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适度”的21世纪产品设计原则探究

2021-01-09王敏徐征WangMinXuZheng

当代美术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适度设计师设计

王敏 徐征 Wang Min Xu Zheng

iPhone手机十年更新进化史

1908年的马车和福特T型车

一、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业设计为美国带来经济抛物线的上升,催生了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严重问题,遭到有良知学者及设计师的批判。50年后的今天,消费主义的雾霾却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国自古以来崇尚的节约、适度、和谐的生活理念,正在被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纵欲主义的不良思想渗透,设计也被资本市场和人类无节制的欲望利用,造成包装过度、功能繁杂、产品寿命缩减、产品更新过快、资源浪费等过度设计问题。

柳冠中先生曾说,“设计本身是一种创造行为,是为了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方式。”1适度设计研究实事求是、合理地解决问题,重视大众的整体需求,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人——物——环境”整体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在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今天理应得到重视。

二、“适度”的思想内涵

西方哲学中的“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亚里士多德说:“对任何价值来说都有一定的度,越过了度,值就会失去自己的能力。”2《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中提到“度”就事物自身变化而言是“程度”,也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度”的两端则称为“关节点”。当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比如水超过100°C就会变成气体,低于0°C就会变成固体。把握设计中的“度”,既要避免设计不足,也要避免设计过度。

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一直都蕴含着对“度”的强调,可以说“适度”思想在我国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度,在中国古代常被译为法制、法度、程度,或者计量单位和标准。适度,则有适当、适中、恰好的意思,是指遵循适当的限制,从而达到一种恰如其分的和谐状态。儒家对“度”的强调体现在孔子的“中庸之道”,中庸思想追求“从容中道”“允执其中”,要求人们的行为活动要审时度势,从整体来考虑问题,做到进退有度。《论语·雍也》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设计角度来看,只有功能和用途会使设计因缺少审美意境而显得粗俗;装饰过度则会偏离设计的本意,只有把握好“度”才能得到优良的设计。法家思想提出“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强调用“度”来约束和限制人们的言行。墨家将“度”看作是节制和约束的准则,《墨子·法仪第四》中记载:“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3其中的“法仪”就是节制和约束的准则、法规和制度,是指导进行具体事物的规范。《周易·丰》也提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说明事物的发展如果超过一定的程度,就会像相反的方向转变。《考工记》中关于造物的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体现了古人对于天、地、材、工四者相互适合、和谐相处的追求,正是一种强调适度的整体思维。 自古以来,对分寸的把握、对和谐状态的追求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早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追求和生活态度,这也是适度设计能够在我国践行的思想文化基础。

三、设计中的“度”

研究现代设计史发现,现代主义设计的萌芽、诞生、发展和演变,设计风格流派的转换更迭,其背后争论的关键主要在于对以下几对矛盾之间“度”的把握,即装饰和功能、机械化和手工艺、艺术与技术、精英主义与民主主义、经济与环境等。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兴起,标准化批量化、大众消费的出现带来了全新的社会需求,针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装饰风格和粗制滥造的工业产品美感丧失的问题,艺术家们纷纷寻求解决之道。有强调手工艺和朴实设计的“工艺美术运动”、强调自然曲线的“新艺术运动”、强调装饰和工业化折中处理的“装饰艺术运动”,都在试图探索这几对矛盾之间的平衡点。“工艺美术运动”过度强调手工艺传统,忽视了工业化生产的大趋势和为大众服务的可行性;“新艺术运动”过于强调曲线和自然装饰,导致精神和思想上的匮乏;“装饰艺术运动”过于强调为上层服务,不符合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立场。因此,它们最终都无法成为设计的主流。而现代主义设计,在功能和装饰之间选择了功能主义,在精英主义和民主之间选择了民主,在机械化与手工艺之间选择了机械化,在艺术与技术之间选择了二者结合,既顺应时代发展,满足批量化工业化生产,又捍卫为大众服务的宗旨,成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主流设计运动。

凡事过犹不及,二战后,美国成为全球的经济霸主,现代主义设计到了美国逐渐丧失它的本质,演变成国际主义风格。国际主义风格过度追求形式主义的极简,甚至不惜牺牲功能,背叛了现代主义设计“功能第一”的原则;它过度追逐资本和权力而摈弃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民主思想内核,只剩下冷漠的形式化外壳,从而遭到后现代主义的广泛批判与对抗。丰裕社会的波普设计过度强调式样的怪诞和新奇而缺乏社会文化基础,并没有形成气候。更有甚者,以商业为目的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过度强调经济效益,人为制造新式样的快速更替,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严重的破坏和浪费,遭到设计界的严厉抨击。针对设计过度的问题,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提出“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的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的主张,其本质是在强调设计需要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要考虑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设计面临着新的时代问题和社会矛盾。全球经济持续发展,大众消费升级,人们逐步从追求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越发得到重视;科技发展使大众的衣食住行变得网络化、虚拟化;同时,环境破坏问题、资源浪费问题在恶化,贫富差距加剧,社会矛盾越发复杂。设计师和学者们不得不思考,今天设计的“度”又在哪里?有没有一种设计思想或设计原则,能够平衡“人-物-环境”的关系,实现“科技和人文”、“世界和民族”的和谐发展?于是,全球范围内开始了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通用设计、社会设计等设计风格的探索。不同国家也结合自己的国情寻找不同的时代解决之道,美国发展出高科技设计风格、德国坚持其严谨理性的设计特点、意大利独创出个性时尚的设计之路、日本探索出日式简约风格、北欧衍生出独具自然和人情味的设计文化。中国现代设计的起步比欧美发达国家晚,目前还处于设计摸索阶段,尚没有在国际上形成具有特色的设计风格和设计影响力。

我国有14亿人口,资源并没有想象中的丰富,同时面临环境污染严重问题、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大众消费观扭曲等问题尚未解决,伴随着商业文化的鼓吹,设计过度和设计的华而不实问题愈加明显,中国急需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设计之路。适度设计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中华儿女骨子里都蕴藏着对和谐社会、合理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柳冠中先生曾针对我国国情,提出关于中国适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包括强调“分享型服务设计”理念、提倡“个人使用而不是私人占有”、“留有余地,适可而止”等。从根本上来说,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性解决问题,为人类创造一种合理的生存方式,但过度设计滥用了设计的权利,不仅违背了设计的目标,无法真正解决实际需求,甚至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可磨灭的破坏。正如彼得罗·拉米兹·瓦茨贵兹的预言:“设计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既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绝路,也可能成为人类到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捷径。”4是走向毁灭还是走向美好,关键在于把握设计的“度”。因此,适度设计要求设计师:面对社会和大众需求,要提倡个人使用而不是私人占有;面对自然和环境,要懂得留有余地、适可而止;面对人和企业、环境复杂的关系,要学会用整体思考、统筹兼顾。

四、21世纪产品适度设计原则

设计不是孤立的创造行为,而应该在复杂的限制条件中寻求最优解。设计师不能只考虑产品功能或形式应该如何设计,还必须考虑产品的使用对象、经济成本、技术的可行性以及环境和资源的友好性。孤立地设计常常会一叶障目,解决了这个问题却可能引发新的问题。适度设计针对人类的过度设计、不合理设计的问题而提出,意在唤醒设计师的责任和良知,倡导用一种整体性的思维,为人类探索一条更为合理的生活方式,实现大众需求、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结合适度的思想内涵和我国当下的时代背景,试从以下四个层面分析产品适度设计的原则。

1.“使用”代替“占有”原则

苹果12英寸MacBook超薄笔记本

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先生曾多次强调一个重要的设计思想:“使用而不是占有”,即设计的目标是解决人类的生存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用和交流等,这是设计的初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设计逐渐成为实现人们各种感官满足而占有“产品”的工具,甚至成为满足人们私欲的手段。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有了大飞跃,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之而来的消费数据也惊人。有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消费的奢侈品占全球60%,每年消费的智能手机占全球50%,每年购买的汽车是美国的2倍,每年出国人数达1.3亿。可惜的是,大量的消费和玲琅满目的商品并没有给我们增添幸福感,而只有短暂的欢愉,最终为这短暂欢愉买单的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

设计师如果以“使用”而不是“占有”作为出发点,就有了服务思维和共享思维。比如我们购买汽车,本质上是为了解决交通出行的问题,而非人人都需要拥有一辆汽车,因此,可以考虑完善公共交通和道路系统,完备汽车租用共享体系,以此来解决大部分人的交通需求。事实上,物质匮乏的时代早已过去,如今是物品过剩,大量物品被闲置和废弃。于是,近些年由欧美带动的共享经济模式在国内高速发展,自优步(Uber)、爱彼迎(Airbnb)之后,国内又不断涌现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服务,共享服务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且逐渐被新生代人们所接受。设计师也应该具备共享服务意识,在面对用户需求时,考虑给他提供相应的“服务”而不是私有产品。

2.“需求”代替“需要”原则

亨利·福特有一句名言:“如果我问消费者想要什么,他们应该会说要一匹更快的马。”这里“更快的马”就是消费者表面的“需要”,而非真正的“需求”。那么“更快的马”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呢?是对更快的速度的追求。于是,重新定义了用户的需求之后,亨利·福特不再将设计的结果局限于“马”上面,而有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找到了突破性的解决办法:他给了消费者一辆汽车。可见,挖掘用户真正的需求,不仅能解决根本的问题,还能带来创造性解决方案。乔布斯也深谙这一点,他认为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直到把产品放到他们面前,消费者才发现这就是自己想要的。于是横空出世的苹果手机(iPhone)带来了手机的颠覆,在这之前人们可从来没有想过手机可以只有一个主按键。

设计师如果根据用户的“需要”来进行设计,很可能陷入迷茫和误区,最后做出模拟两可和大杂烩的产品,不仅无法解决用户的问题,还造成经济的损失,资源的浪费。可惜的是,像乔布斯这样的设计师太少,多数设计师都在基于表层的“假需求”做设计,看市面上充斥着大量不合理的产品就知道了。此外,在被消费文化洗脑的当今社会,很多人以为的“需要”,其实不过是欲望的产物,而欲望是无止尽的。电子产品越新潮越好,房子越奢华越好,服装越精致昂贵越好,食物越稀有越好……如果设计师任凭消费者不合理的欲望和“需要”驱使,则会使设计沦为消费主义的奴隶。适度设计,需要从辨别用户的真假需求开始,还需要判断用户需求的合理性,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来满足人们的合理需求。

3.理性简化原则

原研哉曾在《设计中的设计》中提到:“为了平衡世界,我们绝对需要一种灵活的理性,而除非这样一种价值观能作为世界的驱动力起作用,否则世界将停止和谐的运转。”5这里“灵活的理性”就是一种适度思维,既不增加无意义的功能和装饰,也不能简化到有损产品核心功能使用的地步。因此,在简化功能方面,要明确区分产品的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对不必要的次要功能进行删减,保留核心功能。比如,传统电视遥控器就是典型的功能设计过度的例子,遥控器多达60多个功能按键,我们只想简单看个电视节目,却常常因为迷宫似的按键而操作失败。如果基于理性考虑就会发现,大部分按钮根本没有必要,常用的按钮其实就那几个。因此,梳理主要功能和用户的惯性操作流程,就能删减大部分多余按钮,今天的小米电视遥控器正是理性简化的代表。

然而,过度简化也是不可取的。苹果公司2016年生产了一款超薄笔记本MacBook,为了追求极致的轻薄,它将侧边的功能键减少到2个:电源插孔和耳机插孔。由于它把办公常用的USB插孔也去掉了,因此用户使用USB功能就得另外花钱买一个转接头。不得不说这种为了形式牺牲电脑主要功能的设计,其实得不偿失。产品设计上,除了功能需要简化,适度设计还应该对产品包装、产品附属品进行理性简化。商家为了利益,常要求用奢侈的包装和多余的附属品来增加产品附加值,但这些多余的设计除了增加用户的购买成本,还会带来资源浪费。设计师有责任引导正确的消费理念,用适度设计来让消费者明白,他们购买的是产品本身,而不是华丽的、无意义的包装。

4.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原则

巴巴纳克1970年在他的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写到:“所有国家的经济都建立在我们必须多买、多消费、多浪费、多丢弃的假设之上。如果要为生态负责任,设计师必须是独立的,他不必关心国民生产总值。”650年过去了,今天依然处在消费和浪费的恶性循环中。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至今仍在引导着几乎所有的商业行为,当时只在汽车式样上流行,如今却蔓延到电子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家电等领域。全球最受欢迎的苹果手机十年间进行了18次整体更新,N次系统更新,每次更新并没有大的变化,但是手机销量却能每年增长,有时候手机外观、硬件都好好的,却因为操作系统太老旧而变得卡顿和难以正常使用。可见,20世纪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变得愈发精明狡猾。大家普遍有一种感受:现在的产品质量明显没有几十年前好,可相反的是技术在进步、材料在升级,所以并不是生产不出好质量的商品,只是人为在缩短产品寿命。

适度设计不仅应该倡导理性消费,还应该倡导理性生产,从设计出发,有意识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为了对抗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奔驰设计师布鲁诺·萨科(Bruno Sacco)提出了纵向亲和性原则,它要求新一代汽车推出后,不能淘汰老款的风格,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结果,可以开20年的奔驰汽车不仅战胜快速更新的通用车,反而成为汽车行业质量的标杆,带来了品牌价值的上升。奔驰的这一策略,也带来其他品牌汽车的良性模仿。除了从功能、样式上延长产品寿命,还能通过产品维修、耐用性和适用性提升、部件备份等方式来延长使用周期,从而达到减少浪费的目的。

五、结语

适度设计是一种理性的、统筹兼顾的设计思维,它符合共建和谐社会的愿景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适度设计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可以为我国当下设计面临的消费主义文化盛行、过度设计现象泛滥、环境资源问题严重等现状提供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思路。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早就意识到适度设计的重要性,作为无印良品的艺术指导,他将“这样就好”而不是“这个好”作为无印良品的品牌价值定位。反观中国的设计和设计教育,始终将技能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对设计的人文思考。经济前进的脚步无法阻挡,设计师却需要谨记自己的责任,用适度设计带领人类走向一种更为合理、更为长远的生活方式。

注释:

1.柳冠中:《中国工业设计的重任》,《设计》,2015年第12期。

2.周夏夏:《产品设计的适度设计研究及应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3.郭小娟:《墨子“法”思想及其哲学内涵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刘咏清:《论现代设计新文化的构建》,《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15年第5期。

5.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39页。

6.张印帅:《产品思维:创新设计的六条法则》,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年,第307页。

猜你喜欢

适度设计师设计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创意设计师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天才设计师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