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剧的制作研究

2021-01-14周研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12期
关键词:广播剧听众音频

周研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中国广播剧产生在20世纪30年代,最早的剧作《恐怖的回忆》(1933,上海广播电台播出)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在90年的历程中,电子信息技术、传播媒介不断发展,广播剧也随之起伏。2019年是中国广播(音频)发展颇为重要的转折与突围的年份。在政策导向、行业改革、5G新技术等多个维度的影响下,整个广播生态面临着新视野、新战略、新布局的全面改革之路。尤其需要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凸显广播在舆论传播中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公信力。如今,融媒体环境给广播剧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制作主体与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创作实践中,广播剧创作应当积极转型,适应新的生长空间。

一、平台构建、拓展延伸是走向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多元的收听平台

截至202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0.07亿。较2020年12月新增手机网民2092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与2020年12月基本持平。“互联网时代”逐渐转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iPad、智能音响等便携设备收听广播。事实上,利用移动智能设备收听广播确实有一定的优势,既打破了传统收听的区域限制,也附带有较强的互动性。

如今,移动音频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音频业务获得了受众和投资商的关注,不少软件开发团队设计了各有特色的APP,如喜马拉雅、荔枝FM、猫耳FM等。这些APP大多都兼具录、播、听、看、下载等功能,是复合式的新式平台。这为广播剧的制作与运营带来了挑战和机遇。起初,不少非专业人士开始创作广播剧,呈现出作品良莠不齐的现象,为此,音频平台开始将UGC和PGC结合,形成PUGC内容生产模式。在此基础上,为了孵化优质内容,提升专业度,不少平台也投入基金,扶植优秀主播,为广播剧制作的质量作出了保障。在发展过程中,广播剧的商业价值也被进一步发掘,一方面广播剧本身、广告投放、知识付费、打赏等都成了盈利来源。另一方面,不少平台也利用广播剧的内容与带货相联系,形成新的营销模式。

(二)传统与现代融合,相倚为强

在融媒体环境下,广播剧不仅要搭建好自身的平台,还要充分利用其他平台,实现“三微一端”的联动效果。如利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增加广播剧作品在听众以及潜在听众生活中的曝光率,增加有关作品的话题讨论,为广播剧作品带来更多的流量和听众群体,并且使听众群体有更高的黏度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将广播剧变成集图像、文字、音频为一身的融媒产品,“酷我畅听”开发出音视频融合的广播剧,在音频基础上增设漫画式的场景特效和角色对话框效果,还提供实时弹幕互动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新华网、新华社河北分社、河北省网信办、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推出的系列广播剧《白洋淀故事》就以“漫画+广播剧形式”,每一期穿插几幅符合主题的漫画,增添趣味性和动态美感。再如,浙江省各媒体平台共同打造的大型活动《最美浙江人》通过晚会、网页推送等配合微广播剧《最美浙江人》同期播出发布,在广播剧作品播放时,同时推送广播剧作品中提到的“最美浙江人”主人公的真实形象照片视频等。相关简介文字也与微广播剧作品内容对应,以此来调动听众的想象力,使主人公的形象深入人心。

主流媒体也在加快音频平台建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成为首个国家级5G声音聚合分发平台,截至2021年3月4日,“云听”用户规模超3000万,日活跃用户超100万。北京广播“听听FM”、上海广播“阿基米德”、湖南广播“芒果动听”、广东广播“粤听”、江苏广播“大蓝鲸”等定位“本土化、地域化、垂直化”“小而美”,面向本地听众,依托本地优势资源,着力发挥区域音频网络媒体作用。

此外,广播剧还可以同传统电视媒体融合,以真人秀《朋友请听好》为例,这是一档用声音互动的陪伴类节目,它将电视综艺节目与广播的结合,实现了广播节目的可视化,并利用艺人、主持人来带动收视。一方面,广播节目给电视综艺节目带来新型节目题材,另一方面,电视的播出渠道以及明星效应给广播节目带来了高曝光度,做到互通互融、相倚为强。

二、适应碎片化,微广播剧是必然选项

碎片化是一种日趋兴盛的广播节目制播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将内容做成一个个短小单元。与其他体量较大的艺术形式(小说、电视剧、舞台剧等)相比,微广播剧体量比较小,是广播剧类型中最适应碎片化需求的,受众在了解信息和艺术欣赏时快捷又方便。这种低成本、高传播量的剧型是融媒时代下广播剧制作的必然选项。

另外,传统广播剧具备的应对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作用,微广播剧以“短小精悍”更为突出。2003年非典时期,因隔离影响,全国各地各项工作受限,在举国上下与非典斗争的时期,广播剧工作人员就曾制作、播出抗击非典的广播剧,鼓励各地抗击非典的决心。2020年初,新冠肆虐。“疫情就是命令”,广播剧人也紧急行动,在100天里全国广播剧人以实际行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担当,主动作为,行动迅速,汇“剧”力量,同心战“疫”,创作了500多部(集)广播剧和微广播剧。

微广播剧由于“篇幅短小、传播速度快、制作成本低”,各类媒体也积极制作用以防疫宣传。如,上海广播的系列广播剧《特殊客房》,故事发生在一个集中隔离点,用快递小哥、将迎来新生命的年轻夫妇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展现了人间温暖与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的《在家门口过年》,故事根据真实新闻素材改编,湖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部听后加紧录制了武汉话版,用广播剧人的速度与热情演绎医护工作者的艰辛与热血。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微广播剧更可以利用自身的制作优势,以最短的时间创作出优秀作品反映社会事件。

三、制作精良,扎根人民是初心

广播剧有很多“别名”,曾被称为“播音话剧”“播音剧”“无线电视戏剧”。不管怎样称呼它,都没有离开三个因素,一是“剧”,二是“声音”,三是“广播”,实际上这三点大致点明了这种特定艺术的性质。同时,这也是在制作广播剧中要坚守的底线。

首先,广播剧能反映社会风貌、展示人民生活,用艺术对话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宣传方针政策与传颂经典故事的教育功能。因此,广播剧通常带有一种史家的眼光,将创作题材与现实生活关联。例如:抗日战争爆发时,大批以爱国抗日、现实批判为主题的广播剧开始涌现,《守住我们的家乡》《最后的一课》《以身许国》《逃难》等优秀的广播剧作品伴随着中国人民奋起抗。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广播剧更可以利用自身制作方面的优势,以最短的时间创作出优秀作品来反映社会事件。延续至今,融媒体时代下的广播剧也非常注重对现实事件的还原与改编,充分体现了纪实题材在广播剧创作中的重要性。新闻故事、新闻人物、突发社会事件等都可以作为创作题材。例如:安徽广播电视台“中国梦”主题为题材的广播剧作品《大陵村的故事》、湖北省广播电台原创的《好人好报》等都让人们更加了解了身边实事与英雄模范,并且拉近广播剧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到延安去》的“奋勇救国”、《大凉山》的“脱贫攻坚”、《安妮的花海》的“逐梦新时代”,都是中国人的信仰。

其次,“声音最足以传情,最足以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悲痛的哭泣、朗朗的笑声、小鸟的鸣唱、霹雳的雷鸣都会引起人们感情上、心理上的反应。”在一系列可视的艺术形式中,比如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对于人物的了解是通过角色的表情、动作、衣着、语言等共同完成的。而了解广播剧中角色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性格等特点,只能依靠听其角色对于语言的情感表达来给听众描绘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而这就需要声音演员不仅要理解剧本内涵,充分体会角色,还要能把握好语言的情感表达。控制语言的情感内涵以及节奏,甚至是一些感叹词,都会对人物的刻画有不同的影响。所以在言语表达中应当注重角色信念,要有角色的想象力。

优秀广播剧作品《好大一棵樟子松》曾经获得全国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该剧讲述了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和大爱胸怀的董福财。其扮演者长平在创作时,坚定信念,把自己当作是董福财,仿佛剧中人物发生的一切就是自身的经历,有一种融入灵魂之感。最终呈现出来的广播剧则充满了泥土气息、鲜活生动。系列广播剧《别梦依稀·1959》中的人物也同样丰满鲜活,特殊的是,这部作品在忠于原著立意、基调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调整了排练顺序和言语表达的风格。创作者更是注重角色的革命理想,为听众呈现了具有家国情怀的人间佳话。

最后,数字技术是品质保障。在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音效要根据剧情而变化才能更有层次感和真实感,不应使用千篇一律的“罐头音效”。融媒体时代出现了很多网络共享平台,网络声音库中涵盖了广播剧大部分所需要的声音素材,大大增加了广播剧制作的效率,也提升了质量。

猜你喜欢

广播剧听众音频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必须了解的音频基础知识 家庭影院入门攻略:音频认证与推荐标准篇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基于Daubechies(dbN)的飞行器音频特征提取
听众
音频分析仪中低失真音频信号的发生方法
Pro Tools音频剪辑及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