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创造性的7个途径

2021-01-10沈畔阳

做人与处世 2021年22期
关键词:白日梦创造性心态

沈畔阳 译

创造性其实是天赋和培养之间的一种微妙平衡,换句话说创造性思维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和提高,而不必依赖“优质基因”或“天生能力”。现代研究从心理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找到很多有助于提高创造性的途径。

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苏斯博士,曾与人打赌,用不到50个字写成一篇故事,结果他创作出风靡一时的《绿鸡蛋和火腿》。而想当然采取“最无拘无束”方式,脱离正常思维、任意想象发挥的大多数人,反倒使创造性大大降低。为了让想象行驶在超车道上,不妨模仿一下苏斯博士,给自己加上一些限制条件,以便摆脱以往成功或思维定式的束缚,实现新的创作。例如,若是习惯于写作千字短文,那就写篇500字以下的,对目标进行限制,反倒能够把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研究人员发现,创造性强的人,着手任务之前,经常独辟蹊径,重新看待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给我1个小时解决问题,我会用55分钟时间思考如何解决,只用5分钟时间找到解决办法。”所以从事创造性任务时,最好在开始前,从更多更有意义的角度考虑,而不要急于想象最后结果是什么样子。例如,不要沉溺于“一定画出一幅传世作品”的想法,而要想想“什么样的画面能够表达出离别后油然而生的孤独情感”,经常情况,能够表达出大众内心感受的作品,才能被人记住。什么作品能让人们心动?人们讨厌什么?人们经常面对什么情况,却又缺乏把自己心情说出来的能力?这样的问题才是首先应该深入思考的。

实践证明,一旦把信息罗列和实际创造混为一谈,创造性就无从谈起。创造和综述是两回事,漫不经心浏览不过是在“吸收状态”下消费信息,而实际上这种状态是一种“批发”形式,入不敷出地消费接触到的信息。创作是一种艰苦劳动,需要积极动脑归纳整理获取的信息,从中得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一种全新的看法、观念、信息。所以,创作期间,不要在枝节、琐碎事情上劳心费神,而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主要观点、情节、结论上,清楚意识到整体效果才更加重要。

虽然消极心理、悲伤情绪也能激发创造性,研究人员还是发现,常常是强烈积极心态才会有助于最佳作品问世。事实上,向善向美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创造性思维,“充满爱心”并非听上去那么老生常谈或迂腐令人不屑。任何激發正面情感的因素,积极锻炼、展望未来、美好回忆,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态。态度积极向上的时候,创作努力也会处于最佳状态。不要消极理解“愤怒出诗人”,其实只有愤怒是一种积极心态时才能成就真正的诗人。

问“否则会怎么样”可以增加创造性,为此可以尝试交替用减法思维(不考虑事件中的主观因素)和加法思维(把主观因素加进去),重新思考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想象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循规蹈矩的人很难有创造性,发散思维会导致出乎意料结论的例子屡见不鲜,对于司空见惯现象,脑筋急转弯式的诠释不知产生了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你也可以把这个方法应用到更为现实的情景中,减去或加上“否则会怎么样”因素,看看会对已有结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中一定会有所感悟。

虽然研究表明白日梦对创造性有所帮助,需要注意的是,研究也同样揭示,只有尽心尽力做事的时候,白日梦才会真正起作用。原因是白日梦于事有所补,是因为它能够孵化出想法,但是这样的孵化,只有当有了可靠信息的时候才会发生效力,所以一定要保证想法开小差之前,将项目启动。要懂得白日做梦,既不是胡思乱想,也并非完全靠谱,不过是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一种形象说法,机械教条加以理解,只能走向创造性的反面。

研究表明,“心理距离”是创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项研究显示,相信自己的工作会被他人接受,有助于产生更加新颖的想法,相反被告知自己的想法一时还不能被采用的人,则会缺乏创意。这项研究包括这样一个实验结果:被告知作品暂时还不能被采用的作者,与得知作品已经被采用的作者相比,就创造性而言,具有明显差异。所以,创作时即使是个人项目,也要想想他人是否会喜欢把你的创作融入他们的生活。怎样创作出能够为社会认可的作品,如何把自己置于最佳心态产生新的想法,类似问题,无疑会对提高创造性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猜你喜欢

白日梦创造性心态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可爱的白日梦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还是“看掐架”心态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