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教学引发的思考

2021-01-10朱文欣李莹

科教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电路教学

朱文欣 李莹

摘要新人教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手电筒的秘密》与旧首师大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点亮小电珠》内容相近。我们在对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和对学生进行前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级,按照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的学习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教学,只要方法得当,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电路 教学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05.010

Reflection on the Same Content in Different Grades of Teaching

ZHU Wenxin[1], LI Ying[2]

([1] Beijing Jinbu Primary School, Beijing 100044;

[2] Xicheng District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Beijing 100000)

Abstract: The contents of the first lesson of unit 3 of Science (grade 3, Volume 1) in the new edition of Hubei education ar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third lesson of unit 3 of Science (grade 4, Volume 1) in the old edi? tion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he pre-test of students, we design the t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for different grades, and make a compara? tive analysis of students’ classroom performance and after-school learning effect. It is found that the same con? tent in different grades can achieve good teaching effect as long as the method is appropriate.

Keywords: circuit; teaching; learning effects

在新旧教材更替的学期里,我们发现新人教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手电筒的秘密》与旧首师大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点亮小电珠》内容相近。这一内容属于物质科学领域,要求学生认识到“电可以在特定的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对应的3—4年级学习目标为:说出电源、导线和用电器、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原件;说明形成电路的条件;解释切断闭合回路是控制电路的一种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小灯泡、导线、电池和开关连接简单电路,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进而理解简单电路的原理。

我们在对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和对学生进行前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级,按照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的学习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教学,只要方法得当,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1.首师大版教材

《点亮小电珠》所属的“电与生活”单元有《正电和负电》《电池》《点亮小电珠》《导体和绝缘体》等课。本课在充分了解电池构造后,学生尝试连接简单电路,点亮小灯泡;在尝试点亮的过程中认识各元件的功能和作用。

本课教材通过夜晚的灯光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的外部结构,思考如何点亮小电珠。学生通过尝试点亮小电珠,学习闭合电路概念,认识简单电路的元件组成。在后面的实验和延伸活动中,学生尝试用多种方式连接简单电路,并认识串联和并联电路。

学生在认识电池构造的基础上认识小灯泡和简单电路,有利于他们加深认知,了解电路原理。他们在连接灯泡的时候,了解到电池两端需要连接导线,可以主动要求增加导线。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指导学生研究简单电路,教学逻辑清晰,思路顺畅。

2.人教鄂教版教材

《手電筒的秘密》所属的“家庭用电”单元有《手电筒的秘密》《开关》《电路出了什么故障》《电与我们》等课,通过手电筒串联了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手电筒的秘密》一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手电筒的组成引入电路,思考哪些电路元件是必不可少的,如何用简单电路的元件点亮小灯泡。

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是观察与拆开手电筒,了解其结构,引发学生思考:手电筒哪些原件必不可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电路的元件有哪些。

第二个活动是观察灯泡和电池,了解灯泡由哪些部分组成,知道灯泡的内部有两个连接点;知道电池内部与外部的结构;知道电池有正负极。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手电筒的灯泡能亮起来?引导学生探究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对电路中的闭合回路有初步认识。

第三个活动是点亮小灯泡。教师发放材料(1根导线、1块电池、1个灯泡),提出问题:如何点亮小灯泡?学生先对所给材料的可行性和方法进行猜测,然后开展实验,进一步了解简单电路的元件组成,构建简单电路的概念。

第四个活动是对点亮小灯泡的方法进行梳理和提升,认识简单电路,最后拓展到串联与并联电路的连接上。

本课从手电筒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入手,从简单到复杂,串联起了整个单元的学习,每个环节都能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开展自主探究。本课的亮点是:学生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辨析、验证,点亮了小灯泡,提高了学习兴趣与思考能力,体会到探究过程的乐趣,体现了当前科学教育倡导探究式学习、发展科学思维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的分析,我们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道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出发,通过小灯泡最后回到负极,形成闭合电路。

○知道灯泡有两个接入点,分别连接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使用1根导线和1节5号电池点亮小电珠。

○能够分析灯泡的内部结构,能够针对电流如何通过小灯泡提出问题并讨论。

○乐于参与科学活动,积极踊跃发言,能够倾听他人的发言。

教学过程及分析

1.教学过程

(1)三年级教学过程

○认识手电筒的结构,认识简单电路的重要元件有哪些。

○观察电池与灯泡的内外部结构,初步了解电流与回路,分析内部构造,联想工作原理。

○讨论:手电筒为什么可以亮起来?学生认识简单电路,画出连接方法。

○点亮小灯泡。在了解其内部结构的基础上,验证自己的猜想。

○比较点亮灯泡的连接方法,认识闭合回路,总结原理。

○分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了解短路现象。

○拓展活动:点亮2个小灯泡,认识串联与并联电路。

(2)四年级教学过程

○认识手电筒的结构,认识简单电路的重要元件有哪些。

○点亮小灯泡。小组合作画下猜想,进行操作并记录。

○梳理:比较示意图,分析点亮小灯泡的原因。

○观察电池与灯泡的内部结构,证实猜想。

○比较不亮的示意图,探究不亮的原因,认识短路现象。

○拓展与应用:点亮2个小灯泡,认识串联与并联电路。

2.教学分析

以上教学过程按照猜想、设计活动、证实猜想、改进、总结的流程设计,学生操作和思考的空间较大。通过课后提问及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动手操作,发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比较到位。

三年级学生能够清楚说出灯泡两个连接点的位置,但是在实验中还是会产生一些认知冲突,一部分学生无法点亮灯泡,将导线减少为1根时,约有一半学生能想到用小灯泡某个连接点,直接接触电池,点亮小灯泡,但有不少学生在具体连接方法上需要和其他人沟通商量。三年级学生主动要求小组合作,通过提示能够将连接方法画出来。学生猜想出各种各样的连接方法,在尝试连接的过程中,有的组能一次成功,有的组试了好几种方式也不能成功。当加入1根导线后,大部分学生可以点亮小灯泡,另一部分学生在他人提示下,或通过观察他人活动知道如何连接导线,进而完成点亮小灯泡的任务。

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强,能够很轻松地回答灯泡有两个连接点,实验中没有在连接方面出现问题。但是将导线减少为1根时,半数以上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认为不可行,另一半学生则认为这种方法可行,但是需要想办法增加导线数量,可以把导线剪成两段。全班学生都没有想出用1根导线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因为他们认为灯泡有两个连接点,这两个点都要接触导线,因此将1根导线剪成两段的方法,获得全体学生的认可。

课后,我们通过提问发现,大部分三年级学生知道这些知识,但个别学生存在知识理解和实验方法不一致的问题;四年級学生基本能记得知识点,并能画出连接方法。

我们认为,三年级学生在生活经验、知识记忆和动手能力方面不如四年级学生,但是在思维能力的发散程度,敢于各抒己见方面不比四年级学生差。两个年级的学生在质疑他人和反思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造成以上教学效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年龄的差距。四年级学生多了一年的学习经历,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更强的动手能力。

教材内容。旧教材在逻辑性和知识点的落实上有优势,新教材注重发展科学思维,从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未来的科学学习道路来规划学习内容,在大框架下,由整体到部分,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科学,具有更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的接触面更广,家长们更注重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使得学生更加自信,知识储备也更加丰富,更敢于发散思维和质疑批判。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电路教学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电路的保护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简化法”巧解电路问题
莲心宝宝有话说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巧用求差法判断电路中物理量大小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