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蒙古族长调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

2021-01-14邓思璇中国音乐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12期
关键词:长调蒙古族旋律

邓思璇 中国音乐学院

一、绪论

(一)概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有的人运用华丽的诗篇来传递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有的人使用长长的文字来记录文明的故事,有的人使用美丽的画卷来描绘身边的景物,而蒙古族使用他们的歌声来向世人讲述他们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蒙古族长调最早起源于蒙古族人在草原之中进行放牧的生活逐渐形成的,蒙古族人在日常放牧的整个过程中,面对无垠的天空和广袤的草原,自然而然的想要抒发自己对于眼前所见事物的情感,逐渐从最简单的哼唱随着时间的演变成了蒙古族所独有的歌曲演唱的新形式。在蒙语的表达中,他们将蒙古族长调称之为“乌日图道”,就汉语的语句来说就是“长歌”这个意思,蒙古族的长调歌腔更加舒展且高亢奔放,并且在歌唱时所使用的歌词少所发的腔调悠远绵长,并且伴随着极具特色的颤音,歌声听起来充满着豪放不羁的情感,给人一泻千里的感觉。静下心来聆听一曲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就好似置身于苍茫的蒙古草原,眼前浮现出风吹异常瑰丽的画卷。因此,研究蒙古族长调所具有的艺术特点和在现场演唱的形式对于群众深入了解蒙古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具有积极地意义。

(二)蒙古族长调的发展历程

在蒙古族早期社会,其主体生活以打猎为生,而当时蒙古族的主要歌唱样式也被称之为短歌,由于短歌结构简单、唱腔简练、旋律明了、辞多腔小,同时伴随着打猎方式向游牧方式的过渡,在第二个时代的歌曲创作风格上也出现了由短调民谣向长调民谣音乐风格上的发展,从而构成了蒙古族声乐史上的草原与游牧声乐文化时代。从声乐形态学视角上来看,在此时代既保持发展了打猎时代的短调声乐创作风格,又逐渐创新地产生了长调声乐创作风格。由于蒙古族生活习惯的改变,在草原上的畜牧生活使他们用歌声来愉悦心境,所以短歌的总体歌曲格调有叙述性和载歌载舞性,但相对来说抒发性较弱,而长歌气息比较开阔,能用歌声抒发自己内在的思绪和情感,于是长歌也随之产生了。从长调歌曲本身来说,在此期间又经过了一个漫长的由简及繁、由低到高的继承发展过程。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所具的艺术特点及演唱风格

(一)旋律悠长舒缓

长调民谣旋律悠长、舒缓、旋律悠长、节奏自由、多为散板。在使用散板的音乐中注重前短后长的旋律形式,整个乐段的布局常由相对短暂的音开始逐步进入长音,而结尾时则用相对急促的长音收住,从而体现出紧—松—紧的原则。如歌曲《辽阔的草原》,这是一首草原牧歌,这首作品为五声羽音乐调式,整首歌以“la”音为核心,全段共四句唱词,由二条乐段组成,气氛紧张悠长、旋律起伏较大,并以唱词为基础呈现了丰富的音乐旋律,在段末还附有模仿马啁啾音和马头琴的装饰声。

(二)多为倚音装饰

前倚音的旋律装饰手段,是蒙古族长调歌曲中较典型的旋律装饰手段之一,既有独立性弱、时值较短的特征,同时又表现了强烈的民族风味,所以在长调中前倚音的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在基本音调的上部和下部,主要以大二度、小二度为主,同时在旋律中具有润饰主音调、为单调的旋律赋予色彩与生命的效果,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如《孤独的白驼羔》,这是一首G调式长调歌曲,音域较窄仅在六度范围以内,曲体较为罕见的一句式构成,前倚音是整首歌曲的主体旋律装饰手段,在乐段头部、中间、尾端的旋律骨干音之前都有表现,在仅为一乐段的长调歌曲中,四次运用了前倚音的主体旋律装饰手段,为平直质朴的旋律增加了神秘色彩。

三、对蒙古族长调适应现代音乐发展的思考

(一)蒙古族长调在当代音乐环境中的发展趋势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存方式的变化,随着中国现代社会城镇化、工业化的逐步深入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蒙古族长调的自然生活状况下的传承已经不容乐观,且总体上呈现出明显下降的态势,体现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自然生态环境损毁严重,且一些著名的长调流传人作为承载者和流传者已经衰老体弱,后继无人,抢救和保存蒙古族长调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几代的发展,也慢慢成了长调演唱传承者及长调听众的最主要聚居地区。在这个地区内,长调的传播和传承的形式,也逐渐由传统民间技艺传播方式的口传心授,逐渐转变成了以在学校进行的音乐专门教育为主的音乐机能传承的形式。而长调的主要传承者也从最初的民间艺人,转化为以高校里的专门传授长调的教师、学校学习的学生和表演团队中的长调艺人为传承的主导了。他的演唱已发展成“学园派”的长调演唱了,即结合了美声演唱元素的“学园派”长调演唱。长调从“原生型”转入了“学园型”。随着我国歌曲的迅速发展,各种民族音乐曲风也互相融汇,特别是由于我国群众普遍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关注,蒙古族长调逐渐成了我国民族风歌曲中的典型,其歌曲风貌也逐渐被其他歌曲所吸取,因此不少歌曲人在进行的音乐创作过程中都将少数民族风加入了歌曲中。所以,未来的蒙古族长调音乐作品将会走向多样化发展,而各种乐器的融合不仅带来了蒙古族长调音乐作品全新的活力,同时也使蒙古族长调成了其他民族风格音乐作品中的“回魂丹”。

(二)蒙古族长调发展展望

1.流行音乐的渗入

蒙古族长调歌曲在长时间的传唱过程中,由于地区的不同以及社会某些因素的影响,在其间还使用了一些其他音乐的伴奏,并逐步形成了当今更加多元化的音乐伴奏特色。在如今的舞台表演,以及音乐教育课堂当中常常用到的如钢琴、手风琴等音乐工具进行伴奏,形式上朴素而纯粹,给人一种自由、舒适、平和之感,但同时还含有轻微的忧愁之情,很好的表现了歌曲内涵与情感。而随着时间的演变,人们也越来越看到了蒙古族长调歌曲这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因此很多当代优秀的音乐作曲家们在创造出新的音乐时候,都往往会想到在自己的音乐中融入蒙古族长调歌曲自身所具备出的艺术特色,并在音乐中努力应用并融入长调的音乐特色,变成了属于所创造歌曲的自己独有的风貌。而腾格尔在其歌唱的音乐中的表现就是融合的成功代表,他把歌曲的“通俗唱法”与蒙古族演唱的长调不断的融合,使音乐风格统一和谐,歌曲在保留少数民族特色这一重要的基础之上,有意识的拓宽和完善“通俗唱法”这一表演技法与表演的形式,用富含蒙古族浓郁的文化气息与其独有的民族演唱神韵,向观众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并更好的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音乐演唱风格,在国内外的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反响。

例如:腾格尔在参加《歌手2018》时,对其歌曲进行了极为完美的演绎,在歌曲演唱时,巧妙的运用了蒙古族长调这一技巧,成功的表现出这首歌曲的艺术特点,不管是在演唱时,还是在对音乐创作的格调上,都有恰若其分的彰显和应用,在这场表演中,最开始使用马头琴的一小段演奏引入歌曲,在这时出现了原版中并没有的呼麦演唱,在歌曲的开始就营造出了一段独具少数民族歌曲所独有的演唱气氛与神秘感。在歌曲前奏那短短的一小段,呼麦的生意与马头琴的琴声交织在一起,在还没有听到歌声的时候,听众便被一瞬间带入到歌曲背景描述中遥远的内蒙古大草地,眼前瞬间呈现出了黎明来临之前,在草原的苍穹之下,眼前的大草地还正处于夜晚沉睡的时刻。同时,歌曲的开始也灵活的运用到了草地歌曲经常所使用的一些编曲方式,使人在一听到这个音乐就被人带入到音乐描绘的景色中,在音乐中使用大跨度极大的下滑声、小颤声等。在音乐的第二段演唱时,织体也逐渐增加,并在音乐中引入了电吉他、鼓声、贝斯、管音乐等西方乐器,逐渐使用乐器对音乐在感情上进行的深入的烘托,再在副歌部分中的“爱你”两字使用了现代流行与摇滚乐风格中的挤音唱法发出了嘶吼、粗糙的声音,来表达歌曲中想要表达出的思想上的强烈炙热的情感,当腾格尔在演唱到歌曲中的最后一句歌词时,他的双眼也伴随着歌声紧紧的闭了起来,调动全身力气将整个身体的每块肌肉都非常专注的在发出声音。这里最为精彩的一点就是在用力发音之后的倒数第二个声音时,伴随着音乐唱出了音乐中最后的一个“la”的发声,全场瞬间被点燃,掌声雷动。

2.青年人的加入

近年来,随着国内的歌曲市场环境日趋完善,经济发展也更加快速,各种音乐风格的创作也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这也就给我们国内乐坛上各种歌曲风格间的互相交流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其中以蒙古族长调作为国家风、少数民族风歌曲代表,以音乐风格的唯一性、辨识性受到了众多音乐人、演唱者、观众以及听众的青睐,所以很多歌曲制作人在编曲时都愿意把国家风、少数民族风的蒙古族长调加入自己的曲目中,使自己的歌曲更为丰富多样化,更能满足社会大众的喜好。

有这么一个青年人于二〇一五年进入了大众视线中,他便是杭盖乐队。在第2季《中国好歌曲》中以一首打动民心的《轮回》夺得了冠军。在作品《轮回》中,歌曲的前奏融合了极具蒙古少数民族风貌长调的特点,在歌曲开篇,以马头琴悠扬开始,呼麦随之紧跟,整体旋律悠长,而随着“呼麦”所形成独有的二条旋律线更使整体的音域逐渐变宽,总体歌曲也进入了一种情绪激昂的环境。同时,旋律中的装饰声又凸显了长调的神韵,和蒙古传统歌曲悠然、开阔、气息绵长的特点。

四、结语

蒙古族长调是我国蒙古族歌曲最具代表的曲风,所叙述的音乐风格也具有独特的歌曲风情,它是中华民族歌曲的典型,因此蒙古族动人的歌曲也极富感染力,正是它使人们在歌曲中体会到了内蒙古草原地区的令人魂强梦绕的风光与豪迈好客的激情。蒙古族长调在当下的中国国内歌曲发展环境下也具有很好的发挥空间,不过由于蒙古族长调的演唱者数量存在一定局限,也因此限制了蒙古族长调的发挥。而蒙古族长调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风的代表歌曲,对我国歌曲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地位,对于加强对蒙古族长调的宣传也具有很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长调蒙古族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草原的长调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天籁之音 生命之歌——锡林郭勒长调民歌编译
草原长调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