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要素”课堂的禅城小学语文专项教研新探索

2021-01-07赖李真

广东教育·综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教研要素

赖李真

高品质的教研应指引一线教师解决常规教学中的痛点问题,在“双减”政策下,佛山市禅城区小学语文学科教研进一步优化“语文要素”课堂专项教研,探索构建“为师应教尽教,为生学足学好”的“语文要素”课堂。该课堂剖析了一线教师对课堂教学落实语文要素培育的三大痛点,提炼了本区课堂的三大特征,构建了课堂教研的禅城区实践推进策略,从而全面提升本区小学语文教研品质。

一、“语文要素”课堂的特征解读

(一)语文要素的三大特点

我区近五年小学语文教研组织了语文要素导向下的“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语文园地教学”等不同课型,笔者在引领我区小学语文教师团队开展教学教研的过程中,对语文要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剖析了语文要素的三大特点。一是综合性特点,“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是互为交织、互为融合的共存体,学生的语文要素须在人文情境、语言场域中得以形成和发展。任何把“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孤立起来的课堂,学生的语文要素均无从培育。二是实践性特征,只有学生真正参与语文实践中,方能实现语言的内化、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迁移,进而形成和发展其语文要素。没有学生的语文实践,语文要素无从谈起。三是自生长性特征,即语文要素的形成和发展不是量的简单叠加,而是如生命的种子发芽般,呈现基础期、关键期、茁壮期、稳定期等不同样态、规律,是动态“生长”发展的。

(二)“语文要素”课堂的三大特征

基于统编小学语文要素三大特点,聚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致力于构建将“教材”上的“语文要素”,转换为在教学中可实施可培育的、学生可习得的“语文要素”课堂。其三大特征如下。

1. 唤醒

“语文要素”课堂的“唤醒”特征是指,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语文要素为核心,在充分认识、理解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内涵的基础上,立足学生视角,基于儿童真实生活,唤醒学生情感体验。唤醒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回顾性唤醒,即唤醒本语文要素形成相关联的前期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和学习积淀。二是互动性唤醒,即进行本语文要素训练时从学生的生活(情感)和学习心理出发,创设相关情境,激发情智,让学生深度参与,形成、发展相关语文要素。

2. 自主

在“语文要素”课堂中,引领教师在教学中聚焦学生学习心理、学习特点研究,把整个导学过程策劃成几个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学习环节,在各环节构建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多感官参与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堂呈现鲜明的自主特征。此外,教师引导学生把活动所得所感梳理小结提升为语文要素之要点。在每个语文实践活动中,其自主特征让学生主动构建课程资源,从而形成丰富而开放的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要素”课堂的自主特征还引领教师的“导”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着眼学生语文要素形成后的发展,考量学生如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思考学生在课外如何迁移,故教师须以学习者的角色分享自己在此方面的经验,从而营造学生乐于尝试和分享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发展语文要素。

3. 联动

“语文要素”课堂的设计要点之一,是将语文要素形成、发展的评价标准语境化,使评价标准具体可操作,同时,让学生明晰评价要求,构建“导”“学”“评”三位一体的闭环的课堂教学,实现“导”“学”“评”的联动。

设计要点之二是,落实过程性评价。对应语文实践活动,将本课语文要素的形成分解成几个不同环节不同层级的“小”评价,进行即时反馈,达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这有利于师生找到语文要素的“生长点”“发展场”,使语文要素的“自生长性”可见。

二、“语文要素”课堂教研的禅城实践推进

(一)聚焦语文要素,解读语文教材

1. 比较,认定教学目标

教师首先要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教材与一般读物的差别——与一般读物相比较,每篇课文更是承载学生本单元语文要素培育的载体。教师在解读时,考虑的是:本单元编排在第几学段?《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对该学段学生阅读(习作等)教学目标是什么?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语文教材所承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及关键能力是什么?这篇课文的哪些特质与它所承载的语文要素培育充分匹配?它是怎样很好地联结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

在这样的导向下研读教材,引领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更科学、更专业地深刻理解《教师用书》中对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更好地完成从“教学目标”到学生“学习目标”的转化,真正实现语文要素编排“利教便学”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践行编写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2. 勾连,厘清重点难点

统编小学语文《教师用书》没有确定各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一线教师创造性地解读统编教材、开展自己的教育实践搭建了平台。我区充分重视、尊重一线教师专业权利及能力,充分给予一线教师自主权,指导教师结合实际,勾连学生语文学情,以厘清教学重难点,从而为他们落实“双减”政策下构建“语文要素”课堂指明了有效路径。

不仅如此,我们梳理出了单元语文要素勾连的“勾连坐标”,即确定某一单元语文要素在该册、该学段及前后学段的纵向体系。经过这样的勾连,我们可以精准定位,以保证课堂教学中不被过度“深挖”信息,阅读、习作能力的培养不被拔高所诱导,真正实现陈先云主编所说的“统编小学语文教学要轻装前行”的良好态势。

3. 取舍,校准教学内容

在文本解读中,我们尤其致力于引领一线语文教师认识“文本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联系与区别。由于语文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教材内容可以承载学生多种不同的阅读、习作能力培育,如何从丰富的内容中选取出教学内容,是落实“双减”,提升课堂品质的关键。在参与此专项教研活动中,我区小学语文教师进一步明确认识到,只有承载本课教学目标、培育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语文教材内容,才是本课的“教学内容”。反之,则非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链接教情学情,优化教学推进

1. 凸显完整性,谨防粗浅化

我们特别关注引领教师链接教情学情,在统编语文要素综合性特征的导向下,进行凸显完整性的问题设计,推进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带着整体性问题进行课堂学习,谨防掉入“粗浅化”的泥潭。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内容是“小小‘动物园’”,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在进行这一单元习作指导时,不少教师从教材内容的例句切入:“小明说:‘我的爸爸胖胖的,憨憨的,像一只熊。’……小兰说:‘我的爷爷很威严,就像一只大老虎。’”并进一步拓展到另一篇描写动物的童话,指导学生充分地表达“你的家人和哪些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在听课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儿童很真实的表达,诸如:“我的妈妈减肥不成功,像一头大肥猪。”“我的爸爸发现我没按时完成作业时,大声地骂我,张着大嘴巴,就像一头大鳄鱼。”

这样的设计,虽然从语文要素培育上看,已达成目标。但这样描写家人是断不可取的,究其原因,正是教师的问题设计缺乏语文要素综合性特征导向,教师要做到“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整体观照,设计凸显完整性的问题——在这里,教師可引导学生加进:“如果你把自己的家想象成‘动物园’,是不是很有趣呢?”从“趣”这一情感感受的整体统领去思考“你的家人和哪些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儿童的表达就会迥然不同。

2. 聚焦核心点,摒弃碎片化

教材将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螺旋上升地分布在每个单元。每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时应聚焦本单元语文要素优化教学推进,围绕语文要素,设计几个螺旋上升的小任务,呈现思维的进阶,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阅读项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在这一单元中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观课时,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到“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的答案后,会热衷于设计拓展性问题:“你还知道有哪些不断发问最后发现真理的人物?”“你还能找到哪些事例来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你会依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吗?”其实,这类问题并未能把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向“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这一深层思维,未能呈现思维的进阶,也未能真正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可见,聚焦核心点,摒弃碎片化,方可引领教师真正落实“为师应教尽教,为生学足学好”的“语文要素”课堂,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在我区“语文要素”课堂专项教研的近五年来,我区多节“语文要素”课例荣获省、市各项比赛一、二、三等奖。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我区学生语文学习质量均有大幅提升。多所小学、多位师生在各项比赛中荣获佳绩。可见,我区“语文要素”课堂专项教研助推了我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助推了学生语文要素的培育。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教研要素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