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对话:直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2021-01-11徐天保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摘 要】本文论述深度对话对高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及应用策略,提出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推出更多深度对话内容,在深度对话中启动学生学科思维、在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实验协作中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在生活对接中培育学生核心能力,旨在为学生带来更多思考研究的机会,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高中数学 深度对话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4-0058-02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启动深度对话机制,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使其逐渐达成学习共识。所谓深度对话,是指对话内容要深入、对话形式要多元、对话时机要灵活、对话频率要频繁,特别是对话主体的确定最为关键。文本生本对话、生本生本对话、生本师本对话,都是有效的对话方式。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在深度对话的设计和组织中发挥关键作用,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思考研究,让学生在深入学习讨论中建立学科核心素养认知基础。

一、在深度对话中启动学生学科思维

数学学科教学启动后,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出一些思考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活动,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动机。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分析,这是文本生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这是师生互动探究;学生与学生展开合作学习,这是生生互动对话。不管哪一种对话形式,都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学科核心,在深度探究中形成综合能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进行深度对话学习,使其在广泛探索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

深度对话凸显学习互动的品质,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析,找到更多对话设计的切入点,让课堂对话顺利打开。学生学力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在进行对话设计时要特别关注这些因素,对对话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让更多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对话环节,让深度对话顺利启动。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平面向量的应用》时,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然后列举出课例,引导学生通过连接辅助线等手段,初步感知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平面向量的夹角公式、共线向量定理等内容,并要求学生结合几何的性质展开思考,对向量的线性运算进行深入研究。如平移、全等、相似、长度、夹角等,都可以用向量运算表示出来,进而解决平面几何中的一些问题。为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设计思考问题:运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需要经历哪些步骤?学生开始深入思考,最终总结出利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需要的“三步曲”,即建立平面几何和向量的联系,通过向量做运算处理,把运算结果进行“翻译”,形成几何关系。教师对学生学习探索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让深度对话更深入。

教师组织学生对向量相关概念内容进行梳理解析,然后对接平面几何内容进行融合思考,创设了不少思考契机和对话机会。学生在对这些内容进行处理时,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对课例进行详细分解,还需要和教师展开互动交流,这些都属于深度对话范畴。教师从学生学习出发,为学生进入深度对话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让探索性学习顺利启动。

二、在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互动对话较感兴趣,教师对此要有整合设计意识,让学生自然启动学习思维,积极参与到学科互动之中。生生互动形式众多,教师要做好筛选设计,质疑释疑、课堂辩论、案例讨论、数学实验、生活观察、社会调查、主题发言、经验交流等,都属于交流互动对话形式,教师要进行对应设计,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对话学习,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迪,让学生主动展开思考和探索,成功激活学习思维。

深度对话有多种呈现形式,教师做好必要的筛选和组织,能够有效提升深度对话品质,为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创造条件。在教学《复数的四则运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了多种互动对话形式。一是教师要求学生先梳理复数代数式的加减运算规律,了解复数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并投放了一些思考问题:复数加减与多项式加减的实质相似吗?复数加减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吗?复数加法、减法的几何意义如何?学生结合课例展开思考,自发进行互动交流,学习氛围逐渐形成。二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对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法运算技巧展开研究,学生有前面的探索认知作基础,能够快速行动起来。教师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展开质疑学习,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准备参与集体讨论。学生进入互动研究环节,很快就归结出一些思考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学生在互动对话中逐渐达成学习共识。三是教师组织学生借助多种渠道进行训练信息搜集整理,推出一些训练任务。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筛选整合,确定训练问题,给学生提供了豐富的训练素材,使其在训练体验中形成学科认知。

教师在不同环节展开设计和组织,为学生提供互动交流机会,其对话形式多种多样,学生主动参与到对话学习中,学习效果显著。学生参与对话学习的主动性很高,教师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设计和组织,可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迪和帮助,促使学生自然展开对话交流学习,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体验和认知更为深刻。

三、在实验协作中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在数学实验操作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对话,不仅能够形成团队合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形成系统学习认知。数学实验带有观察性、操作性、探索性,需要集合团队力量。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展开多种形式的对话学习,对全面塑造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重要帮助。数学实验需要更多材料支持,教师不妨组织学生主动搜集材料,让学生在实验全过程中建立对话空间。

教师借助实验推出对话活动,让学生感觉很新奇,自然就会产生对话的冲动,其对话学习也会更为顺利。特别是生活化的实验内容,学生有生活认知做支撑,其对话要求会更为强烈,教师要做好对接设计,让学生自然进入生活环境中进行对话思考,形成学科认知基础。在教学《立体图形的直观图》时,教师在课堂导学阶段先让学生观察从窗外射进来的阳光,看到地面上的影子,然后来到窗前,观察校园中的花园,看花园中多个花坛的形状。学生进入观察环节,教师随即投放问题:阳光照射进来呈现的影子是什么形状?远处的花坛呈现什么形状?如何画出这些形状呢?学生开始思考和交流,探究这些形状的画法。教师推出斜二测画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图形的直观图,如正方形、六边形等。学生对这些图形展开观察,教师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学习斜二测画法,进入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适时进行方法指导,对斜二测画法规则进行具体解读,让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对斜二测画法进行操作对话。

教师推出生活案例,要求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实验操作环节。学生对斜二测画法比较陌生,自然有主动探索学习的热情。教师推出一些课例信息,让学生进行斜二测画法操作,为学生创造了实验体验机会。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引导学生展开对话讨论,从规则方面做出积极引导,让学生自然找到具体操作规律。学生对生活化实验有较大兴趣,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话题设计,无疑是有针对性的,其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四、在生活对接中培育学生核心能力

数学与学生生活高度对接,教师要进行生活对接设计和处理,让学生深入研究教学内容,顺利找到生活对接点,并在生活对接中完成学科认知能力的构建。教师在学生生活认知对话中要积极设置思考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观察,结合生活认知基础展开对应思考和探索,借助网络信息进行辅学操作。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启动学科思维,形成新的学习动力。

在生活条件下推出数学学习任务,能够顺利启动学生的数学学科思维,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做好规划和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主动对话探究中建立学科认知能力。在教学《空间直线、平面的平行》这部分内容时,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借助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为让学生顺利建立相关概念认知,教师要求学生借助身边的材料进行展示,对直线、平面的平行关系展开研究,找到判断定理的记忆方法。学生开始深入思考和探究,利用现实中的材料进行拼接、摆放、移动,然后是对话、分析、归结,形成学法经验积累。关于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可以利用图示来展示。学生在进行充分的对话交流之后,将这些关系进行直观列举,可促进其认知对接。在教学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判断和性质时,教师推出口诀,让学生对口诀展开分析,歸结出自己的记忆方法。这些口诀带有韵味和节奏,使学生的记忆效率大大提高。教师与学生开展生活观察活动,对生活中的线面、面面平行案例进行观察分析,自然能形成更多对话契机,并在深入探究中达成学习共识。

教师围绕线面、面面平行这个核心内容推出讨论话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进行分析讨论,在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建立学科认知。学生结合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对话,其学习效果更好,由此建立起来的认知也更为鲜活和深刻。教师抓住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让学生主动展开思考和交流,使学生参与热情更高,对话更广泛,讨论更深入,其助学效果也更为显著。

深度对话是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注意筛选对话内容、推出新的对话形式、创建对话契机、评估对话效益,让深度对话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辅助形式,促进学生学科思维的顺利启动,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辉.在深度对话中提升高中数学教学实效[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8(1).

[2]张科.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深度教学策略:以“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为例[J].数学教学研究,2021(3).

[3]黄基云.深度教学:高中数学课堂改革的方向与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21(12).

【作者简介】徐天保(1985— ),男,安徽怀宁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二级教师,现就职于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主要从事高中数学学科教学与研究。

(责编 刘颖恩)

猜你喜欢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