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享式教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2021-01-11邹财吉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分享式教法的途径,提出分享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分享活动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分享思维感受,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分享实践机会,强化学生成长体验;分享研究成果,促进学生认知内化等教学建议,以期在分享过程中促进学科教学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 分享式教学 助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4-0104-02

分享式教学,追求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包括学习方法、学习体验、学习经验、学生情感等内容。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引入分享式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提示,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提高其参与热情、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思考能力。分享是一种合作性学习,对高中学生来说,能够开展更多互动性学习是极为难得的。历史学科包含丰富的内容和信息,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多开展分享式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分享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历史教学有比较规范的教材内容,这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素材资源。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时,需要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搜集一些教辅信息,或者设计一些微课、训练、案例、课题等专题——这些内容不属于教材内容,自然需要进行分享。学生手中也有不少学习资料,这些内容带有个性特点,如果能够做好分享,可以形成更多的学习素材。学生借助互联网开展学科学习时,也会搜集到一些内容,这些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若能进行分享,则会带来更理想的学习成效。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神农氏”的图片信息,讲述相关传说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教师特别强调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的演绎过程,借助图片演示,对整个发展过程进行梳理。为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教师设计思考问题:“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农业就一直采用牛耕的形式,而没有突破性的进步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因为中国农业一直沿用一家一户的小农种植形式,经济规模太小,没有发展的动力,自然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教师鼓励学生自行设计一些思考问题,展开广泛的互动交流。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设计,课堂进入深度探究阶段。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信息,这是典型的信息共享设计。学生从观察图片中获得的学习体会更为鲜活,自然能够产生有形认知。教师设计深度思考问题,调动学生讨论互动兴趣,这也是信息共享性学习。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广泛而深刻。分享式教法的合理应用,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深入思考的机会,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学科能力。

二、分享活动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分享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体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开启学生的思维,抓住学生学习兴趣取向,组织更多合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共享交流中建立学科体验认知。分享是一种学法应用,学科活动大多带有合作学习意味,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对应交流,能够形成个性鲜明的体验认知。在活动执行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投放一些互动任务,要求学生开展共享性学习,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活动时,需要分享相关信息,这样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启动力。如教学《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时,教师在课前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我国古代的手工业经历过辉煌时期,如今在很多农村地区,还保留着一些手工业的痕迹。我们在观光旅游时,可以看到一些手工业的工具。在我们家人的手机里,可能保存有不少这方面的信息。请与家人联系,让家人传输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信息,参与学习交流互动。”学生对这样的学习任务很感兴趣,主动展开行动,很快就有不少信息反馈回来。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介绍,学生将搜集到的诸多图片进行共享,如一些农具、灶具、纺织、冶铁、编织、剪纸等方面的图片信息。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图片进行观赏,体会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盛况。还有的学生共享了一些视频信息,显示在某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古代手工业工具碾子、石磨等的使用习惯。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留下了深刻印象。

教师要求学生共享一些图片和视频信息,目的是让更多学生对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有更直观的认识。学生提供的信息有个性特点,自然令人感到亲切。信息共享给更多人带来了学习启迪,对建立直观感知有重要作用。

三、分享思维感受,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都会产生个性认知,这些认知难免会带有一定偏差,如果教师能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其感受,自然能够带来更多思维启动的力量,促进学生学科能力成长。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换思想和观点,在共同协商或者争辩讨论中建立更多共识。分享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角度出發展开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敏感性,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健康成长。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时,需要做出必要的引导,如果能够给学生投放一些思考问题,无疑能够带来更多学习共鸣。如教学《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时,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相关素材内容,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进行梳理,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情况进行分解。学生快速搜集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在对民族工业兴起话题展开研究时,教师设计了思考问题: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哪些原因?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诞生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什么特点?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学习讨论顺利展开。教师深入课堂之中,对学生探究情况进行观察,及时做出一些引导。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互动交流频繁,自然属于信息共享性学习。

学生对一些思考问题进行集体性研究,这个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共享行为。学生要展示个性观点,还要听取其他人的解读,唯有展开多重互动交流,才能达成学习共识。学生思维顺利启动,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是卓有成效的。

四、分享实践机会,强化学生成长体验

历史学习需要理论发酵,更需要实践体验,教师布置一些生活化学习实践任务,能够成功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强化学生学习成长体验。实地观察、社会调查、课题研究、信息搜集、案例分析等,都属于学科实践活动内容,教师要做好优化设计和组织,让学生自觉进入学习实践环节,在不断学习交流和体验中成长学科认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围绕学生投放训练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都能够产生较大的帮助。

教师主导教学实践设计时,要注意做好对接处理,让学生顺利进入学习实践环节,在亲身体验中成长学科认知,在学习共享中建立学科能力。如教学《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时,教师设计投放了一项家庭调查任务:“改革开放解放了生產力,以你的家庭为调查对象,对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进行走访调查,从家庭收入、住房、娱乐等方面进行重点关注,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对自己的家庭最为熟悉,虽然没有经历改革开放之前的生活,但听长辈的介绍较多,也能有所知晓。教师任务下达后,学生都能够主动行动起来,纷纷深入家庭,在访问、对比、分析中形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对报告内容进行评价。

教师推出家庭调查任务,自然带有实践意味。学生对现实家庭生活最为熟悉,但对改革开放之前的情况不太了解。借助调查机会进行实际采访,可以获得更多信息素材,并在报告交流评价环节,自然形成信息共享机会。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传输,能够带来全新的学习思考,这当然是信息共享带来的效果。

五、分享研究成果,促进学生认知内化

分享研究成果,这是最为幸福的事情。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环节,或者是展开实践性探索,都能够有所斩获。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成果共享,无疑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理冲击,如进行学法总结、调查信息、实践成果的分享,都能够形成正面调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享学习,也能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分享让学科学习处于良性互动之中,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品质也得到提升,这当然是一举多得的设计和组织。

在进行历史学科教学训练设计时,教师往往要对接生活,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创新探索的机会,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和成果共享的机会。如教学《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时,教师投放的训练任务是:“随着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互联网发展的日新月异,大众传播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应用’为例,展开专题研究,自行组建研究小组,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集整合,寻找更多典型案例,做出学习研究归结,写出小课题研究报告,在网络交互平台进行展示和讨论。”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展开学科专题研究,成立合作团队,展开多种形式的互动学习,很快就有研究成果诞生。在网络交互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互评活动,将成果共享推向高潮。

教师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展开设计和组织,成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小课题研究内容简单,学生参与热情较高,主动展开信息搜集和梳理,很快就能得出研究结论。学生对网络应用较为熟悉,自然能够积极响应。在网络交互环节,教师主导进行交流,形成共享局面。

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分享式学习,不仅能够做到信息共享,还可以将学法、经验、体验、成果进行分享交流,进而形成更多感悟和启迪。高中学生大多缺少分享的热情,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引导,针对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多分享的建议,组织学生开展分享活动,或者推出一些历史专题研究活动,组织学生成立研讨小组,设定研究任务,做好分工和合作,这样可以带来更多分享机会,促进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欧秀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1(18).

[2]袁志海.“逆向设计”下的高中新教材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2021(5).

[3]吕涛宇,易谦柳.历史学科融合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15).

注:本文系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师专项课题“基于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高中历史深度教学研究”(编号:JMJK145CO0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邹财吉(1991— ),男,山东青岛人,大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二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培养。

(责编 唐玉萍)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试论高中历史教育的构建模式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浅谈高中历史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