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后郧阳城市地貌和文化变迁

2021-01-14田运科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郧县郧阳十堰

田运科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0)

城市文化是所有支撑这个城市存在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的总和,中国传统城市文化主要分为意识文化、商业文化、社会文化、制度文化、形态文化、市井文化等方面。大部分城市的形成,主要是由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因此,生态地理往往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背景、底色和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位于我国中部秦巴山区的十堰汉江沿岸的郧县(老城大部分被淹没,现为靠后搬迁的郧阳区)、均县(全部被淹没)、丹江口市(县级市,建国初为均县凉水河区沙陀营乡,均县搬迁到此地),和十堰市(地级市,建国前后为郧县十堰镇、十堰区)这四座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古代和当代的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很大的区域外部力量影响,这在内陆山区是比较少见的。郧阳在古代“西控秦蜀,东捍唐邓,南制荆襄,地连商洛,群邑雄峙,其中犬牙相错,舟车卒止,昔人所称四塞奥区、三边重镇”。郧县在明清受到设置郧阳抚台(省级管理机构)的影响,均县在明代受到明成祖朱棣“北建故宫、南修武当”的影响。当代,郧县、均县、丹江口市都受到建设国家重点工程丹江口水库的巨大影响,十堰则受到建设国家重点工程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巨大影响。这些因素也导致城市地貌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主要以郧阳为例,分析十堰地区城市地貌和文化变迁情况,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主要研究资料

关于郧阳城市的地貌资料,现在能见到的1950年代前后的资料比较少,照片更少。根据《长江志·测绘》《湖北省测绘志》《湖北省志·城乡建设》《十堰市建设志》等志书记载,记录十堰地区建国初期地貌的资料主要有两种:一是测绘用航摄影像。郧阳地区最早的航摄影像,是1956年至1958年,国家测绘总局和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测绘局共同完成的1∶25 000比例尺航摄像片。二是大比例尺地形图。长江水利委员会等于1950年至1962年对丹江口水库库区测绘了一批大比例尺地形图。

二、郧阳古城地貌及文化

“自丹江口以上相间的峡谷盆地依次有丹江口峡谷、均县盆地、黄家湾峡谷、安阳口盆地、赵康峡谷、郧阳盆地、小孤山—白河峡谷。”[1]郧县老城位于郧阳盆地的汉江北岸,也叫“郧阳城”。据志书记载,郧县最初并无城池。明朝天顺八年(1464年),知县戴琰在筑土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督察御史原杰置郧阳府后,遂改土城为砖石城,后逐步完善。1958年县城动迁时,城关镇所辖的中南、十字、正西三个街,共有居民4 397户、18 117人,另有国营农场1个、340人,城郊公社4个大队、143户、6 931人。全城共有27 993人(不含农业人口),搬迁约24 000人。

1.选址和地形

郧县老城的选址,占据山水、地势之利,易守难攻。城池西北高、东南低,呈簸箕状,也俗称“簸箕城”。城墙西北依山而筑,东南掘池护城。汉江在此地拐了一个大弯,因此城南、城西外面都是汉江,整体上形似一片鱼鳍划入汉江,因此以前攻打郧阳城只有城东能够摆开队伍,并且城东外面还有注入汉江的棒槌河。

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年)到十七年(1644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等分别率部4次围攻郧阳城,都未成功。清顺治二年(1645年),郧阳周围各州县都已归顺清朝,唯郧阳府城坚守,后因大势已去,郧阳巡抚兼提督徐启元自行降清,且清廷仍以徐启元提督军务兼抚治郧阳。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扶王陈得才率十余万人攻打郧阳城,9天未破。郧阳城之易守难攻,由此可见。

2.城墙和“纸糊的郧阳”

郧阳城的城墙虽然主要是设置郧阳府和郧阳抚治之后所建,但周长为3.83公里,相对于西安古城墙的13.74公里、荆州古城墙的10.28公里、襄阳古城墙的7.32公里,规模不算大。这一方面是被山地所限,但更多是受经济条件影响。

郧阳城共有七个城门:东、南、西面各有两座,即大东门(又曰宣和)、小东门(又曰时雨),大南门(又曰迎薰)、小南门,大西门(又曰平理)、小西门;北面是山地,地势高,因此只有一座城门,即北门(又曰拱辰)。

北门是全城制高点,可一览全城及汉江风光。明朝巡抚王世贞冒雪登楼,见“忽结楼台银海上,尽收天地玉壶中”之美景,便更名为春雪楼,此门遂名声大振。在东南角城墙上是郧阳墙上的另一名胜,即“南角楼”,为三层塔式高楼,正临汉江,可登高以观江景。南角楼上有魁星点斗塑像,也叫魁星楼。

山水给郧阳城增加了一道牢固的天险,但也给易守难攻的郧阳城贴上了一个“纸糊”的名声。郧阳地区以前流传着一句民谣:“铁打的均州,纸糊的郧阳”。有人认为这是误传,应为“纸糊的郧乡”,因为郧乡时期是没有筑城的。笔者认为,“纸糊的郧阳”这一说法应与洪水有关。据志书记载,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秋,汉水溢,东南城圮。雍正二年(1724年),汉水汛涨,东南城圮里许。咸丰二年(1852年)七月,汉水冲毁城垣133米。同治三年(1864年)农历八月,汉水冲裂城垣164米,坍塌296米。民国24年(1935年)农历六月,东南城垣被急流冲刷溃决200米。郧阳城东南角(大南门街以东、东正街以南)靠近汉江,本应住户密集,却有一大块空地,就是此处屡次被洪水冲毁,便空出来了。郧阳城东南角城墙多次被汉江洪水冲毁,而均州城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和该处所在的汉江段地形、地基有关。

3.街道和建筑格局

受地形影响,郧阳城的街道和建筑分布有两个特点:一是城外的建筑和住户较少。城内一半是山地,西北部还有农林场;城外西北沿汉江也是大片榆树林。由于平地较少,缺乏纵深,人们主要居住在城内。东城外虽然也有大东关街、小东关街,但规模都很小,城外东南部大片是树林。西门外的西河码头处,面积不是很大,但因地势较高,商船往来停靠,住户比较密集。二是城内的街道、建筑物和住户主要集中在南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城南地势较平,二是靠近汉江,取水、乘船方便。

城内街道以十字街为中心,形成东、西、南、北4条主道,70余条街巷。

4.城市建筑和文化

郧阳古城建筑,主要可分为府衙类、学校文化类、商业类、宗教类、民居类等类型。府衙类建筑主要有都察院(郧阳抚台衙门)、府署、县署、总镇署等。郧县县城是汉江沿岸唯一一座集抚台(省级)、府治(地市级)、县衙(县级)三级管理机构于一城的城池。明成化元年(1465年)设立荆襄抚治,抚治荆州、襄阳、南阳三府流民,但效果不佳。成化十二年十二月(1477年初),依左副都御史、荆襄抚治原杰所奏,置郧阳府,设湖广行都指挥使司及卫所,改荆襄抚治为郧阳抚治,驻郧县,辖区逐步扩大到鄂、豫、川、陕交界的8府9州65县。郧阳抚治直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撤,巡抚120任。郧阳府一直延续到1912年民国建立而被废止,历时约430年,辖区和建国后的郧阳地区、现在的十堰市相近。教育文化类有府学宫、县学宫、郧山书院、春雪楼(城北门城楼)、钟鼓楼(也称镇郧楼)、南角楼等,其中钟鼓楼是全城标志性建筑,有民谣曰“郧阳有个钟鼓楼,半截子插在云里头”,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建于东西大街与南北大街交汇处附近。商业类有山陕会馆、江西会馆、河南会馆,以及各种集市、商铺。宗教类有府城隍庙、县城隍庙、东寺、西寺、千手菩萨庙、东关帝庙、西关帝庙、朝阳庵、大仙堂、地藏庵、观音庵等,在数处汉江渡口对面的南岸,都建有杨泗庙。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还很弱小。郧阳城民居大多比较矮小,一方面是明清民居特点,另一方面也与山区的经济状况有关。

5.城市产业和文化

郧阳城作为汉江上游的一座山城,其产业在明清时期主要是商业、手工业和水运业等。商业主要是外运本地特产,贩回外地百货。郧阳是山区,境内汉江郧县段以上的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等地出产的相当一部分山林特产,通过汉江外运襄阳、汉口等地出售,同时一些外地的日用百货也运回郧阳。一些省份的商会便在郧阳城建立会馆,如江西会馆、河南会馆、山陕会馆等。布匹、百货、烟酒副食等商铺多设在十字街,从东关至西关沿街开大小商号有100多家。民国至解放初期,集市功能细化,东关为粮食集,西关为山货集,柴巷子、南门街、大南门为柴炭集,棒槌河沿岸为菜集,城内还设有东、西、中三个菜场。商业运输主要依靠汉江水运,西河码头是汉江上游重要的货栈码头,商船往返频繁,客栈、餐馆也多设在西街。手工业主要满足本地日常生活、生产消费,如豆类加工、榨油、酿酒、造纸、挂面、小炉匠、篾匠、弹花匠、木器家具、雨伞、竹篓、缆绳(纤担),以及纺织业、印刷业、制药业、食品业、刺绣业等,散布城内。

二、郧阳城市地貌及文化变迁

由于修建丹江口水库,郧阳古城靠后搬迁,和后来二汽建厂、改革开放、南水北调带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对郧阳城市地貌和文化也带来了重大变化。

1.郧阳城市地貌变化

郧阳新城由老城就地北靠而成,因地质问题历经两次迁建。1958年丹江口大坝动工,当年郧县老城开始拆迁,省、地、县决定就地北靠,新城拟定为10万人规模,迁建在老城北侧东西九里岗、二道岭、武阳岭、北门坡一带。从地名就可看出,这一带有岗有岭有坡,相比老城,地势较高,但地形复杂一些,以前住户很少。1960年底,中南给排水设计院规划编制了《新城建设总体规划》。1965、1966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勘测队、建工部综合勘测院中南分院完成新城相关地质勘察报告。因文革社会动荡、经费不足、库区蓄水紧迫,新城规划布局混乱,房屋建筑建筑质量低劣。1970年,整个新城因膨胀土和滑坡的危害,大面积房屋开裂成危房。1974年底,国家、省、地有关部门对新城规划和建设问题作出鉴定,指出存在的三大问题,然后省相关设计部门完成《新规划区建设总体规划》。1977年,新城开始第二次迁建。新城三面环水,形成典型的半岛风光,在半岛尖,即原老城的小西关处,先后通过渡口、郧阳汉江大桥与十堰相通。

郧阳新城经过60多年发展,经济实力、建设能力大大增强。虽然郧阳古城已淹没,但郧阳城市范围得到了极大拓展,这是历史上难以想到的。通过1994年通车的郧阳汉江大桥,尤其是2012年、2017年汉江二桥、三桥相继通车后,正逢城市化大发展,郧阳城区不断往西边和汉江南岸大大拓展,范围大为增加,甚至把汉江段围成了“郧阳湖”,并与30公里外的十堰城区相连。2014年,郧县撤县,成为十堰城区继茅箭区、张湾区之后的第三个区——郧阳区。

郧阳区地貌的最大变化,是从以前汉江北岸一半山地一半平地、靠城墙保护的一座县城,变为把汉江郧阳段变成内湖,附近山地部分消失、部分成为城区风景的比较现代化的城市。

2.郧阳城市建筑、产业和文化变化

城市街道和建筑布局,逐渐从主城区往西部和汉江南岸扩展。以前最大的建筑物从古城墙,变成三座汉江大桥。街道四通八达,2019年城区道路建成181.63公里。在大桥修建之前,人、车都是靠渡船过江。由于自来水、交通的发展,居民区基本上摆脱了要靠江吃水的状况,分布范围大大扩展。

郧阳古城由于大部分被淹没,保留下来的建筑只有府学宫、大丰仓等。郧阳城区的建筑类型,以前的府衙类、学校文化类、商业类、宗教类、民居类等类型中,府衙类发生了性质上的根本变化,从以前的封建衙门转为为人民服务的公共部门;学校文化类、商业类、民居类大大增加,民生条件极大改善,但缺乏钟鼓楼那样有特色、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文化建筑;宗教类大为减少,反映人们科学文化水平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大提升。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类企业大大增加,尤其是与十堰二汽相关的汽车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较快,但大型企业较少。

城市产业从以前的商业、手工业和水运业等,现在变为商业、工业(主要是汽车制造业)、陆地运输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由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交通运输快捷便利,产自全国各地的商品极为丰富,大超市、小商店密布城区。工业企业近年来正逐步从主城区搬离,与居民区、商业区分开。2019年,汉江南岸的郧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更名为十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全省山区县市经济发展最活跃的高新区,与张湾区的十堰工业新区,联合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本地的手工业大部分已消失,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由于陆地交通的快速便捷,码头和码头文化基本消失,成为水上旅游业的一部分。

三、郧阳城市地貌及文化变迁的思考

郧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历史上有其特殊性。郧阳是我国重要的人类起源地,罕见的恐龙蛋共生化石群发现地,但在明朝(1476年)设置郧阳府之前,现十堰市所辖境内从未建立过相对完整、统一的郡府建置,各地分散隶属于周边郡府。此地位于荆襄地区西北部,元朝至正年间就有流民来聚,当时官府将这一带作为封禁区,不许百姓迁入。明朝建国初,朱元璋对荆襄地区仍实行封禁政策,“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荆襄地区也是明朝最大的封禁山区。明朝郧阳府的设立,才使郧县成为附近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实力比较有限。

1.郧阳抚台、武当皇室家庙的嵌入,对郧阳经济文化的带动作用有限。郧县属于山区小县。设置郧阳抚台百年之后的明万历二年(1574年),明代中期文坛领袖王世贞,提督军务兼抚治郧阳,到任后感叹道:“郧阳古一村落也,强名之曰县,强名之曰郡,又强以都御史居之”。而此地有抚治之设,“非谓是邦之土地、财赋、民物、人文之盛”,只是因为此处地扼四塞,山野辽阔,屯兵可镇四境,拓荒宜安流民而已。所以,明清在郧阳设置相当于省级机构的郧阳抚台,主要是因为流民管理和军事原因,虽然府衙较多,但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中间几次撤销,后来清朝彻底撤裁了郧阳抚台。武当山虽然作为明朝的皇室家庙,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了大量道教建筑,但除了进香,对地方经济文化影响也比较有限。

2.丹江口水库的修建,导致郧阳古城及建筑消失。丹江口水库蓄水后,郧阳古城被江水淹没,承载郧阳文化的建筑大部分消失,导致郧阳城市文化出现了一些断层。

3.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一些行业及文化消失,如府衙文化,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被淘汰。水运文化、码头文化,因为陆地交通的便捷,逐渐衰落。手工业文化,由于工业发展而逐渐消亡,很多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商业文化,由于全国商品的极大丰富和便捷流通,地方特色逐渐淡化。

4.产业的快速更替,导致新兴文化缺乏积淀和弘扬。二汽在十堰的建设,也带动了郧阳机械工业发展,由于时间短、基础有限,现代产业更新较快(如新能源汽车正在代替燃油车),再加上商用车主要是作为生产资料,因此难以形成有特色的汽车文化。丹江口水库的修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水成为郧阳的重要资源,但由于郧阳的文化实力、旅游实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水文化的弘扬还任重道远。

因此,在郧阳城市文化的建设上,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有的可以通过博物馆、部分复建等方式,进行再现和展示;有的可以通过创新和改进,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对一些新兴文化,如汽车文化、水生态文化,可以加强与本地产业、生活的融入,拓宽基础,强化特色,从而发扬光大,凝聚人心。

猜你喜欢

郧县郧阳十堰
湖北十堰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全部完成
倾情水利作贡献 深耕水保为民生
——记郧阳区水土保持局局长郑全新
童迷黑白秀
水源汉江 石聚郧阳——2017中国·郧阳南水北调奇石邀请展
2017中国·郧阳南水北调奇石邀请展
关于在湖北十堰举办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十堰市郧阳区中小学践行“五和”精神
十堰城郊辖区2013年农村低电压治理成效浅析
湖北郧县:为6万中小学生佩戴“小黄帽”
上海世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