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人行

2021-01-07张小华

杂文月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口水月刊杂文

张小华 等

上面不“官僚”,下面难“形式”

伊平(辽宁锦州)

某领导下去视察,在菜市场与羊肉摊主的对话确是“比较幽默又发人深思的好段子”。《城管为何卖羊肉》(《杂文月刊》2021年6月原創版)。我赞同作者许先生的断言:城管队员去菜市场客串卖羊肉以及城管队长客串卖海鲜是他们上面有意安排的。

如今,有些领导下基层视察(或检查或调研)之前,热衷于给基层打招呼(也可能是领导手下人背着领导所为),总是“兵马未动”,“通知”先行,把视察时间、内容等有关事情详细告之。之所以这样做,大概是出于怕下面工作出漏洞使责任人难堪的“好心”,或因与被视察单位存在“荣辱与共”的利害关系。殊不知这样做自觉不自觉地为弄虚作假者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领导“所到之处,欢声笑语,掌声雷动,到处莺歌燕舞,一派繁荣景象。看到的都是好看的,听到的都是好听的,碰到的都是让人感动的”。领导一行人员的吃喝拉撒也被安排得周到妥当。于是,领导对所看到、听到的无不感到“满意”。视察好像是圆满成功,实则听不到基层群众的真实声音,看不到基层存在的紧迫问题,解决不了群众的实际困难。如此活动流于形式,成效甚微,劳民伤财,群众很有意见,且助长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曾有过这样的事情:某中学一直不重视“电教”工作,相关设施很不完备。当接到有关部门检查评比的通知后,便开始认认真真造假。他们充分发动学生,靠“借”起家,缺啥补啥。于是,学校“有”了该有的一切设备,并告诫学生如何回答检查人员提问。检查过后,所借物品“完璧归赵”。结果,该校被评为“电教工作先进校”。由不重视转眼之间就成了“先进”,岂不荒唐!

窃以为,领导视察也好,调研也好,对某项工作的检查也好,都应该多一些事先不打招呼的不宣而至,突然到位,并且认认真真查看那些所要看的内容。别搞听听假汇报、看看假现场,劳民又伤财地假视察(检查)。要像温家宝任总理时那样,“中途停车,走进农户”,并且“掀开锅盖”,看看百姓的吃、穿、住究竟如何,切不可按着下面的“安排”走马观花。既然不正之风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弄虚作假者又屡屡得手,那么,“突然袭击”就是对付弄虚作假,了解实情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改进工作作风的实际行动。上面不“官僚”,下面难“形式”。

“口水”横流,何以解忧?

朱国平(江苏苏州)

李景阳先生的文章《只因口水来去无踪》(《杂文月刊》2021年4月原创版),痛陈“互吃口水”之陋习,对“来去无踪”的口水进行“显影”,让人读之触目惊心,深感摒弃传统饮食习惯,接轨世界文明,实行分餐制,实乃势所必行。

但是正如李先生文末所云:移风易俗,谈何容易!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伴随几千年漫长的农耕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农耕社会虽已基本完成转型,但与之相适应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与习俗,其强大的滞后性,使饮食习惯的改变,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怎么办?

个人认为,就餐者有好的“吃相”,再辅之以餐厅(馆、所)服务工作的与时俱进,比如提供“公筷”,由服务员在餐桌上给客人“分餐”,这样,既可免“口水”之忧,又能扬长避短,既除旧俗之弊端,又享旧俗之余温。

形式主义还是“崽卖爷田”

刘曰建(北京丰台)

《形式主义是借“公”鸡下“私”蛋》(《杂文月刊》2021年7月原创版),文章问得好:谁见家庭、个人、民企自掏腰包搞形式主义的?点出要害:搞形式主义的成本必是“国帑”,绝不动用“私房”。文章不说“四风”之首形式主义的各种表现:作风飘浮、工作不实,文山会海、表面文章,贪图虚名、弄虚作假等等,另辟蹊径:借“公”鸡下“私”蛋,说白了就是假“公”济“私”、损“公”利“私”。民间俗语有“崽卖爷田不心疼”,一大家子吃大锅饭,那田的主人是“爷”,“崽”所占份额有限,卖了自然不心疼,分家另过,再卖就会锱铢必较、讨价还价,恐怕还舍不得卖,留作永久基业。笔者多年前在某商业银行总行人事部负责工作,每年春季都要开全国人事工作会议,总结上年工作、部署本年工作,中间还有中型会议、小型会议,会议费不菲。一次我向行长汇报会议筹备情况,并请行长到会讲话,行长说:咱们每年开会太多、费用太大,如果银行是我自己开的,我绝不会花这么多钱开这么多会,部署工作发个文件就行了。此话一针见血!弊端谁都明白,就是不思改革,皆因未触及到“私”。新冠疫情以来,国内、国际视频会议频繁,国家间会谈都不用出国了,节约了多少银子啊。被疫情逼出来的视频会议,如果定型为会议形式,不是全部会议都视频,大部分会议采取视频形式总是可以的。这对改变领导干部长途舟车劳顿,天南海北聚到一起开会,劳民伤财的窘况,大有裨益。参会者还不用远离工作岗位,开会工作两不误,节约的交通费、住宿费、人工费,将非常可观。如能形成共识,也算反对形式主义的一大成果。

艺术一定高于生活吗?

曹勇(安徽淮南)

赵志疆的《举中医旗、用西医药、砸中医锅,招摇撞骗的“仁医堂”们该治理了》(《杂文月刊》2021年7月原创版),读后令人哭笑不得。“推理作家”紫金陈在“仁医堂”做针灸被套路了,所谓“小分子袪炎针”治疗,实质上就是5毛钱的针剂被收了4500元。

其实,涉事的唐医生应该不知道忽悠的是“推理大师”,要是事先知道紫金陈是谁,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问题是有关部门处理的理由是“夸大宣传医疗效果和过度收费”,这是几个意思?“过度收费”已明摆着,“夸大宣传”就是弄虚作假,医药上弄虚作假就是草菅人命,草菅人命就应该取缔。或许是“推理作家”没被治好但也没被治死,有关部门没有取缔“仁医堂”,只是罚3.5万元,停涉事唐医生3个月的职。那么3个月后唐医生是否就可以继续忽悠……然后再罚再停职,循环往复?到头来倒霉的永远是普通患者。

是的,艺术源于生活没有错吗,但能不能高于生活不好说。不信让紫金陈写一篇《三个月后的唐医生》,推理一下试试……

猜你喜欢

口水月刊杂文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欢迎订阅2015年《同舟共进》月刊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