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课堂教学中的道德细节

2021-01-10娄思思

科教导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德育课堂教学教师

娄思思

摘要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教育场所,也是德育实践的主要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中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关注课堂教学中的道德细节有助于解决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断裂问题、探索德育回归生活的现实途径、增强课堂教学中德育的实效性。但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出现道德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生活体验、忽视学生人格塑造。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渗透德育细节,教师做道德示范者;营造德性课堂软环境,让德育回归生活。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德育 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9.040

The Details of Morality in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Moral Education

LOU Sisi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Henan 455000)

AbstractThe classroom is an educational plac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learn and grow together, and it is also the main site of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stablishing mor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is rich in moral education values, and concentrating on moral details in classroom teaching helps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break from moral cognition to moral behavior, explore realistic ways make moral education vivid,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However, the phenomenon of moral deficiency in current classroom teaching is mainly manifested by neglecting students’ subjective status, life experience, and character building.In the context ofestablishing moral education,teachers should update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inking of political curriculum; making moral education details integrate into teaching, and teachers act as moral demonstrators; creating a soft environment for moral classroom, to push moral education deep in mind.

Keywordsclassroom teaching; moral education; teacher

1問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无德不立,立德才能树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是使人为善的活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当前,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备受关注。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场域,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至关重要。法国社会学家爱米尔·涂尔干在其《道德教育》一书中指出:“课堂就是一个小社会”,“课堂拥有自己的道德,这种道德与它的规模、各个要素的特征以及它的功能相适应,这既是很自然的,也是必要的”。[1]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与学生,蕴含丰富的道德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对师生的道德发展发生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除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外,还涉及调换座位、维持课堂秩序、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等内容。课堂教学中的道德细节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规范活跃的课堂将强化学生的言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将课堂教学中的将隐性德育功能充分发挥,能更好地把课堂教学中的道德细节回归学生生活,增强课堂教学中德育的实效性。

2关注课堂教学中道德细节的意义

课堂是教育的重要场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主阵地。课堂有两层意义:空间意义上的课堂主要指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场地;教育学意义上的课堂主要指有教学活动发生的教育场所。综合而言,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教育场所,包括课堂教学、课堂管理、课堂文化、人际交往等方面。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习生活、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教育。[2]

2.1解决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断裂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3]道德品行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过程,目前的课堂注重讲授理论知识,强调道德认知,忽视道德情感。课堂是德育实践的主要阵地,教学是教师立身之本,关注课堂教学中的道德细节的意义在于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解决学生知行脱节,建立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链接。

2.2探索德育回归生活的现实途径

当前德育与实际生活脱离,注重知识层面的德育,而不是生活层面的德育。对学生发展最具影响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应用,而不是课堂教育中德育知识的空洞说教,脱离了生活中的德育价值。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因为教师的不平等、过于关注优等生、不正确的道德评价等道德细节,产生负面道德体验,影响其形成正确的德行。因此,关注课堂教育中的道德细节,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遵循生活逻辑,走入学生生活,在细节处彰显德育魅力。

2.3增强课堂教学中德育的实效性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因教学内容量过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完成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中的道德细节被忽视,单调的课堂氛围导致德育实效性较差。教师应通过关注课堂教学中的道德细节,创造生动新颖的课堂氛围,正如叶澜教授反复强调的“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活力的提升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德育的时效性。利用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有效引发学生内心的道德认同感。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德育的价值追求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使教育由知识本位的传授到富有生命意义。

3当前课堂教学中道德缺失的表现

3.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现实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首先,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当前教学体系中教师“一言堂”的情况逐渐减少,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更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是,仍有部分教师根据自身主观意志授予学生不同等的话语权。例如,在小组互动讨论中,教师往往习惯于挑选成绩较好的同学作为代表发言,而成績一般的学生发言机会最少,导致学生自我认同出现偏差,产生不良的道德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教师理应是面向全班同学授课和提问,但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自觉得把注意力和关注点放在了前几排学生身上。更有一些教师存在“话语霸权”现象,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在思想和言语上对学生进行控制,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体验。

其次,教师缺乏对课堂管理细节中德育价值的关注。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与监督方式不当,导致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积极氛围。例如班委生硬的管理学生而非服务学生、班主任在玻璃窗外的监督使学生战战兢兢、教师根据考试成绩安排座位等等,学生失去了自主性,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地位逐渐出现不同层次的划分,从而造就了不同身份的学生的价值取向,阻碍德育正向发展。

最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师生关系不平等现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自信、谦逊、善良等良好的道德价值观。但如今部分教师,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中。认为教师是高高在上,学生应对教师唯命是从,在学生人格形成和道德发展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人际冲突,甚至表现为逃避或逆反抵抗。

3.2忽视学生生活体验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安排等方面脱离学生生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接受能力,强调知识本位的课堂观。甚至有些学校将道德课堂同样设置为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和道德行为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以外,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平等地沟通交流,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单纯利用教学方法管理和控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失去自由表达意志、自主选择判断权力。[4]课堂德育目标的确立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忽视了对学生所处的真实生活及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以社会价值为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以此衍生出的德育体系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变成了一种抽象、空洞的口号。[5]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学生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束缚下遵守纪律,而在校外却为所欲为,不遵守道德规范。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德育只是一种形式化的教育,空洞的道德宣传,而非真正的贴近生活的道德渗透,学生不能真正内化为道德认知。

3.3忽视学生人格塑造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仍然有部分学校评价学生和教师的主要标准是学生的成绩。过于关注学生成绩,出现“唯成绩”“唯分数”的现象,部分学校给教师布置教学成绩任务,教师将压力施加给学生。公开学生的排名、依据分数段位分割座位区域、给予“优等生”更多关注,导致学生过分注重成绩排名,形成不良学习风气。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等级,学生地位不平等。导致优等生自带优越感,更加骄傲,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不尊重他人。而成绩较差的学生越来越自卑,嫉妒心理强,严重者甚至造成心理问题,影响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因学习成绩遭到老师忽视、训斥等学生,出现不良道德行为的概率远远要高于其他学生。而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容易形成骄傲、自私等不良品质。课堂以竞争为主旋律,过度强调分数和成绩排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共生关系逐渐淡化,被人与人之间消极残酷的竞争关系所取代,失去了课堂温暖和谐的氛围,忽视学生人格塑造的健全发展,不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在社会中的良性发展。[6]

4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育德性

4.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课程思政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课程思政的广泛性、渗透性、隐教性。

首先,教师应树立学科育人的观念。学科育人的根本旨意在于成“人”,学科是载体。学科育人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育人为目标,彰显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课堂教学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更应该促进学生品格、心理、能力等全方面和谐健康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功能。教师的日常教学不能专注于“备教材”“讲教材”,而是应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次,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例如,教师的言行与人格影响、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学的氛围等。课堂应是师生积极互动,师生感情沟通的教育场所,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课程思政才能发挥其成效。最后,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课程思政的能力。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主体自觉和内生动力。“传道授业解惑”,不能只授业不传道。增强教师思政课能力。不只是教学能力,更有人格魅力。教学是灵魂的呼应,只有高尚的灵魂才能培育高尚的灵魂。

4.2教学渗透德育细节,教师做道德示范者

学生的道德成长是一个自我道德构建的过程,课堂道德教育注重的是“悟”。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渗透道德细节,教师可以通过专门的道德情景设置、问题两难讨论法、角色扮演等方法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感受到乐趣,從而引发学生的思想矛盾斗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教师应把握教育契机,在教学中具备道德教育的智慧,敏锐发现学生的问题,捕捉每一个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间节点,了解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发展状况,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感染与人格榜样力量不容忽视。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应保持道德自觉,在课堂上做学生的道德示范者。教师是学生成长最好的榜样,学生会以教师为示范,进行自省,及时改进自身的不足。在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的同时,教师要经常用道德视角审视个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道德要求,是否真正传递给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力量。

4.3营造德性课堂软环境,让德育回归生活

教育的真谛是回归人自身和生命本身,要为学生点亮信念之灯、生命之灯、智慧之灯。好的教育润物无声,却有影响生命的力量。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开展的重要场域,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环境是一种隐性的道德力量,在促进学风的同时体现学生的精神风貌。“立德”必须要根植于生活,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脱离生活的课堂教学是无法促进学生成长的,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道德氛围。课堂是为了生活,以生活为本,从生活出发,从生活中的现实、需要、问题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者,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并且在与学生之间不断发生的互动、对话、交流、沟通中引导他们的学习生活,不断扩大、改造、推进他们的经验,促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构建。[8]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现他们的生活,而不是灌输抽象空洞的说教,德育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明辨是非善恶,提升道德判断能力。课堂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道德知识的获得,而是引导学生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的生活。此外,教师应打造和谐的班集体,在班级管理制度、班级文化等细节入手。引导学生在和谐的班集体中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主,让课堂教学中充满道德。把真实的课堂生活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真实的课堂生活中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玲.论高校体验德育的构建[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9.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张平.德育实效性问题与实际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2).

[4]韩传信.论课堂道德生活的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7(8).

[5]万增奎.课堂道德教育的使命[J].教育科学研究,2006(10).

[6]宋晔.作为共同体的学校及其人际关系的伦理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8]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德育课堂教学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