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改造技术研究

2021-01-08郑盛华

工程技术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加铺石料面层

郑盛华

(宁德市路兴设计有限公司,福建 宁德 352100)

为了满足公路运输需求,福建省在21世纪初以来修建了大量水泥混凝土路面。目前,福建省宁德地区国省道公路路面已经接近使用年限,同时由于受到交通量剧增、超载运输等影响,国省道干线局部路面破损十分严重,甚至影响到行车安全。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具有工期短、影响小、服务性好等优势,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该方案有着重要意义。

1 工程概况

该项目旧路公路等级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双向两车道,路幅宽度为8.5m,如图1所示。2003年通车至今,现状路面结构形式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该路段路面出现了断板、错台、裂缝、角隅断裂等路面病害,导致通行不畅、行车不适、路面噪声大。为改善道路行车条件,急需对该段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改造。

图1 路面情况(单位:m)

2 道路现状

(1)结构类型。通过查找该工程路面技术材料,得出该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厚度为22cm。

(2)路面现状。该段公路路面病害较为严重,主要有断板、破碎、裂缝等。面板破碎、断裂是典型病害,有罩面、断裂、破碎板块等形式。变形、错台类病害未破坏整体性,但存在竖向位移情况,表现为错台、起拱、沉陷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层加铺,如图2所示。全线的病害板块比例达到了12.23%,断板病害占比较高,达到了8.43%,然后分别是裂缝2.6%、缺边断角0.7%、板块沉降0.5%[1]。

图2 错台

3 材料要求

为了提高面层改造效率、控制改造成本,此次设计根据路面横坡实际情况、纵坡整体性,横断面大体上是按照原路面横坡展开调整设计的。此次改造路面的最小沥青层厚度为14cm,主要材料如下:2cm厚改性沥青砼AC-5应力吸收层+0.3~0.6kg/m2改性乳化沥青+7cm厚中粒式改性沥青砼下面层;AC-20C+0.3~0.6kg/m2改性乳化沥青+5cm厚细粒式改性沥青砼抗滑表面层AC-13C。对于沉降部分采用ATB-25调整,从而确保整个横断面、纵断面的平顺度。

4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原则

该工程结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相关规定标准,要求所加铺的沥青层改变旧路面整体性能,并充分利用既有路面剩余强度,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施工便捷性、降低对交通与环境的负面影响。路面改善原则具体体现如下:

(1)安全性、舒适性。在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之后要求路面可以提供全天候、舒适安全的交通服务,所选用的设计方案必须符合原道路的使用要求,确保功能的完善性。

(2)加强黏结力。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一旦紧急制动则会产生非常大的剪切力,如果黏结力不足则会产生车辙,因此必须采用具有良好黏结性的材料,使新旧路面紧密黏结,由此提升路面整体的抗剪力。

(3)表面抗滑性。在选择沥青混凝土、集料、混合料级配时,要重点关注材料整体应用的抗滑性,确保达到要求标准。

(4)高温稳定性。由于福建地区夏季温度较高,为了提升路面的使用寿命,需要加铺的沥青路面有较强的抗挤压破碎能力和抗车辙能力,这样在天气炎热的情况下不会产生较深的车辙,可保证路面行驶车辆的安全。特别是在上层面设计中,为了抵抗高温影响,应尽可能选择抗车辙性能较强的面层结构。

(5)减少反射裂缝。由于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厚度有限,因此要挑选性能更强的沥青混凝土材料,在路面结构设计中采用相应的抗放射裂纹,这样可以减少反射裂缝生成量。

(6)抗水害。宁德地区年降水量较多,并且近些年台风盛行,对国省道公路早期损害的调查研究表明,其主要破坏因素就是水害,因此铺装层必须有足够的抗渗性,不得出现透水情况,加强石料和沥青之间的黏附性,黏附等级不低于4级。

5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改造施工

5.1 病害处理

(1)断板、碎裂板位置先挖除基层和面层,使用混凝土层修复,零星破碎板处理采用小型压路机压实(95%以上),挖除之后根据设计单位标准进行病害处理,实测弯沉较大的部位进行换板处理。置换板施工中将相邻板块凿除,重新设立拉杆。横板凿除时要保留原有拉杆,修复损坏拉杆,打好水平孔,清除孔内空气,注入植筋胶和拉杆钢筋,植筋抗拔强度要求大于40.4kN。

(2)错台板块采用磨平机处理。

(3)对于裂缝宽度达到0.3mm以上的采用扩槽灌浆处理,宽度低于0.3mm的裂缝使用环氧树脂封堵。

(4)缺边缺角部位采用具有一定强度,水泥混凝土结合型较强的修复材料修复。

5.2 黏层施工

新旧路面之间、沥青砼层之间使用改性乳化沥青黏层油,保证界面之间的黏附性。在黏层油喷洒时采用专门的布洒机,将喷油管与路面之间夹角控制在30°左右,适当调高高度,这样可以让黏层油更好地重叠。布洒改性乳化沥青前,要进行一次沥青材料质量检查,质量达标之后再施工。沥青洒布中要根据设计标准控制黏层油洒布量。洒布时还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不得对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黏层材料数据指标要满足设计规范标准,所洒布的黏层油为均匀的雾状,形成一层薄层,不得出现点状洒布和条状洒布情况。对于洒布不足的部分要补洒,洒布过量处则要及时刮除,不得对其他构造物造成污染。

5.3 热喷SBS改性沥青黏层的施工

一般采用间断级配结构,碎石封层所采用的石料粒径要求较高,最好是采用等粒径石料。由于石料加工难度、路面防滑性的要求不同,石料粒径可以划分为5档:2~ 4mm、4~ 6mm、6~ 10mm、8~ 12mm、10~14mm。其中,粒径为4~6mm、6~10mm的石料使用最为广泛。要结合路面平整度、抗滑性确定石料粒径范围,不同石料粒径使用中要相互搭配起到钳挤作用,遵循下粗上细原则。正式封层前要彻底清扫,施工中保证有足量的胶轮压路机,确保降温前、破乳后完成碾压施工。虽然热喷施工层完成封层之后即可通车,但为了不出现早期病害要限制车速,2h后即可完全开放交通。

使用SBS改性沥青料时,为了保证沥青膜均匀、等厚,要将沥青料现场温度控制在160~170℃。沥青膜形成厚度与碎石封层车喷油嘴高度有直接关系,可以根据沥青膜厚度要求调解喷嘴高度。所采用的石料需要反复破碎,针片状碎石不得超过总量的15%,其中不掺杂杂质、石粉,压碎值不超过14%,严格水洗风干。封层采用“两油两料”,先用70号沥青喷洒一层、铺10~15mm厚的碎石,后用70号沥青喷洒一层,铺5~10mm厚的碎石,改善规范标准确定沥青喷洒量、碎石洒布量。

5.4 面层施工

沥青混合料施工必须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技术标准,施工温度通过在135℃及175℃条件下的黏温曲线标准规定确认,没有黏温曲线数据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高值、低值,实际操作中允许进行适当的调整。根据不同施工工序确定聚合物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通常要比普通沥青砼施工温度高出10~20℃。沥青路面施工不得在气温10℃以下、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在冬季遇到大风天气时,在无法确保第一时间压实施工的情况下不得铺筑沥青料。根据混合料类型试铺试压确定松铺系数,在摊铺过程中要碎石检查摊铺层厚度、路拱、横坡。沥青混合料摊铺要连续、均匀、不间断,混合料搅拌、运输、摊铺、碾压等施工流程均采用机械化操作。

压实成型的路面平整度、压实度必须满足技术标准。一般情况下,沥青砼压实层最大厚度不超过100mm,沥青稳定碎石层混合料压实厚度不超过120mm,但在选择大功率压路机且试验证明可以达到压实度标准时,可以将压实厚度增加到150mm。

5.5 接缝处理

在接缝施工处理中,必须保证足够紧密、连接足够平顺,不得出现可见的接缝离析情况。上层、下层纵缝之间错开150mm(热接缝)或300~400mm(冷接缝)以上。相邻两幅和上层、下层横向接缝要错开1m以上。使用3m直尺检查接缝情况,确保其平整度能够达到标准。横接缝采用阶梯接缝,通过铣刨工艺形成接缝台阶,布洒一层黏层沥青,搭接长度控制在3m以下[2]。

5.6 其他

摊铺完沥青面之后让其自然冷却,在混合料表面温度降低到50℃后可开放交通。如果因特殊情况要提早开放交通,可以配合洒水冷却降低混合料温度。铺筑完成的沥青层要做好交通控制工作,避免造成破坏、污染,保持路面的整洁性,在施工期间不得在沥青层上堆放杂物、土堆,更不得在沥青层上制作水泥砂浆。

6 结束语

综上,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改造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表现非常好,该工程在通车之后,道路性能表现稳定,没有明显的病害出现。整体来说,该项技术可以显著减少成本投入,施工效率高、施工便捷、负面影响小,符合行业提出的标准与要求,有效改善了路面施工品质、延长了道路工程使用寿命,具备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加铺石料面层
高密度电法在建筑用石料勘查区遴选中的应用
常用天然改性沥青面层材料比选
水泥路面加铺沥青面层施工技术研究
公路工程施工中沥青面层连续摊铺技术的应用
石料抛填施工工艺在水利堤防施工中的应用
桥梁工程中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初探
加铺型就地热再生的机械选择及现场关键施工环节控制
液化天然气在别锡公路面层施工中的应用
植物“粘”上石料——用植物胶水与石料制作环保耐火钵的研究
旧水泥路面加铺沥青面层的设计原理与施工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