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科技创新的种子植根孩子的心田

2021-01-10汪家望

科教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科技创新小学

汪家望

摘要科技创新教育的春风吹向了随县,将科技创新的种子植根于乡村孩子的心田,让学生体验到科技改变生活。笔者精心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五进”科普日活动,始终把贫困群众和青少年群体科普作为重中之重,整合社会力量,强化宣传,加快和推进了农村科普服务均等化和科普资源共享共建步伐,让科普融入学生心灵,融入农村寻常百姓的生活。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乡村教育 小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05.044

Take the See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o Children’s Heart

WANG Jiawang

(Suixian Jingming Primary School, Suizhou, Hubei 431511)

Abstract: The spring breez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is blowing to Suixian county. The see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re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rural children, so that students can experience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change their lives. The author meticulously organized all the teach? ers and students to carry out the "five i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day, always put the poor and young people’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s the top priority, integrated social forces, strengthened publicity, accelerated and promot? ed the equalization of r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ervices and the sharing and co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popu? larization resources, so as to integrat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to the hearts of students and the lives of ordi? nary people in rural areas.

Key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ural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我所在的学校——净明小学位于农耕文明发源地炎帝神农故里随州市随县净明铺村,是一所普通却又不平凡的农村寄宿制村级小学。说它普通,是因为它跟许多乡村小学一样,条件比较落后,学校只有16名教师、265名学生;说它不平凡,是因为自从践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以来,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饱含着科技创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执着于乡村教育28年的科学老师,我的梦想是将科技创新的种子植根于乡村孩子的心田。

严律己,苦钻研,勤读书

自1993年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我一直严于克己和勤奋刻苦,始终相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绝伦、如花绽放。我希望看到学生脸上幸福满足的笑容,一心想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集“快乐学习、全面素质提高、健全人格形成”于一体的教育。从那时起,我沉下心来读书,稳下心来研究,專下心来丰盈自己。

书山有路勤为径,我反复研读专业书籍,将学到的教育理论内化于心,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聆听无数节优秀课,不断地分析特级教师的成功秘诀,如饥似渴地充实自己,勤于读书、乐于实践、善于反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1年我上的课获得湖北省省级优质课二等奖,同时我获得了“湖北省省级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同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春风吹向了随县,唤醒了净明小学,各项社团活动火热地开展起来。从那时起,我便与科普教育、科技创新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科技社团”应运而生。

勇创新,办科展,获专利

成功之路哪有坦途?乡村小学推进科技创新活动难在何处?难在理念、人才、资金等多方面,最初开设科技社团时可谓是举步维艰。一些不理解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是去学知识的,搞那些没有用的做什么,纯粹浪费时间!”面对家长的质疑,我并没有辩解,而是用自己的努力来证明。我认真研读《看云识天气》等气象类科普著作,积极参与气象科普活动,研发了“气象与农耕”校本课程,辅导学生创作气象类科普论文30余篇,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比起这些成绩,我更在意的是学生是否真正有收获。学生根据校内气象站获取的风力、风向、温度、雨量等气象数据,结合当天云图来预测未来气象变化;学生通过校园科普平台,及时向家长及周边居民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减少了特殊天气对农业带来的损失;学生从防灾减灾、生态环保、节水节能、水土保护等方面广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取得研究成果,获奖荣誉证书时,那些质疑声渐渐消失了。

无论是带领学生做调查研究,还是撰写论文,我都秉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指导学生记录每一次的实验活动,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点燃他们创意的火花,鼓励他们多动手,有想法就去实践,使得科技社团生机勃勃。

2013年,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一种自然捕鼠器》获得国家专利,这在小小的县城引起了轰动,也引起了随州市、随县科协的高度关注。随州市、随县科协给予了净明小学物资帮助和技术指导,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在这片乡村学校的土地上:科普大篷车进了校园、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进了校园、科普专家也向学生走来了,让学生体验到了科技改变生活。

在随州市第一届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赛上,我带的学生初露锋芒,科技社团的十余名学生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这个成果在这所乡村小学激起了千层浪,更激起学生探索科技的欲望,鼓舞着我和学生在这条路上快乐前行。之后,我带的学生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等科技比赛中获奖,3件创新作品获得国家专利。学校被湖北省知识产权局、湖北省教育厅授予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学校”。

画种子,读种子,写种子

随县是炎帝神农的诞生地,是中华5000年农耕文明的发源地,炎帝农耕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华农耕文明的创新史。2015年,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经过科学调研分析,作出创新设想,结合自然资源,建立随州乃至全省首家学校科普教育“种子馆”,研发具有浓郁乡村气息的农耕课程“种子课程”,形成一套具有农村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为了能完成这个项目,我请教当地的专家、农户,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了采集种子,我不断地奔走于田间地头、荒坡野岗,直到晚上才一瘸一拐地回到“种子馆”给采集的种子“安家”。我还邀请来了镇农技站专家,请他们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和学生自制农家有机肥。在此过程中,在不同的季节,我还开展了“家校共建”活动,请当地有经验的“土专家”来校为师生做科普报告,组织学生去科普基地考察学习。我像一支飞速旋转的陀螺,体力严重透支,整个人瘦了一圈,嗓子哑了,嘴角破了……面对这些挑战,我从未想过退缩,可能正是心中的梦想给繁杂的工作增添了浪漫的色彩,赋予了我战胜困难的激情和力量。一切的辛苦付出终于绽放出幸福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如今,“种子馆”里收藏的各类植物种子有200余种。

小学生对新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他们总是问:“这种植物的种子长什么样?它又是怎样繁殖的?它会开花吗?果实有什么用途?”为了充分发挥“种子馆”的功能,我把“种子馆”里每种种子的科属、生长环境、分布区域、生长形态,一一用卡片进行标注。我用彩虹花基金购买了《5000种常见植物对比图》《植物世界大全》等图书,供学生参考学习。当适播季节来临时,学生从“种子馆”选择种子,精心播种,每天都盼望着自己种植的植物快快成长,早点开花结果,时时观察记录成长过程,满怀希望收获新的种子。有的学生将收获的新种子送到“种子馆”,有的把植物制作成标本供大家观赏,还有的将收获的葫芦制作成工艺品,放在“种子馆”里展示。

为照顾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我将“种子课程”分为3个层级,如:在低年段开展“画种子”,中年段开展“读种子”,高年段开展“写种子”。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读、写、绘的能力,还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在种植课上,学生观察种子、认识种子、种植种子,不仅是一种高层次的生命教育,而且体现了德育教育的精神内涵。

当得知“种子馆”急需一批高规格的种子时,市、县科协的领导亲自出面、多方联系,全力支持学校“种子馆”的建设。2016年12月,随州市科协与湖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取得联系,得到了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领导的鼎力支持,第一时间将太空种子赠送到学校。我带领学生种植、观察、做日记,对比太空蔬菜和一般蔬菜的异同,形成观察日志万余篇、科普报告120份。2016年,《种子课程》被全国新教育研究院授予“全国新教育十大卓越课程”。学校“种子馆”被市、县科协授予“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让科技创新的种子播撒在整个随县,为更多的乡村学生带来科普的福利。在历次随县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我义务担任科普员,精心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五进”科普日活动,为进一步推动随县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贡献绵薄之力。我抽时间向其他乡村学校传授课程经验,始终把贫困群众和青少年群体科普作为重中之重,整合社会力量,强化宣传,加快和推进了农村科普服务均等化和科普资源共享共建步伐,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让科普融入学生心灵,融入农村寻常百姓的生活。

观气象,写气象,播气象

炎帝神农植五谷,战天斗地,开荒治水,教化于民从蛮荒走向文明。气象与生活,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密不可分,为开展农耕课程,普及气象与农耕科学知识,2016年,我上访随州市气象局,谈了我校想建立“校园气象站”的意向。气象局领导被我的教育情怀感动,通过多方筹助,在一个月内为我校建立了一个标准的“四要素”校园气象站。由于气象站为传感式自动站,学生无法直观地观察气象数据,我又以书面形式向市气象局汇报扩站增容的目的和意义。市气象局为净明小学特批增装了实时显示屏,援助建立了湖北省首家“校园气象馆”,为我校学生普及气象与农耕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平台,现在,学生每天观气象、测气象、记录气象数据已成常态。

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气象的奥秘,学校成立了“气象科普探究小组”,除了每日观气象、测气象、记录外,还开展每日说天气、我是小小气象观测员(预报员)、气象科普小达人、我是小小农场主等活动,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开设了气象科普课程,师生们坚持观测气温、雨量、风向、风力等气象要素,学生观气象、做笔录,观云测天、捕风捉雨,更直观、更具体地了解天气情况,对探究气象科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气象园里,抬头观天象,俯身务农事,我们还将气象科普知识延伸到田间地头。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防灾,在气象仪器里都能找到答案。在这里,书本上的气象知识转化为土地上的农业技术,气象科普的科学性、趣味性、操作性、实践性得以完美体现。

如今,这座气象站已经扩展为一座气象园。师生们在这里种植蔬菜、瓜果、花卉等,植物种类达到200多种。学校因势利导,开发出“气象科普+农业种植”课程,让气象知识与农耕文化相结合。学校组建起科普辅导员、科普社团等组织,建立完善的气象科普教学体系。学生也逐渐养成读气象、写气象、画气象的习惯,让气象科学融入教学、融入生活。

2019年,全市“世界气象日”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净明小学举行。这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迎来了省公众气象服务中心、市气象局、科协等单位的众多领导和专家。在这场气象科普盛宴上,学生开心地展示了以“太阳地球与天气”为主题的手抄报作品,聆听专家的科普讲座,领取科普书籍,观看气象科普3D展,学习最新的气象知识。通过这次活动,学校的气象科普系列活动得到各级领导、专家的高度赞同,尤其是气象科学融合农耕文化的经验,成为全市农村学校学习的样板。

28年的韶华在指缝间悄悄流逝,科学创新的种子在乡村学校的沃土上繁衍,植根于乡村孩子的心田。为了追求科学教育的完美,我始终努力为每个学生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期盼着每颗种子在成长的路上萌芽、生长、开花和结果。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科技创新小学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