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民间技艺的保护、开发性研究和传承

2021-01-15王继平

参花(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

摘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民间工艺更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世代相传,在艺术形式、生产方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具有科技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重视并传承、保护民间工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通渭张氏干模铸造技艺的研究入手,浅析其工艺流程与技法具有的文化、美学、现实价值,以及如今的生存现状,提出应重点保护、传承通渭张氏干模铸造技艺。

关键词:民间技艺 干模铸造 历史渊源

一、通渭张氏干模铸造的历史渊源

通渭张氏干模铸造于20世纪初从陕西传入。第一代传承人王宗元(祖籍兰州)少时拜师,刻苦好学,其铸件造型丰富、品相繁多,晚年传授技艺于长子张公(随母姓),张公又传授于后代张继先等子侄们。20世纪50年代,马营镇油坊村有不同姓氏的四家干模铸造作坊,1956年,四家作坊全部合并到马营综合厂,张继先担任了铸造技师和副厂长,这一期间,马营综合厂铸造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品,如铧、烤火炉等。1985年,马营综合厂解散,张继先恢复了自家的干模铸造作坊,主要铸造祭器和少量乐器。次年,张继先之子张海荣出生,张海荣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喜爱绘画、泥塑和雕刻等传统民间工艺,2013年高中毕业后,跟随父亲从事干模铸造,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熟练地掌握了干模铸造的全部技法和流程,在沿袭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吸收了来自不同地域的不同铸造技术精华,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反复实践,掌握了用当地黄土(俗称膨润土)来铸造一些简单构件模具的方法,并引进了二合范铸造法、焊接法,可连续作业,大大缩短了铸造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1]

二、通渭张氏干模铸造的工艺流程及技法

通渭张氏干模铸造因铸件形体的差异,工艺流程也有所不同,通常饰纹越复杂,体积越大,腹越深,铸造流程越复杂,技术难度越大,一般可分为两大步骤,每一步骤又有复杂的工序。

(一)制范。制范是干膜铸造最重要的工序,也是检验铸造者工艺水平的主要环节,如复制器物,可直接把复制的器物作为模型,制作外范,再用瓤子法制作内范,但一般情况下,因需求者的个性和爱好不同,对铸件的大小造型、纹饰有不同的要求,只能一器一模,所以制范之前先要制模。

1.制模,也称制母范,根据需求者的要求,铸件人要以现有的技术功底为基础,进行缜密的艺术构思,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器物,然后根据头脑中的“器物”用泥进行雕塑。

(1)塑台:用木炭在一个可转动的底盘上搭起一个骨架,塑台时,泥料的黏土含量应较多,含水要适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性、透气性,模制成后,放置在室内阴干或通风处风干,避免因暴晒发生龟裂现象。

(2)雕刻:雕刻是铸造过程的重中之重,是检验铸件者雕塑功底的一个环节。待模阴干(或风干)到适当的硬度时,先在塑台上用色笔起稿,然后根据前期的构思,采用不同的技法(如圆雕、浮雕、线雕)进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塑台表面堆塑成型。

2.翻外范:范泥的备制,需要非常细致,泥土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后加入适量的水和麻刀,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反复摔打、揉搓,再经过较长时间的浸润,定性后,拍打成泥片,按在膜的外面,用力拍压,使模上的图案、文饰反印在泥片上,等泥片半干后,按照器物的底、边、角,或器物的对称点,用刀削成若干块范,相邻的两块泥范做好相拼接的三角形榫卯,然后阴干(或风干)。

3.制内范:内范制作通常有瓤子法和减支法。瓤子法在制作工序上,与塑台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内范的形体要比塑台矮、瘦,表面要平滑;减支法(也称减模法)外范制成后,用刀、铲、勾、勺等工具,把模表层均匀地削去一层,削去的厚度,即是铸件的厚度。

4.合范:按预先在外范上预留的记号,将块范连接复原(内范、外范中间留一道空腔,称范腔),做好浇铸口,把缝隙用“泥”封好,外用麻绳捆绑牢固。若铸件体型特别大时,先备挖一个大坑,把内外范置于坑中合好,预留浇铸口,周围用土夯实。

(二)浇铸。把金属(铜、铁)的溶液通过浇道口注入模具,冷却成型。这种一次性浇铸成型的铸造方法,被称为浑铸法。

1.装炉:先将三节炉底炉和中间炉安装好,然后把焦炭、石灰石、金属原料装入中间炉,再安装顶炉。

2.熔化:把柴油或煤油喷撒到炉内已装好的焦炭等材料上,然后点燃,待金属完全融化时,溶液会留在底炉下端的坩埚中,杂质灰尘则漂浮在上面,从出杂口勾出杂物。

3.浇铸:用力撑起撑杆,将熔炉倾斜,金属液体从溶液口流入浇包,然后将浇包中的溶液注入浇铸口,直到浇铸口和气孔充满金属溶液为止,冷却后,再拆开外范取出铸件。

4.抛光:从范模中取出的铸件,表面相对粗糙,先进行修整,再锤击、锯、挫、打磨,消除多余的金属块、毛刺、飞边,才算铸造完成。

通渭张氏干模铸造在实际浇铸中,还会采用二合范法、叠铸和分铸等铸造方法。二合范法:对简单的实心器物,如刀、戈、鼎耳、浅锅、汤勺等,只需用模型翻制成两个外范,即可浇铸。分铸法:在制作复杂造型的器物时,则需要将整个器物分为数件,翻范浇铸,最后拼接成一个整体。先铸器物的次要部件(如兽头、鼎耳、鼎足),再合范浇铸主要部件(如鼎身)。叠铸法:是把多个范块或成对的范片叠合装配,由一个共用浇道进行浇铸,可一次得几十个铸件。

三、通渭张氏干模铸造的重要价值

通渭张氏干模铸造技艺是我国最古老泥范铸造方法的传承和延续,这一技艺本身及铸件图案、纹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囊括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哲学、制度和社会习俗,在漫长的历史的洗礼下,已成为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对这一古老民間技艺的保护、开发性研究和传承,对研究我国思想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我国工艺美术、造型艺术和冶炼工业的繁荣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技术支撑。

(一)模具的制作涵盖传统的雕塑技法

模具的制作本是塑、雕、刻三种艺术创作方法的总和,以可塑的泥和可雕、可刻的“塑台”制作出实体的艺术形象,如方鼎,以动物鼻梁为中线,左右对称,且多为兽头正面形象,兽头额上有两大角,外卷,目侧,耳小而圆润,两侧利爪小而短。很明显是仿商周时期青铜器而铸造;圆鼎,多为粗大的蟠螭纹、龙纹和细小的蟠虺纹,纹样做工精细、平实、奔放、生动活泼,具有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特征,其雕刻工艺涵盖了现代圆雕、浮雕、线雕等一切雕刻技法。

(二)浇铸技术是现代铸造工艺的基石

通渭张氏干模铸造,沿袭了传统的铸造方法,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第六代传承人张海荣不凭借任何仪器仪表,仅通过眼观、触摸、敲击、耳听,就能判断出金属原料所含的成分和杂质,可判断出它的最佳用途。他所铸的响器,大钟声音浑厚响亮,风铃清脆悠远,罄声、锣声悠扬动听,祭祀用品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繁杂,生活用品结实耐用。在制作复杂造型时,采用分铸工艺或先铸器身,再合范浇铸附件;或先铸附件,再浇铸器身,如鼎、尊。制作简单且体型较薄的器物时,采用叠铸法,如刀、剑、“寿”字图案等,一次可得到十几个铸件,这种铸造方法,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现代铸造工艺仍然广泛使用这种方法。

(三)铸件纹饰继承了我国传统美学的精髓

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最大的区别是,传统美学建立在伦理学之后,即从审美者的角度出发,进行主观判断,而不是从寻找审美对象的“美的物质”出发,进行客观判断。《庄子·山木》载:“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把“美丑”这种情感判断,融入“善恶”道德判断之中,强调“美者必善,恶者必丑”要求审美对象必须具有崇高的道德感。通渭张氏在祭器铸造过程中,首先严格遵循这一规则,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一方面以文字(铭文)、图画(纹饰)为载体来调动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激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使人们在审美体验和艺术享受中得到教化,以便将个体的行为,不知不觉地融合到社会规范之中;另一方面,把我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和美感表达方式,通过文字和图画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图文并茂的方式,忠实地传承和传播。其次,强调对称美,纹饰或单行从两侧展开或双行对称排列,如兽面纹正面形象常常以竖立的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双眼、双目、双眉,鼻梁下是翻卷的鼻头和洞开的巨口,身体也从两侧对称展开,既满足审美的需要,又方便于范模的制作。

(四)铸件纹饰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通渭张氏干模铸造,铸件主要用于庙宇建筑构件的装饰(如风铃)、祭器(如鼎、钟)和乐器(如罄、锣)。其中祭品的造型纹饰最为繁杂、精美,大多以我国西周至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造型纹饰为主,进行仿制:主要有饕餮纹、夔纹、鸟纹、蛇纹、雷纹、螭虺纹和铭纹。大部分是把多种动物特征经过变形组合,突破既有的形式和时空限制,纹饰状态给人狞厉感和神秘性,积淀着原始社会远古图腾的深沉气息,很难准确判断出它的原型。另外,这些图案又以单独纹饰为主,采用兽面正面形式来衬托祭祀仪式的肃穆、庄重和威严,如饕餮纹双目圆睁、齿牙森列,能从很远的距离抓住人们的视线,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通过这些怪异动物形象的塑造,在其表象背后,又蕴涵着当时社会的一些民俗特色和文化内涵,如“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就为当时统治阶级的统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审美习性也在不断地变化。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各类纹饰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和艺术价值,特别是进入近十几年的流行风潮后,动物纹样更是风靡全球,如在服装行业,设计师常常提取具有代表性动物纹饰元素来表现时尚;另一方面,为顺应时代的需求,通渭张氏干模铸造从制作工艺到器物造型、纹饰,也在不断创新,采用了大量的如龙凤、荷花、牡丹等寓意吉祥平安的动植物图案,用于室内摆放和祭祀祖先,但它的装饰意义远远大于象征意义,它在美化生活,丰富生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操和精神,发挥着审美教化功能。

四、通渭干模铸造的生存现状

干模铸造工艺复杂、工序繁多。作品以祭器和佛像等观赏陈设器为主,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一传统工艺已完全失去了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无法解决从业人员的生计问题,因此,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业。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这一行业的传承人员逐渐减少,面临着严重的危机。20世纪50年代初,通渭县马营镇尚有四家干模铸造作坊,现全县仅有马营镇张氏一家。采用一定的财政、税收倾斜政策或奖励措施,实施保护这一民间技艺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孙思思.民间工艺传承与保护研究文献综述[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7):276-277.

(作者簡介:王继平,男,大专,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
浅谈中日关于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
安徽民歌音乐制作创新性分析
高州民歌源流考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浅谈东海吕剧
福州与冲绳的历史文化渊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