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驱动性问题建构高效化学课堂

2021-01-11梁楚苹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化学课堂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提出运用驱动性问题导课,激发学生思维活力;设计新颖的驱动性问题,唤醒学生学习兴趣;科学设置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实验欲望;驱动性问题难易适当,促进学生积极探索;注重驱动性问题探究,推动学生深入思考等教学建议,以期建构高效化学课堂。

【关键词】高中化学 高效课堂 驱动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4-0085-02

驱动性问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提前设计好问题,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在分析、研究与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和技能,使其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应利用驱动性问题对零散、繁多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有序的整理,驱动学生思考与互动,促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进而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进步,顺利构建高效课堂。

一、运用驱动性问题导课,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驱动性问题教学法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它以问题为导向规划教学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并通过处理问题收获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导入作为一节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对高效课堂的建构有着直接影响。要想通过设计驱动性问题建构高效高中化学课堂,教师就要从新课导入环节开始,围绕所授内容合理设计驱动性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这样既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又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功能和价值,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使他们在新课一开始就打开思维之门,为高效课堂的建构做足铺垫。

例如,在开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投影展示一组小草露珠的图片,询问:“你们看到些什么?”学生会说“水滴”。然后教师讲述:“不过从一位科学家的视角来看,这并非简单的水滴,它是由成千上个水分子组成的。人们为什么喜欢研究物质的内部结构?原因在于物質的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而性质又关系到物质的用途。大家知道哪些粒子可以构成物质?”学生知道答案是分子、原子与离子,也知道原子不仅可以构成分子,还能够转变成离子,所以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十分重要。这样初步引出了课题。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随机挑选五名学生上台表演,分别扮演课文中出现的几位在原子结构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并根据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自由辩论,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倾听,给予实时评价,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判断主族元素处于第几周期,随后开始研究。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运用驱动性问题引出新课主题,揭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既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又能够吸引他们自觉、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有助于建构高效课堂。

二、设计新颖的驱动性问题,唤醒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典型的自然科学,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是研究科学而真实的化学知识。教师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一方面要符合科学事实与原理;另一方面要突出问题的“新”和“趣”,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内驱动力。具体到高中化学教学中来说,教师应当根据具体课本知识与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新颖、有趣的问题,给学生呈现既熟悉又真实的情境,使化学课堂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更紧密,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踊跃地思索问题,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化学所做的贡献并欣赏化学的教育价值。

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学实践中,教师导入问题:“在大家的印象中,化学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家的视角下,物质世界到底是什么样?为什么新衣服先洗一遍再穿对身体好?臭鸡蛋为何如此难闻?”这些问题初步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引出过渡:“接下来,大家就以‘化学家’的身份观察、了解、分析与探究身边的物质。”接着,教师讲述:“化学世界变幻万千、多姿多彩,已经知道的物质更是有几千万种,还会不断有新物质被发现。面对这么多的物质,大家该怎么认识呢?”各类物质有着一定的相同点,教师提示学生用类比的方式学习与研究化学,回顾所学过的物质类别。随后教师设置疑问:“常用的化学物质中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引领学生将一些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

上述案例中,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驱动性问题展开课堂教学,有效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化学中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好奇心,让他们在问题驱动下高效率地展开学习。

三、科学设置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实验欲望

高中化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二者缺一不可,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性。驱动性问题不仅可以在理论教学中使用,还能够运用到实验教学环节中。设计驱动性问题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惯用手段,但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尽量让他们在认知上产生碰撞,使其完善化学知识体系,发展智力。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围绕实验科学合理地设置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操作实验的欲望,使其根据研究主题提出猜想,或直接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问题解决能力,促进高效课堂的建构。

如在开展《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钠和氯气的化学反应,提出问题:“钠和氯气发生反应可以生成氯化钠,那么氯化钠能否分解成钠与氯气?”由此引出钠在工业生产中的制取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演示在熔融状态下氯化钠电解后生成钠与氯气的实验,指导学生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来分析实验原理,根据得失电子情况理解实验的本质,使他们初步认识钠的原子结构,发现钠的还原性性质。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分析、研究钠的常规保存方式,即为存放在煤油之中,并提问:“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放在水中会怎么样?”以此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钠与水的反应情况,使其主动操作实验,共同研究、分析与解释这一实验现象。最后,教师简单阐述侯氏制碱法,导入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这一知识点,继续设计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实验来分析和研究,探索Na2CO3和NaHCO3的不同性质。

针对上述案例,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驱动性问题,确保实验教学有序展开,驱动学生产生主动操作实验的渴望,使其借助实验来探索化学的奥秘,有效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驱动性问题难易适当,促进学生积极探索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属于常规手段,但是有的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却讨论不起来,要么答非所问或者回答错误,要么很轻松地说出答案,以至于课堂氛围存在两种极端——沉闷乏味或者表面活跃。究其原因,主要是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够适当,很难真正发挥出驱动性作用。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设计驱动性问题时需控制好难易程度,与教学对象的化学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实际生活经历保持统一,促使学生均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当中,轻松、自然、高效地掌握新知识。

以《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教学为例。教师先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酸雨录像,搭配导语:“酸雨有着相当大的危害。我国每年都要燃烧大量的煤炭,而煤炭中含有不少硫元素,其燃烧过程中将会释放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被雨水吸收后就会形成酸雨。要想治理酸雨,就要学习有关硫的知识。下面先探索二氧化硫。大家对它有什么了解?”教师让学生回顾初中阶段二氧化硫的知识,让他们了解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接着,教师设计驱动性问题:“二氧化硫在空气与雨水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变化可以生成硫酸。硫酸的工业制法是什么?怎样利用硫黄来制出硫酸?”引导学生结合化合价来探究二氧化硫变成三氧化硫需要什么条件,使其联系酸雨的形成展开分析與研究。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工业制备硫酸”的动画,帮助他们解答心中疑问。

如此,教师设计驱动性问题时把控好难易程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切入点,使其在原有认知上进行思考和讨论,让他们学会从化合价这一视角探讨怎么生成硫酸,增强记忆。

五、注重驱动性问题探究,推动学生深入思考

化学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门自然科学,它从原子与分子的视角对物质进行研究,包括组成、性质、结构、用途和变化规律等方面,有着极高的研究性与探究价值。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要想通过设计驱动性问题建构高效课堂,教师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驱动性作用,还要让问题突出探究性,以此促使学生在问题导向下进行深度思考,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为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的驱动性问题,启发学生不断思考和研究,使其始终保持学习激情,促进他们探究性地学习化学知识,体会到化学的魅力。

如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中,教师设计导语:“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动脱离地球,是因为地球对人有吸引力,同样的,原子之间能自动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化学键。”教师简单介绍化学键的概念,设疑:“食盐的成分是氯化钠,而氯化钠是由钠和氯反应生成的。具体是如何实现的?”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原子结构方面的知识来研究,追问:“在氯化钠中,Na+与Cl-之间可能会有什么作用力?阴离子与阳离子结合以后两者的电荷会不会相互抵消后中和?”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得知,阴离子与阳离子之间不仅存在着静电引力作用,还存在着多个排斥力作用,像原子核之间、电子之间等,当两种离子距离达到一定条件时,排斥与吸收将会处于平衡状态,这就是保持稳定的化学键,所以不存在中和现象。随后教师继续设计驱动性问题,带领学生学习离子键相关知识。

上述案例,教师设计驱动性问题时注重层次性,由旧及新、由易到难地呈现问题,吸引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使其从微观视角理解化学键的含义,强化认知。

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充分意识到驱动性问题的作用和价值,根据化学知识的特点和高中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从多个层面灵活自如地设计驱动性问题,促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进而使其学习效果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孙运鹏.以问题为主线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0(10).

[2]黄文涛.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42).

[3]唐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智慧,2020(29).

【作者简介】梁楚苹(1979— ),女,大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贺州市第二高级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化学教学。

(责编 唐玉萍)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高中化学解题中守恒法的运用研究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探讨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