解脱,唯有大地可以证明。佛陀头顶撑绫罗宝伞,宝伞的圆顶代表智慧,悬挂的丝绸帷幔象征着各种慈悲的方法或方便善巧。主尊背后金光四射,背光中现诸佛、天人、神兽向佛礼敬。主尊下方两侧站立者为其弟子目犍连和舍利弗,最下层为僧宝、信俗,手中呈各种珍宝供奉。释迦牟尼成佛像,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刚刚战胜魔王马拉的各种诱惑和攻击后,证得无上菩提的瞬间。

《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探讨佛法图》(图3)

长75、宽65厘米。现代。

藏传佛教唐卡艺术中,除了最常见的宗教画像—佛像,菩萨题材也是唐卡画师善于表现的内容。中国美术馆藏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众多菩萨题材唐卡。这幅《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探讨佛法图》表现的内容是佛陀涅槃后,以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为主的百万菩萨聚集于王舍城。这幅唐卡右侧主尊为弥勒菩萨,双手结说法印,象征将来成佛后会广说佛法,拈莲花茎绕于法身两侧,莲花上呈托法轮和三昧耶形甘露净瓶,都是弥勒菩萨的标志法物,象征彌勒菩萨“法轮无边,净化众生”的誓愿,因其修习慈心三昧,无人能比,最为殊胜,故弥勒菩萨的名号梵文译为“阿逸多”,为“无能胜”之意;左侧主尊为文殊菩萨,双手当胸结说法印,左边莲花上为代表般若智慧的经卷,右边莲花上为斩断烦恼的智慧宝剑,此为文殊菩萨仪轨的重要标志,因其是诸佛智慧的化身,故名号梵文译为“文殊师利”,为“妙吉祥”“妙音”之意。

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探讨佛法的内容常见于历代的壁画之中,唐卡中极为稀少。今存最早的此内容壁画为扎囊县扎塘寺壁画,为11世纪卫藏时期经典作品;甘肃省瓜州县境内“万佛峡”榆林窟第四窟有相同内容的壁画,但“人物面部、手足更接近敦煌的造型方式,色调以绿色为主,与敦煌相同”。而中国美术馆藏的这幅唐卡绘画风格上与13世纪前后受到尼泊尔艺术影响深刻的夏鲁寺壁画非常接近。

《罗汉》(图4)

长71.2、宽46.8厘米。清代。

罗汉,为“阿罗汉”的简称,意译真人、应真等。此幅《罗汉》作品绘制于布面之上,与其他唐卡中心对称的构图形式不同,此幅作品的主尊罗汉位置偏向右侧,位于画面三分之一的轴线上。画面主尊形象写实,身形较大,穿着袈裟,盘腿坐,身体稍倾斜;眉眼舒展,双手捧菩提佛塔,从所捧法器可判断此罗汉为阿秘特尊者。僧俗侍者、供养和祥瑞的动物相伴周围。画面其他区域则以连环画形式绘制,使这幅唐卡不仅具有教化心灵的作用,还使信众修行观想能有所依。

根据《佛说造像量度经》规范,各路菩萨与诸佛都有严格的体态特征规范,罗汉与之不同,除通过手中所拿法器判断外,并无其他体态特征可遵循。画面中慈眉善目的罗汉更像是僧者,不过相对于汉地罗汉形象的塑造与描绘,藏地对其描绘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无论衣着、体态如何改变,手中所持物品和法器是不变的,这也是我们通过法器来对应、判断每位罗汉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双手持金臂钏的为第四尊者迦里迦,手持王冠的为第十尊者罗怙罗等。这幅唐卡突破原有唐卡程式化的构图方式,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上融入透视,自然与故事情节占用了大部分空间。天上彩云锦簇,天界尊者坐立浮云之上,地上重峦叠嶂,阿秘特尊者、世间人物被安排其中。此作受到汉风影响,山水描绘采用“金碧山水”绘制方法,山川、树木以青绿色为主,青绿设色,金笔勾写。最上方的树木仅刻画了三分之二,其余三分之一并未勾画,使其自然消失,如梦似幻的世界逐渐呈现。藏地唐卡大师们在汲取了汉地罗汉形象的精髓后推陈出新,人物袈裟多以红色为主,书法用线,使其衣褶流畅,衣纹精雕细绘,极具神韵。

这幅唐卡为中国美术馆2008年收藏的为数不多的明清唐卡之一,且比较近两年收藏的西藏、青海唐卡题材,更属珍贵。中国美术馆藏唐卡作品内容涉及“罗汉”题材的,仅这幅唐卡和近两年收藏的石达所绘《释迦三尊及十六罗汉》两件作品。石达的《释迦三尊及十六罗汉》主尊为释迦牟尼,十六罗汉则是作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形象出现在唐卡背景中,来烘托主尊形象的存在。而《罗汉》这幅唐卡,罗汉作为主尊形象出现在画面之中,无论是构图和题材,都值得后世鉴赏与研究。

《空行母》(图5)

长159.5、宽118厘米。现代。

“空行母”,佛经译为“荼吉尼”,顾名思义,“空行”指空中行走或飞行,“母”为女性形象,即“女性神灵”。“空行母”意为在空中行走或飞行的女性神灵,是慈悲与智慧的象征。

这幅《空行母》红底金绘唐卡属于彩绘唐卡中的玛唐,也可称之为赤唐或红唐。其绘画风格属产生于15世纪的勉唐画派,在神灵与自然景色的描绘中,弱化块面表现,突出线条的律动,画面中的勾勒与渲染借鉴汉画中的工笔画法,勾绘出云朵、莲台及神灵的形象,金线自由流畅。这幅唐卡绘画工艺复杂、难度极高,通篇以红色的珊瑚或朱砂矿物颜料为画面上色,以黄金研磨绘制,并以泥金、磨金、染金、描金等多种手法和特殊技艺来表现人物形象,仅对人物的发须用黑色勾勒、晕染,使得画面层次微妙,形象凸显,空间层次感加强。加之赤与金的配合辉煌璀璨,色调统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根据类型划分,此唐卡属圣像类唐卡。主尊纳若空行位于画面正中,背衬金色光环,光环外以火焰环绕,法相庄严。此“空行母”身形袒露,形体动作呈舞蹈状,形象有唐风遗韵,浑厚圆润且稳健。主尊头戴特制骷髅头花冠,额有第三目,左手高举颅器,只见碗中赤色液体流出,呈畅饮状;右手往身后方伸展,并手持金刚钺刀,肩扛天仗,脖颈穿戴形似骷髅头制成的项链;左右两个脚分别踩在两个人形之上,站立于莲台。主尊纳若空行左右两边分别为蒂释空行和弥支空行,相对比主尊空行母的刻画入微、栩栩如生,两边的空行母简化了许多,这也使其画面主次分明,秩序井然。

此唐卡构图采用中心对称的构图方法,主尊空行母的神圣之感油然而生,中间以山川、水流的自然景观涂绘,平稳过渡画面上下两部分,形成上密下疏的构图格局,空间灵动。中部自然山水的绘制采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原理,神灵不再是生活在虚幻的主观世界中,自然景观的存在使得人与神、尘世与仙境融为一体,亲切拉近主客观的距离,也使得画面的装饰韵味提升,这幅唐卡是艺术与宗教完美的结合。

《大威德金刚》(图6)

长135、宽80厘米。现代。

大威德金刚,大威德金刚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很高,不仅仅是因为他具有无与伦比的威德神力,更是因为他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藏传佛教中大威德金刚的造像,是以佛经中《大日经》及《佛说造像量度经》为基准。大威德金刚身呈黑色,现忿怒形,有六头六臂六足,乘大白牛。汉地密宗中大威德金刚的形象也十分类似,通常有一面两臂、三面六臂、六足六面六臂的不同形式。本幅唐卡中大威德金刚的形象为,蓝色身,上中下三层九面、34臂、16腿。9面代表佛陀的九类教法,也象征9种镇压阎王的契经。顶面为黄色佛面,呈现文殊本像,头戴华丽珠宝冠,象征着慈善和平;居中为红色夜叉面,名为“參怖”;最下层居中为蓝色水牛面,上有牛角一对,代表幻身与明光的教法。右三面分别为红、蓝、黄三色,象征着愤怒、权势和安静。左三面分别为中灰、白、黑灰(死色),表示死亡、清净、愤怒;除菩萨面外,其余八面都是头戴五骷髅冠的护法装。九面皆三目圆睁,显忿怒相,巨口大张,獠牙外露,可吞三界。头上毛发竖立向上,意为向佛之地。主尊共有34臂,每臂手中均持有旗、铃、杵、刀、剑、枪、钩、戟等兵器。胸前二臂,左手托颅器,碗内盛满人血,右手持钺刀,象征着智慧、勇猛、精进和坚固无比。身着象皮装,颈挂人头项链。左右各8条腿,共计16腿,呈右屈,左伸状,意为调伏男女八天,男女阎罗。右八腿屈,压八天王,象征物为男人、水牛、黄牛、鹿、蛇、狗、绵羊、狐,表示八成就;左八腿伸,压八女明王,象征物为鹫、枭、鸦、鹦鹉、鹰、鸭、公鸡及雁,表示八自在清净。足踏之下,意为可压世间十六空相。主尊造型总体上寓意义为,精通三十七道品,彻悟十六性空,将一切障魔全部消尽,最终成就殊胜,得大涅盘道法。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藏传佛教唐卡艺术严守造像法度标准,画师们虔信佛法,精耕细作,“心造万法”。我们亦看到,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唐卡画师们通过身体力行的艺术实践和艺术修为,打破僵化的模式,融汇民族艺术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开创发展,与时俱进,让唐卡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时代创新中焕发新彩。

猜你喜欢

罗汉唐卡菩萨
菩萨
李雪:唐卡收藏进入理性阶段
李宏禹作品
少林秘传小罗汉拳(中)
愁罗汉
以恭敬之心绘画
唐卡:不仅是藏品,更是种信仰
佛像面前的菩萨
生气的狼
我家的“鱼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