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资料探究课中培养表达交流能力

2021-01-10邱山红

科教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表达交流

邱山红

摘要表达交流是学生经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并获取科学知识之后,对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的回顾与分享。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表达交流是学生的一项必备能力,它不仅能帮助学生输出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实现分享交流,而且有利于他们对探究过程的理解、转化、重组,促进深层次的思维发展,还有利于他们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多途径地解决问题,增强沟通意识和合作精神。资料探究课以查阅资料、调查为搜集信息、获取证据的主要途径,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活动来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本文通过探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探究内容与课堂生成,适时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关键词 资料探究课 表达 信息收集 交流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05.030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Course of Data Exploration

QIU Shanhong

(Liyuan Primary School, Shenzhen, Guangdong 518027)

Abstract: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the review and sharing of students’ inquiry process and conclusions after they reach conclusions through scientific inquiry and acquire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e learn? ing of science curriculum,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is a necessary ability for students. It can not only help students output their own inquiry process and results, realize sharing and communication, but also help them understand, transform and restructure the inquiry proces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thinking, and help them learn to solve problem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levels and ways, enhance communication aware? ness and cooperation spirit. The data inquiry course takes data access and investigation as the main ways to col? lect information and obtain evidence, and processes information and draws conclusions through thinking activities such as analysis, synthesis, comparison, classification, abstraction, generalization, reasoning and analogy. In this paper, teachers in classroom teaching, combined with students’ specific inquiry content and classroom generation, timely use of certain teaching strategies, guide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Keywords: information inquiry course; expression; information gathering; communication

小學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这项要求对应科学探究目标的“表达交流”要素。表达交流是学生经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并获取科学知识之后,对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的回顾与分享,相当于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之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与同行们进行分享、交流。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表达交流是学生的一项必备能力,它不仅能帮助学生输出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实现分享交流,而且有利于他们对探究过程的理解、转化、重组,促进深层次的思维发展,还有利于他们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多途径地解决问题,增强沟通意识和合作精神。

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说,表达交流能力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在教师指导下,低年段学生能简要地讲述自己是如何探究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就可以了。到了中年段,不仅要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观点,还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并与之交流。

资料探究课就是:以查阅资料、调查为搜集信息、获取证据的主要途径,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活动来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一些有关环境、资源、天文等学习内容的课常常采用这种形式,因为这些学习内容往往难以让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亲历探究过程。对于资料探究课,要想在表达交流过程中避免“背书感”、走形式,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探究内容与课堂生成,适时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他们进行有效交流,提高他们的表达交流能力。

言之有物

在资料探究课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事实性知识。现在网络资源丰富,获取信息快捷方便,学生可以很快获取资料。如果教师在这种类型的课程教学时,仍将目标定位为掌握科学知识,会导致学生缺少耐心和兴趣。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聚焦问题,指导如何进行有效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讨论、比较、分类、归纳、推理、总结,从而提炼出观点。这种经过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形成观点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这种自主探究的过程比直接获取答案更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他们的表达交流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有利于他们建构科学概念。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然界的水”就属于资料探究课。本单元在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水体类型及其分布状况、淡水资源状况的基础上,联系实际,了解淡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帮助他们树立节水意识。本单元的科学知识目标较为简单:一是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二是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三是知道淡水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资源,要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查阅资料就能找到答案,表面上看,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因此有不少教师不习惯上这种类型的课,感觉没什么可教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是单纯地把获得事实性知识作为学习目标,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其实,我们应该以知识目标为依托,着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在掌握充足证据的基础上形成观念,达成共识,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探究的结果和观点。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这一单元聚焦了4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方法(如右表)。

针对不同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帮助学生从中筛选、比较、分析出有效证据,通过分析、推理获取答案,这也是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需要亲历的过程。这一过程渗透了思维训练,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深层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他们迫切希望与他人分享这份成功的喜悦,使得表达交流自然成为他们内在的需求。此时,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可以很好地交流,如说说自己探究的过程、说说自己的观点及依据等。因为言之有物,他们自然乐于交流,在有效的表达交流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得到提升。

正确表达

小学科学课中的表达交流是学生个体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并得出结论、形成个人观点之后,对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梳理、分享的过程。表达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展示的是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分析,对探究现象的判断。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求有很强的逻辑严密性,学生不仅要将探究的前因后果、假设推测、设计验证讲述清楚,以判断探究过程是否严密、科学,还要分析、判断探究现象,用高度概括、简洁凝练的语言表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初步进行表达交流训练时,既要组织语言,又要回忆梳理,往往难以准确而有逻辑地进行表達。科学语言又具有很强的稳定、精确、规范、逻辑、系统的特点,与日常口语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进行简洁而准确的表达交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只要求学生能够简要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第二阶段,要求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

第三阶段,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论。

这里所指的“正确讲述”,是要求以探究为载体,在探究中收集证据,树立证据意识,语言规范,逻辑性强,能采用科学专有名词和语法,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在讲述过程中,注意事物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说明探究过程和结论的严密性、科学性。

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有进阶设计,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往往呈现出由共性最多向共性最少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在科学技能学习的最低层次,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继而能够独立完成,最后达到迁移应用的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表达交流句式,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使他们学会交流的一般模式。如在执教“自然界的水”单元第1课《海洋与陆地》时,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句式,指导学生表达交流。

我今天对________进行了探究,我的探究步骤是:

1.________;

2.________;

……

通过探究,我发现________。

我的结论是:________。

我的汇报完毕,请问同学们对我的探究过程和结论有什么建议或意见吗?

这一句式能够引导学生聚焦问题,回顾探究过程与发现的证据,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表达完成后,礼貌地征求他人的建议或意见,主动与他人互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有了第一节课的模仿,教师在第二节课可以不再提供统一句式。在组织表达交流时,可以先请班上表达交流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示范,教师加以点评指导。后面发言的同学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组织语言进行表达交流,如此反复训练,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就能得到逐步提升。本单元最后一课《节约用水》安排的节水宣传活动,就是学生进阶训练后的能力迁移,最终达成能够独立自主地、准确流畅地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训练目标。

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连贯、进阶的学习与实践才能达成。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单元主题为依托,设计进阶训练,使每一节科学课都能成为建造学生科学素养之“塔”的基石。

多种表达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表达交流能力训练的第三阶段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这虽然是对小学高年段学生的要求,但在小学中年段的实际教学中也会用到很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时,教师要先进行思考,筛选更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更简易、快捷、准确、有效地表达交流,并在课堂上适时加以指导。

“自然界的水”单元问题的解决基本上依靠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并进行信息处理,然后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因此,学生在表达交流时难免会大量引用资料,如果表达方式单一,就很容易产生“背书感”,使表达交流过程枯燥无趣,进而影响学生进行表达交流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始终保持表达交流的新鲜感和挑战性,以“自然界的水”单元为例。

第1课《海洋与陆地》借助涂色块、制作数据表、绘制比例图等方式进行表达,让证据外显且直观形象,又能多角度地表达自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使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第2课《陆地上的水体》指导学生采用制作资料卡的形式,对不同的水体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进行表达交流。

第3课《珍贵的淡水资源》涉及较多数据,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在学生搜集信息后,教师可以先组织小组内交流,让他们对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情况达成初步共识。再引导学生优化整理信息,在班上进行汇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类问题的交流需要用到很多数据,表达要更严谨、科学,不太适合口语化的表达。大部分学生可能需要依赖手中的资料进行汇报,甚至照着读。这时,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制作知识小报进行交流,这样既能准确“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也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同时为后面树立节约淡水资源的意识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

最后一课《节约用水》,有了前几课多元化的表达交流训练,本课针对调查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引导学生通过儿歌、宣传折页等方式进行宣传。宣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设计、文明表达,讓他们大胆自信地进行社区宣传。社区宣传活动实际上是表达交流的一项综合训练,可以对学生的仪表、言行举止、表达交流等提出一定要求。学生在宣传时,可以综合应用口语、文字、图片等,甚至可以编排科普剧,因此教师要注意从多方位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

猜你喜欢

表达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简约欧式风格在居住空间中的运用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