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研究

2021-01-15吴玉涛冯雅静子华明

潍坊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劳模劳动育人

吴玉涛,冯雅静,子华明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关爱劳模、尊重劳模。2020 年11 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1]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中强调:“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2]弘扬劳模精神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也是在新形势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探索传承劳模精神的路径,“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处处有思政”的“大思政”格局”,[3]紧紧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育“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中心环节、主渠道作用,使劳模精神与“思政课程”同步同向同行。

一、“劳模精神”的内涵

劳动模范作为我国工人阶级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代表、时代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各个领域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和排头兵作用。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所承载和彰显出的劳模精神,就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4]的精神。这种精神涵盖了主人翁精神、开拓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忘我精神,激励着人们热爱劳动,奋发进取。它代表着一个时代人文精神、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观、精神风貌,是在生产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时代在变迁,每个时期的劳模内容在与时俱进,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劳模精神的本质内涵没有变。劳模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周围人,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深入挖掘新时代劳模精神的育人功能和文化内涵,使劳模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的模式。

二、“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各种思潮风云激荡,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复杂多变的环境,无论社会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时代如何变迁,劳动方式如何变革,劳模精神的本质没有变。“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广泛宣传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弘扬劳模精神、传播劳模故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是劳模精神得以薪火传承的重要形式。

(一)“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劳动素质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 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6]。高校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渥,“一些家长不注意红色家风的培养,放纵孩子奢靡享受、铺张浪费、贪图安逸,不让孩子吃一点生活的苦”[7]。部分大学生作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少苦难生活的磨练,生活在“三点一线”的象牙塔校园内,没有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缺失,缺乏劳动实践和生活实践,偏离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弱化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劳动教育,把劳模精神的内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增强劳模精神育人价值,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涵养深厚的劳动情怀,全面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精神品格”[8]。

(二)“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青年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9]。“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微传播的新时代,“90 后”乃至“00 后”思想特征的特殊性使大学生对劳动教育、劳模精神的认识与上一代人有截然不然的观点。受各种社会思潮、思想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部分大学生“信奉精致的利己主义,缺乏奉献精神和责任感,不愿担当,没有同情心,见危不助,道德冷漠”[10]等不良思想行为。这些不良思想行为是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被弱化,在学校中被淡化的体现。劳模精神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道德价值、爱国主义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高度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劳模精神的弘扬能够有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细、落小、落实,有利于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11]。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劳模精神,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劳模精神相结合的好方法和新途径。

(三)“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回顾过去,每个时代的劳模都是每个时代的先行者,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担当是劳模精神的充分体现”[12]。2020 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劳动者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不畏生死,凝聚起战胜疫情的重要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劳模精神。一方面,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向“最美逆行者”学习、向劳动模范学习。学习“最美逆行者”模范事迹所体现出的正能量,厚植爱国情怀,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另一方面,传播和弘扬历代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如“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掏粪工人时传祥、勇攀科技高峰的蒋筑英、“两弹元勋”邓稼先、“马路班邮”王顺友、“雷锋传人”郭明义等一大批先进劳动模范,顽强拼搏,默默奉献的劳模精神。新时代赋予劳模新的内涵,这就要求高校广泛开展对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学习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担当实干、开拓进取的精神,营造崇尚劳模、学习劳模的浓厚氛围。

(四)“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主动作为奉献精神的必然要求

劳动模范不仅是一种个人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劳动模范所展示出的奋发进取,将小我融入大我,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继承与超越。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探索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人才培育路径,讲好新时代劳模故事,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所涌现出的劳模事迹,使大学生成为劳动教育的受教者和受益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战役中,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疫情防疫阻击战中,成为战役的中坚力量,体现了大学生在特殊时期主动作为的非常担当、奉献精神和模范带头作用。其次,从1998 年的抗击特大洪水、2008 的汶川大地震,到2020 年的疫情阻击战,每一次都有青年大学生在最危险、最关键、最重要的时刻挺身而出。这种“抗疫精神”是青年大学生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主动作为奉献精神的真实再现,是对“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劳模精神的最好阐释。“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高度契合的逻辑联系”[13]。

三、“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一) 构建以劳模精神为核心的“思政课程”,创新弘扬劳模精神新方式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劳模精神,发扬劳模精神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育人功能和示范引领作用,进而为劳模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思想支撑。“培育弘扬劳模精神”要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统筹兼顾”,[14]使劳模精神薪火相传。首先,最大限度的挖掘思政课、专业课、选修课和综合素质培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以劳模精神为核心的课程大思政,注重劳模精神价值的融入,探索劳模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新模式。其次,新时代的大学生活跃于微博、B 站、抖音、快手、豆瓣等“微网络平台”,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劳模精神教育要与时俱进。要注重利用“云思政”“慕课”“微课堂”“翻转课堂”等方式讲好劳动模范先进典型事迹,打造新时代劳模精神宣讲的“金课”。再次,还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劳模进校园活动,掀起大学习、大宣讲、大行动的热潮。如:推动成立劳模讲师团,“举办劳模事迹报告会、开设劳模大讲堂、聘请劳模工匠担任兼职教授、德育导师等形式,推动劳模精神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15],让鲜活的“劳模工匠思政教员”走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使学生与劳模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和交流,旨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劳模文化相融合的“双课程”、劳动模范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结对互助的“双师资”、劳模与学生结对互助的“双结对”教育机制。实现“价值引导”与“知识教育”相统一,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校园氛围。针对学生在就业择业、学校学习、社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惑,邀请劳动模范进行答疑解惑,分享经验,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劳模先进事迹。

(二) 打造具有浓厚劳模元素的校园文化环境,创设多元化劳模育人新途径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6]。校园文化作为学校软实力的综合表现,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境界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无声教育作用。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将劳模文化符号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之中”[17],重视劳模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将劳模元素注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旨在形成具有强烈劳模文化印记的校园文化。通过设立劳动精神研究机构和劳模精神研究所,在校园内建设具有劳动特色和劳模精神元素的道路、广场、雕塑等,如在教学楼、道路、学生宿舍、大学生活动中心、实训中心等公共场所设计劳模文化长廊,增强学生对劳模文化的了解,营造崇尚劳模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着重强调劳模文化育人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样作用、引领作用。加强对身边优秀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等模范人物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增强大学生对劳动模范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再一方面,在开学典礼、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最后一堂课、毕业生典礼等活动中,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劳动教育活动。最后,创新劳动教育的方法。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网络平台推出系列宣讲内容,积极占领网络文化中劳模精神宣传的舆论高地,如:设立“劳模之家”、“走进劳模”等栏目,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橱窗、海报、校园广播站等“线下”多渠道、多方式的宣传教育措施。

(三) 探索多样化社会实践新形式,增强劳动体验

首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劳动模范先进事迹中蕴含的劳动和实践元素,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近距离感受、感知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所展现出的模范引领和榜样作用,把社会实践作为弘扬劳模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劳动水平和劳动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平台,构建劳模精神贯穿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机制,构建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旨在探索劳动教育在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暑假三下乡”、校园社团活动中弘扬劳模精神的实践路径。其次,鼓励更多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进劳模工作室、校企合作基地,参与劳动工作,体验劳动,在身体力行的劳动过程中增强社会实践水平和能力。通过建立多样化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劳模工作,近距离感受劳模敬业、务实、进取的精神境界,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激发大学生学习劳动模范勤勉敬业精神的热情。在社会实践中融入劳模精神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培育劳动情怀,“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强大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优化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18],形成实践育人与劳模精神育人统筹推进的协调育人模式。

结语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宣传劳动模范先进典型事迹,不断探索劳模精神通过“思政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式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在校园营造学习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良好氛围,提高大学生劳动素质,涵养深厚的劳动情怀,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培育大学生面对重大疫情灾害主动担当、作为、奉献的精神。因此,新形势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劳模精神培养、感化、教育人,发挥劳模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育人功能和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大学生。

猜你喜欢

劳模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