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转型发展

2021-01-14唐艺维贵州广播电视台

环球首映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广播电视传统媒体

唐艺维 贵州广播电视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绝大多数媒体用户接收新闻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与此同时,“两微一端”、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来势汹汹、发展迅猛,不仅获得了大量用户,且占据了巨大份额的媒体市场[1],在此种态势下必然会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造成多重挑战和巨大压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日常工作实践中,传统的编辑理念与编辑策略以及播发方式已失去了必然优势,导致受众“开机率”日益下降。要扭转这样的逆境,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必须全面创新新闻工作的方式,其中新闻编辑工作者需要打开新闻生产格局、提高创新意识,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与平台,发挥传统媒体谨慎、权威的优势,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新闻服务,确保传统媒体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的媒体竞争力与舆论引导力。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主体特征

(一)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工作更具创新性与创意化

与传统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相比,新媒体时代“三网融合”视域下的新闻报道的内容与传播途径更为丰富化、多元化,随着各类媒体技术与新媒体平台媒体市场快速蔓延,广大受众更加青睐“个性化”“碎片化”的接收信息和浏览新闻的全新方式。客观而言,新闻报道在新媒体时代已经不再局限于专业新闻媒体播发平台和新闻采编人员,而是扩散、深入到每一位受众手中,在人人皆可传媒的背景下,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也应更加注重以更具创意的内容和创新的技术做好宣传报道[2]。当前,传统媒体编辑已经逐步做好新闻采编工作及报道传播工作的重新定位,并且积极寻找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利用创意化的新闻采编策略与报道传播方式不断提升自身媒体权威性与受众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意识形态不断创新升级

“互联网+”视域下的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的方式、途径越来越丰富多样。各种生动化、亲民化的新闻报道风格与方式备受媒体用户的喜爱与认可,并且乐于参与其中,在新媒体时代,“全民皆可记者”也让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记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窘态。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迅速发展的态势下,短短几年这些新媒体平台积累了庞大的移动用户和忠实粉丝,并且让“自媒体人”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流行词”和“最热职业”之一,这个群体数量之庞大且不断增长,尽管如此,相较于传统广播电视新闻,“自媒体”报道的新闻内容及信息质量大多呈现出一种“随意、偏颇、缺乏权威”之相。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新媒体信息内容不实、断章取义等。在各种网络消息鱼目混珠的时代,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更应该充当排头兵,做好舆论引导,不仅要在固有阵地保持好自身新闻价值,也要在新媒体领域做好风向标,做到客观、真实,并且在新闻报道中更加走深走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应以更深入的报道、更精良的制作、符合现代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大流中站稳脚跟、树立标杆。与此同时,作为从业者的传统广播电视编辑,在保持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积极融入新媒体时代,掌握更先进的制作技术、创新报道风格,化繁为简,把冗长的新闻报道和平铺直叙的编辑方式向短小精干、集中重点转变,在保证新闻内容完整、客观的情况下,以新媒体的叙事方式进行创意编排。

二、解析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多样化的重要性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与媒体价值。在短视频流行的当下,如何把新闻报道做精做简给传统媒体编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以目前绝大多数受众所喜爱的短视频来看,在传统媒体的新闻制作中,将具有深度的报道内容浓缩成2分钟左右的精华,需要新闻编辑在创作之初就对内容架构以及表现手法以“新媒体”的思维进行思考,在一些具有历史性题材的报道中,甚至可以设定符合历史事件的“剧本”以阐述历史,给受众营造出“历史就在眼前”的直观感受。此外,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除了在内容上创新,制作手法及技术手段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新技术、提高新技能,全面提升日常工作水平,才能尽可能满足新媒体时代广大媒体用户对于新闻类节目的不同需求和更高要求,确保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工作能够可持续性健康发展,获得更加长远的进步与更加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并且对于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创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

三、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多样化的创新实施路径

(一)新闻编辑应站在受众角度看待新闻信息

在“全民皆可媒体”的大背景下,传统广播电视编辑工作要寻求多样化的创新发展,首要的是保持良好的新闻判断力与敏感性,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站在受众角度做出客观的选择。其次要在泛滥的互联网信息线索中,新闻编辑需要具备“慧眼识真金”的能力,聚焦热点话题,抓住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闻线索,创作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新闻内容,提升舆论引导力,这对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多样化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4]。鉴于当下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广播电视受众对于各类咨询和新闻的获取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开始习惯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收看和阅读符合自己喜好的“个性化”新闻信息。因此,及时调整传统新闻的编辑理念和思路,从媒体用户角度出发,在保证新闻时效性的同时,制作出内容更加深入、形式更加丰富的新闻报道。

(二)新闻编辑应具备个性化新媒体工作风格

当前阶段,“互联网+”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只要拥有智能手机和移动通讯网络的支持,受众就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搜索信息,进行选择性阅读及收看。由此可见,同质化、形式单调的新闻信息已无法吸引现代广大受众的“眼睛”,而形式独特、内容丰富、更具“个性化”的新闻内容更能抓住受众的眼球。随着广大受众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日益高涨,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媒体服务与新闻产品,广播电视编辑应当把传统的内容创作和编辑思路向个性化的新媒体方向转变,在日常工作中,尽可能使用更加独特的视觉、更具个性的风格、更新颖的编辑手法。鉴于此,传统新闻编辑应当积极学习和掌握新媒体采编思维与新的工作方式,并结合传统媒体的优势与媒体权威性寻找一种适合自身创新发展的编辑策略与编辑风格,创作出的新闻内容才能够获得更多受众的支持和认可[5]。

(三)新闻编辑应丰富电视新闻报道策划形式

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广播电视台新闻类节目的策划以及新闻报道的制作而言,新闻编辑工作在多样化创新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新闻报道及专题类节目的策划形式。具体来讲,广播电视媒体需要结合各大门户网站、主流媒体等平台的热搜排行榜精选群众喜闻乐见的信息作为主要的热点报道,并由此进行延展,探究事件背后的深意,整合多方信息,去伪存真,实事求是地进行较为客观的评论,让受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感受媒体对事件的态度,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媒体传播力与社会影响力。

(四)新闻编辑的采编技术和播发方式应紧跟时代潮流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全面升级和迅速发展,以前需要使用电视机才能收看节目的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受众只需手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在联通数据的环境中就能轻松获取消息,另外,受众对于信息呈现形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媒体单一文字、图片及声音的新闻报道已无法满足媒体用户多元化的新闻需求。想要确保新闻内容真正做到多样化、多元化、创新化,新闻编辑的采编技术也必须要紧跟时代潮流,尤其是在同源新闻的编辑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不具独特性与趣味性的新闻内容势必在传播效果及影响力上大打折扣。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如何打破局面?首先,学习新技术。运用新媒体方式采编技巧,如利用此前使用较少的3D技术、AR技术以及H5技术等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新闻视频的剪辑制作。其次,了解新媒体平台的运作方式。在新闻传播与推广环节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新闻推广。例如与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强强联手,针对一些有看点的优质新闻进行新闻短视频、新闻秒拍、VLOG新闻等个性化推送,迎合新媒体时代广大受众的接收方式,让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站在新的高点。

(五)新闻编辑应重视与媒体用户交流互动

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点是改变了以往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收方式,不再是“播什么看什么”,而是具备了自主选择的特点,因此,“交互性”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主要表现,由此而生的各大新媒体平台也以开放用户点播及评论等作为主要优势。传统媒体无论是广播电视,亦或是报刊杂志,都不具备此种“即时”交互性能,这也导致某种程度上传统媒体与广大受众在交流互动上“渐行渐远”。因此,要向新媒体方向转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高度重视与媒体用户的交流互动,及时获取各平台上的媒体用户对所播发的新闻的评论,筛选出有价值且正能量的信息,并针对绝大多数媒体用户的需求,提前做好下一阶段新闻内容的策划,同时及时回复一些媒体用户的评论,有助于加强与用户的粘合度,提高自身影响力。不仅如此,新闻编辑还可以根据百姓关注的问题,“指挥”前方记者,尤其体现在直播过程中,达到“现场问、现场答”的效果,拉近与媒体用户的距离,增强用户的好感度。

(六)打造优质新闻品牌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除了上述五大创新策略与有效路径之外,新媒体大环境下,想要确保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更为多样化的创新发展与不断升级,还需要做到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打造优质的新闻品牌栏目,二是全面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具体来讲,无论是省市级广播电视台,还是地方广播电视台,都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精心打造出一些新闻精品栏目与王牌节目,让自身的新闻品牌影响力能够深入民心。与此同时,各级广播电视媒体也需要加大优秀媒体人才的培养力度与培训质量。比如说定期举办一些专业新闻讲座,邀请国内优秀的媒体工作者或者专家学者进行新闻培训与交流座谈,进而提升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者的综合素养,让其能够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的新媒体经验。此外,广播电视媒体也应当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新闻专业考核。对采编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工作能力进行综合化考量与评估,进而全面提升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的业务综合素养与实战能力。

(七)传统广播电视编辑应加强“大屏”“小屏”融合

对社会主旋律进行新闻报道一直是传统媒体的职责所在,在新媒体时代,主旋律题材的新闻报道如何寻求突破且扩大影响力成为传统广播电视媒体需要思考的问题。传统的主题报道,篇幅长、内容广、生动具体且意义深刻,这样的报道能够获得一部分受众的喜爱和好评,但面对目前绝大多数以浏览信息作为获取咨询途径的媒体用户来说,过长的篇幅不仅占用了较多的自由时间,也不符合“碎片化”信息的需求,因此,将主题报道拆分、重构并进行新媒体改造变得尤为重要,将传统主题报道拆解成“主线”和“支线”,以“支线”的周边内容配合“主线”,形成新媒体端的组合报道,让受众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同时,更有兴趣收看和阅读系列报道的其他内容,以此实现“大屏(电视端)”向“小屏(新媒体端)”的转化。

除此之外,“小屏”端的众多新闻线索,在经过筛选后可以成为支撑主题报道重要内容,“小屏”端的绝大多数内容来自群众的自发拍摄,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百姓生活的状态,以此来作为主题报道的支撑内容,能够更加贴近群众、打动受众。媒体深度融合、“大、小屏”并行播发,是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然之路,传统广播电视编辑已不能再固守原地,而需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在新媒体时代做好转型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多样化实践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这项工作必须要得到广播电视媒体以及全体新闻采编人员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并且在日常转型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总结、不断反思,积极寻找更为科学化、合理化的转型策略与路径,确保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整体质量和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广播电视传统媒体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防台新闻报道与全媒体传播的“变”与“不变”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