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眶骨海绵状血管瘤6例

2021-01-14王萍张琼李养军张少波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眼眶右眼肿物

王萍 张琼 李养军 张少波

海绵状血管瘤是眼眶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于肌锥内,但眼眶骨内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上少见。国内报道病例较少。自2013年-2019年就诊于我科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73例,其中6例为骨内海绵状血管瘤,现将其发病特点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6例眼眶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5例,右眼4例,左眼2例,患者平均年龄51.7岁(37~61岁),肿瘤分别位于额骨1例、颞骨1例、上颌骨2例、蝶骨1例、颧骨1例。目前平均随访37.8月(5-79月)。

例1女性,40岁。因“左眼眉弓肿物4年”为主诉于2013年3月入院,全身检查未见异常,双眼视力1.0,双眼前后节未见异常,左眼眉弓上方皮肤肿胀隆起,按压可触及一质硬肿物,边界不清,不可移动,无压痛,皮肤无异常,经CT检查可见左侧额骨一边界清楚肿物,重要呈磨玻璃样,周边骨质变薄,MRI可见其内等T1,长T2,STIR高信号影,边界清晰,且肿物可明显均匀强化(图1)。手术切除后病理为左侧额骨海绵状血管瘤。

例2男性,61岁。因“右眼眉弓肿物1年”于2014年4月入院,全身检查未见异常,双眼视力均0.8,可见右眼眉弓处皮肤隆起,按压可触及边界不清,质硬肿物,不能移动,无压痛,表明皮肤无异常改变。余双眼检查未见异常。眼眶CT可见右眼外上方颞骨骨质内异常信号影,骨窗可见肿物边界清楚,周边骨质轻度硬化,中央骨质呈蜂窝状改变(图2)。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右侧颞骨海绵状血管瘤。

例3女性,37岁。以“右眼外下方肿物半年”于2016年7月入院,全身检查无异常,双眼视力均为1.0,右眼外下方皮肤肿胀隆起,按压可触及质硬肿物,边界不清,无压痛,表面皮肤无异常改变。右眼轻度向内上移位,双眼前后节未见异常。眼眶CT可见右眼眶外下方上颌骨内一边界清楚肿物,密度同周边骨质,骨窗可见肿物内部呈磨玻璃样改变(图3)。经手术切除后病理结果证实为右侧上颌骨海绵状血管瘤。

例4女性,60岁。以“右眼眉弓肿物2年”为主诉于2017年2月入院,全身检查无异常,双眼矫正视力1.0,可见右眼外上方皮肤肿胀隆起,压迫眼球向内下方移位。按压可触及质硬肿物,边界不清,压痛不明显,皮肤无异常改变,眼球运动自如,双眼视力均为1.0,余检查未见异常。眼眶CT可见右眼蝶骨内异常信号影,骨质呈膨胀性改变,边界清楚且轻度硬化,肿物中央呈蜂窝状,MRI可见肿物在T1表现为中信号,T2为高信号,且边界清晰,临近骨质皮质变薄,病变内部均匀,可见斑点,可均匀显著强化(图4)。手术切除眶内部分肿瘤及骨质,病理诊断为右蝶骨海绵状血管瘤。

例5女性,57岁。以“左眼睑下方肿物1年”为主诉于2019年4月入院,全身检查未见异常,双眼视力1.0,左眼下睑外侧可触及质硬肿物,约2 cm×3 cm大小,固定。CT可见左眼眶外下壁局部骨质呈膨胀性改变,其内可见点片状高密度影。MRI提示类圆形T1低、T2高信号影,边缘呈小颗粒状突起(图5)。手术切除可见肿瘤累及骨质疏松,出血,病理诊断为左上颌骨内海绵状血管瘤。

例6女性,55岁。以“右侧额部肿物2年”为主诉于2019年5月入院,诊断:右眼眶肿物。全身检查未见异常。双眼视力1.0,右眼外下方眶缘可触及质硬肿物,CT提示右眼眶外侧壁近颧骨处骨质局限性增大,其内密度不均匀(图6)。经手术切除后病理为右颧骨海绵状血管瘤。

图1 左侧额骨海绵状血管瘤(A:CT组织窗表现为高密度影,B:CT骨窗呈磨玻璃样改变 C:MRT1肿瘤表现为低信号,D:T2表现为中高信号 E:增强MRI可见肿瘤显著强化) 图2 右侧颞骨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A组织窗:肿物呈不均匀高密度影,B骨窗:肿物呈磨玻璃样) 图3 右侧上颌骨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A组织窗:肿物呈高密度影,B骨窗:肿物显示呈磨玻璃样) 图4 右蝶骨海绵状血管瘤(A:CT表现:右侧蝶骨肿瘤呈蜂窝状改变,B:MRI T1肿瘤表现为中信号) 图5 左上颌骨内海绵状血管瘤(CT可见左眼眶外下壁局部骨质呈膨胀性改变,其内可见点片状高密度影,A:水平位,B:冠状位;MR类圆形T1低、T2高信号影,边缘呈小颗粒状突起,C:水平位,D:冠状位) 图6 右颧骨海绵状血管瘤(CT提示右眼眶外侧壁近颧骨处骨质局限性增大,其内密度不均匀,A:水平位,B:冠状位)图7 骨海绵状血管瘤病理表现:主要由成熟骨板骨小梁组成,间隙内为大小不一的半透明薄壁,血管腔内充满红细胞,内衬内皮细胞,管腔环绕平滑肌及成纤维细胞,无完整的包膜。(A:HE染色X400,B:免疫组化图)

以上患者术后随访至今均未发现肿物复发。

讨论:骨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上发病少见,约占骨肿瘤的0.7%~1%,多发生在脊柱骨[1],颅骨及颌面部位少见,颅骨发病约为0.2%[2],其他部位如颧骨、上颌骨、下颌骨等均有报道[3-6],国内相关个案报道较少[7-9]。眼眶骨海绵状血管瘤可以发生在眼眶骨质的任何部位,发病年龄自8~70岁不等,以40~50岁女性多见[10],与本文中报道情况一致。临床多表现为缓慢进展无痛性的眶部肿块,无全身症状,发病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则不同,如位于眶前部,可触及质硬肿物,不可活动,边界不清,无压痛;肿物若位于眶后部则表现为眼球突出、移位、眶压增高;若累及视神经管,则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等症状。本文例4病变发生在蝶骨,肿瘤较大,可见眼球明显压迫移位。

骨海绵状血管瘤发生在骨质,因此,其X片多表现为骨质有破坏,呈细条状或蜂窝状密度影,有时显示有放射状条纹。CT检查具有明显的优势,可看到骨质中骨小梁和皮质的特点, 界限清楚,低密度肿块,磨玻璃样或蜂房样表现,尤其在骨窗上表现尤为突出[11]。MRI检查可以观察到肿瘤与周边软组织的关系,且因其血管丰富,MRI检查则可见T1等信号,T2高信号表现,且具有海绵状血管瘤可以被均匀强化的特点,这一点有助于影像学诊断。

骨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上需要与多种骨肿瘤相鉴别,如:嗜酸性肉芽肿、动脉瘤样骨囊肿、骨化纤维瘤、胆固醇肉芽肿等等。Mirra 将骨和软组织的血管瘤分为五种类型: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 混合型、蜂窝型、组织细胞样[12]。海绵状血管瘤是眼眶血管畸形的一种,按血流动力学分类属于动脉血流类型。骨海绵状血管瘤因病变发生在骨质内,因此,病理主要由成熟骨板骨小梁组成,间隙内为大小不一的半透明薄壁,血管腔内充满红细胞,内衬内皮细胞,管腔环绕平滑肌及成纤维细胞, 没有海绵状血管瘤的基质成分,无完整的包膜(图7)。

骨海绵状血管瘤为良性病变,治疗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最有效的治疗要考虑完整去除肿瘤并且没有任何功能、外观及重要组织的损害。但是,为排除恶性病变而进行穿刺活检是不建议的,因为可能导致大量出血。对于老年患者或者不适于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选择给予局部放疗,但局部放疗具有并发症,如皮肤损害,抑制骨及牙齿等发育、毛细血管扩张症、放射性白内障等等。因此,局部外放疗不适用于青少年患者。

完整的手术切除肿瘤仍为主要的治疗方案,手术切除的范围取决于肿物的大小及部位,可选择前路开眶或侧劈开眶。对于小的肿物,且不影响眼眶的功能及外观,则建议完整切除。对于巨大的肿瘤,则建议部分切除,且在切除的同时需行眼眶重建以维持外观及功能。在进行眼眶重建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羟基磷灰石、Medpor、骨移植物、钛板及3D打印的各种医用材料等进行重建[13-15]。本文中仅第2例患者因切除范围大,部分切除后采用Medpor进行眼眶缘重建。因海绵状血管瘤为血管性疾病,出血多,因此,术中应做好充分准备,电凝止血及骨蜡等均可作为止血方式进行选择。其他的治疗方案则可以选择血管造影进行栓塞[16,17]。对于不适宜手术切除的肿瘤,术前除行眼眶CT及MRI等检查外,还可以选择行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肿瘤血管来源,可以进行选择性栓塞,部分或全部阻断来源血管,以达到治疗目的[18,19]。同时,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巨大的肿瘤术前选择性栓塞,达到减少术中出血的目的。

骨海绵状血管瘤为良性骨肿瘤,预后均较好,本文中报道的六例患者,在术后长期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

猜你喜欢

眼眶右眼肿物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外阴巨大软纤维瘤1例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掩其右眼
左右眼
想要醒得快?早起揉揉眼眶
眼科疾病中的“狠”角色——眼眶病
一起跳
左眼右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