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湖南省非遗传承发展研究
——以“绣色十八洞”苗绣产品开发为例

2021-01-15朱元福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8期
关键词:苗绣湖湘文化遗产

朱元福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发挥网络优势,建立智慧系统

数字化智慧管理系统主要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思想,联通非遗文化产品的研发、计划、服务、创新等职能,并且能够从多个维度帮助非遗企业解决运营中的存储、成本、速度等各种难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组成部分,也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文化和历史双重价值[2]。但是在各种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诸多宝贵的非遗文化因失去现实使用意义,已经灭绝或者濒临灭绝。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社会诸多领域已经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湖南省非遗传承和对外发展中,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尤为必要。

发挥数字化管理系统优势,让非遗产品“存”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古老的历史文化产物,几千年来,一直以实体物质的保存方式进行留存,据此推断,现今传承下来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已经是经过多次的加工。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可以利用数字智慧系统的优势来实现非遗产品的创新性管理。

注重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让传播渠道“通”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精神消费产品,在大多数人眼中还是较为陌生的,其并不像其他产业一样具有购买的必需性和稳定的顾客群体,并且在正常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以个体的非遗传承人为生产方、销售方、服务方,非遗产品的产出质量虽高,但是产出时间长、效率低,缺乏特定的专业的销售人才,也没有相应的现场服务和售后服务机制。数字化管理系统在非遗产品的经济产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能够打通非遗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贯连壁垒,一方面,通过建造虚拟的生产车间,将目前现存的非遗工作室、非遗家庭作坊、非遗中小型工厂与互联网对接,打造数字制造车间集成系统,将机器的智能化与人的手工特性相结合,在机器与人各司其职的情况下,大幅度提升非遗产品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安置智慧网络销售与服务系统,在非遗产品的浏览界面中插入购买链接,利用人们的心动、冲动消费心理,实现更便携的数字化销售模式,同时,根据系统提供的浏览数据、购买数据和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推出最受欢迎产品、店长推荐产品等,在从众消费心理的影响下,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和经济产出,并且利用虚拟助手人工助手及时处理好售后服务和客户反馈问题等,实时把握各类非遗产品的发展动向。

二、打造优质产品,传播湖湘文化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溯源的重要地域,该地汇聚了踏虎凿花、凤凰纸扎、蓝印花布、蜡染、苗绣等多种特色鲜明、历史底蕴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作为湖南省湘西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苗族人民心中意义非比寻常,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更是苗族人的精神财富[3]。苗绣主要以苗银手镯、苗银苗绣耳环、苗绣服饰等产品为主,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发展普及之前,极少有人了解其发展历史、分布区域、制作流程等。现在的苗绣产品已经从生活用品扩展到工艺用品,宣传也从口口相传、手手相传延伸到短视频、微博、微信等各类融媒体传播。而绣色十八洞苗绣产品作为湘西苗绣类目中的典型案例,具有浓厚的湖湘特色。

坚持质量创新并举,让非遗传承“跑”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熟知度较低的文化产业,一直在努力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就其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整体发展态势不容乐观,广泛存在盲目批量生产、简单模仿的粗制滥造品代替传统的民族工艺品等乱象,许多商贩都将非遗产品作为盈利的附加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机制下逐渐丧失其原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新经济模式下,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打造高质量的产品。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于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非遗传承人要将产品的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以匠心制优品,避免简单模仿复制、粗制滥造等问题。同时,在新时代环境下,面对前人留下的丰厚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融合新历史阶段下的人文特点和价值导向,进行产品设计、创新、生产上的思考。另一方面,将其传统的民族文化属性与现代潮流元素相融合,创造出既具有文化内涵又符合大众审美的非遗产品,间接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联系。同时,借助网络平台获取客户意见与定期的市场调研形成持续创新,使非遗产品紧跟时代,深入走进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审美水平的消费群体中。

坚持本土特色发展,让湖湘元素“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价值的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这是核心价值。它们记录着不同种族所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展现了该民族自有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我国作为文化大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不同地区留存下来的非遗文化各具特色,要进行非遗产品的创新发展,必须要利用好区域优势、结合好区域特色。一方面,打造地域特色价值矩阵,开发民族特色非遗产品。湖南省作为中国腹心之地,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苗族、土家族、瑶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民族技艺和民俗节日,将非遗产品与这些湖湘元素相结合,能够开发出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非遗产品。另一方面,深挖湖湘文化精神,赋予非遗产品文化内涵。在大市场环境下,不同区域和相同区域的非遗产品竞相挤占市场份额,但是非遗产品如果要长久的传承发展下去,就应该从商业竞争转向思考自身发展。湖湘文化具有“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基本精神,以图画、文字等形式将湖湘文化精神与非遗产品相结合,能够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间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三、构筑传播理念,创新营销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消费行为逐渐由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往日人们眼中“小众的”“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走进文化消费市场,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拥抱科技创新,传播理念不断发展深化。传统的营销模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其主要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的成本过高、时间较长、速度较慢,对于现在很多新兴的产业适用性较低。互联网时代,产品的营销模式正在不断发展,“绣色十八洞”苗绣产品持续创新传统形式下的营销模式,深入探究市场需求痛点,及时捕捉消费者心理动向,建立科学的营销服务体系。在大幅增加消费者购买欲的同时,通过苗族生动故事,打造个性卖点形成的概念造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强烈期待和猎奇心理形成的心理造势、“情感+互动+体验+功能”差异化诉求形成的需求造势,进一步提升非遗产品的品牌度,让文化产品逐步形成稳定的客户群,以实现其经济产出和价值构建。

强化教育营销效度,让消费者生活质量“提”起来。在工商界,教育营销是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下,系统全面地向目标消费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以服务为平台,致力于满足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为目标,实现企业价值交换的活动过程。在教育营销模式下,一方面,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企业可以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等传播形式和微博、微信、抖音等传播媒介,对消费者进行非遗发展历史、设计思路、寓意内涵等介绍,改变消费者盲目跟风的购买行为,进而选择自己感兴趣和需求度高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对顾客进行产品推销以外的交流和互动,交流非遗文化的主旨、内涵,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融合消费群体的情绪、情趣、情感等,缓解顾客对产品了解甚少的尴尬,提高顾客对非遗文化品牌的信任感和忠诚度。

转变营销发展理念,让企业竞争力“强”起来。广大客户的消费心理中存在一个平衡仪,对于眼前的产品,他们会去思考平衡仪两边的商品成本和商品价值,倘若商品成本高于商品价值,消费者必然会放弃购买。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对顾客需要的价值进行预估,并且做出满足顾客价值需求的承诺之后,进行价值创造的工作。一方面,要结合新技术,从生产材料、制作工艺、制作流程等方面降低非遗文化产品成本,提高非遗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从产品、服务、售后、形象上增加非遗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塑造企业形象,提升产品知名度。另一方面,以当代人的实际生活需求为导向,将苗绣拉杆箱、苗绣包、苗绣伸缩伞等各式各样的生活日用品作为生产载体,使具有湘西地域特色的苗绣与生活中常见的物件相结合,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带给受众,在增加产品创新性的同时,将此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间接提升苗绣产品的附加价值。

四、结语

“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独立的手艺人,需要社会大众和国家政府共同努力,利用好时代背景和国家政策,结合创新创业背景,通过经济利益的实现让非遗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促进其活态传承和发展,本文主要以“绣色十八洞”苗绣产品开发为例,结合新时代环境创新创业背景,提出了若干创新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手段和形式:以新思维和新方法带动创新创业,以创新创业带动非遗传承发展。

猜你喜欢

苗绣湖湘文化遗产
凯里学院美术作品选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与文化遗产相遇
苗绣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的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