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檀教授以通腑泄浊法治疗哮病验案举隅

2021-01-07陆德鹏王檀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1期
关键词:通腑肺气大肠

陆德鹏,王檀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0 引言

王檀教授在治疗哮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介绍哮病、肺与大肠的关系、治法与药方等,结合相关治疗案例分析,总结了哮病治疗的特点,为哮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1 有关哮病

哮病是一种常见的肺系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喘促气短,喉间哮鸣有声,甚则会出现喘息不能平卧。传统的中医观点认为,哮病的发生乃是“伏痰”,即是宿痰伏肺,遇感引触,痰气博结以致气道挛急[1]。如《证治汇补》所述:“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治疗强调清除宿痰。

王檀教授在其多年临证中不断观察总结,提出了“哮病主于火”、“五脏六腑皆令人哮”。哮病因火、热而哮,因痰而作。从火热论治哮病,发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五脏以虚火多见,六腑以实火为主,二者相互为因,多以表里相传为变。王檀教授在治疗哮病发作期(肺中虚冷、肠胃湿热)证型上,从六腑实火之肠胃湿热角度出发,立通腑泄浊之法,以温肺导滞、泄浊止哮,临床疗效显著。

2 哮病(肺中虚冷,肠胃湿热)

2.1 肺与大肠

王檀教授以通腑泄浊法治疗哮病发作期(肺中虚冷,肠胃湿热型)源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两者在人体气机升降上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二者在生理上和病理上又相互影响。肺主气,司呼吸,肺气的肃降功能予大肠传导以推动作用。若肺气肃降功能正常,大肠传导如常,粪便排出通畅[2]。若肺失其清肃,津液不能布散、不能下达,则大便困难。

2.2 此证型的形成与诊断

此证多指源于患者素体阳虚或年老体衰,或外感寒湿,或贪凉饮冷或抗生素的不合理的使用以至肺中虚冷,寒饮伏肺;肺之损伤,脾亦受累,或见脾胃素虚,运化失司,或嗜肥甘厚味,脾胃受损,“肺为骄脏”,形寒饮冷则伤肺,饮冷则胃有寒饮留滞,变为饮邪,复感寒邪,引动水饮上逆亦或气逆上冲,寒饮相搏,上干于肺,喘咳而作,而致肺之宣降失常,此肺之因冷而伤也[3,4]。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导功能的维持有赖于肺之肃降,肺气不能肃降,则无力推动大肠传导,出现大肠积滞。加之脾胃受困,中焦不能斡旋,肠胃堆积,留而化热,湿热相合,上扰肺金,致肺气壅滞,气道不利,引动停聚之痰,可见气息喘促,痰鸣如吼之状。

临床诊断要点:患者喘咳气急,喉间哮鸣有声[5],或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咳痰,或咳吐不利,口干不欲饮,或口中有异味,或恶寒,背心冷,面色青黯,或伴有嗳气、呃逆,腹胀之感,或兼见大便偏干或黏腻不爽,舌红苔黄腻,或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或苔见微黄,脉弦滑数或濡数之象。然临证之时应其所变,脉证合参,随证治之。

3 治法与方药

王檀教授临床以通腑泻浊法治疗哮病发作期(肺中虚冷,肠胃湿热型),方药常以温肺导滞汤为主加减以泄浊止哮,即用小青龙汤合枳实导滞丸加减,以小青龙汤温化寒饮,以定其喘。然“六腑以通为用”,在治疗时故而加入一些通腑泄浊、清热燥湿的药物,诸如大黄、黄连一类的中药,其特点是宣畅脏腑气机、驱除肠道糟粕、推陈出新、邪去而正复。所以常合枳实导滞丸加减,导湿热随大肠积滞下行,使肠腑通、浊毒邪气得去、以恢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使之清的治疗方法。

方中麻黄、桂枝宣肺平喘;白芍、桂枝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以降浊;五味子温敛肺气以止咳;炙甘草调和诸药,又合白药酸甘化阴。枳实导滞丸所治之证为湿热食积留滞,内阻于肠胃,方中大黄“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攻积泻下,导其湿热随大便而出。用枳实来消食消痰、行气除满,佐以苦寒之连、芩,清热燥湿;茯苓“甘温益脾助阳,淡渗利窍除湿”,泽泻攻专利湿行水;白术甘温,健脾燥湿,补土而固中,可防苦寒之品伤正;用神曲来消食化滞。故而湿热去,肺气清,则喘咳自平。临床时可随证加减,若属寒痰壅塞,痰鸣气喘或咳嗽痰多之症,可加射干,与细辛、半夏、麻黄等相配伍,以求温肺化痰,降逆平喘之效[6]。

4 验案举隅

病例1:患者李某,男,69 岁,2019 年06 月11 日初诊,主诉:反复发作性喘息,喉间哮鸣有声10 年。现病史:患者自述其10 年前因感寒后出现咳嗽,喘息、喉间哮鸣有声,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支气管哮喘”。予抗生素、雾化治疗,其后又间断的服用孟鲁斯特纳片、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来维持病情,病程呈进行性加重,现求中医药系统治疗,遂来门诊。现症:喘息,喉间哮鸣有声,甚则不能平卧,咳嗽,咳痰,色白,量多,易出,胸满,背寒怕冷,纳呆,睡眠欠佳(眠浅,多梦),小便可,大便2 天未行。舌淡,苔白滑,边有齿痕,脉沉弦滑。听诊:双肺散在哮鸣音,少量湿啰音[7]。初步诊断:哮病(肺中虚冷,肠胃湿热)。 治法:通腑泄浊。处方:温肺导滞方 5 付水煎,取汁300ml,150ml/次,日2 次,早晚分服。二诊:继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合肾气丸服之,7 付水煎服,用法同前。

按:该患者以发作性喘息、喉间哮鸣有声为主证,故诊断为哮病,患者初为感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先伤于肺,肺失清肃,脾亦受累,健运失司,津液输布障碍,生湿、生痰,聚而成饮,饮邪伏于内,平素伏而不发,若遇外感风寒,引动水饮上逆,则致肺失宣降,故而咳喘、胸满、不能平卧,舌苔白滑,脉弦滑,为饮盛之征;肺脾气虚,大肠传导失常,腑气不通,肠腑堆积化热、化火,肺与大肠相表里,郁火循经上扰,致肺气壅滞,加重喘咳之症;故而通腑泄浊,采用“上病下治”、泄浊止哮,方用温肺导滞汤加减,先去其肠胃积滞;患者患肺系疾病之久,加之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肺肾虚冷,饮邪偏盛,肾失蒸化,寒饮留滞,心俞不利,阳郁不伸,督脉失于温煦,则见背寒怕冷,二诊时则须温肺化饮,纳气平喘,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合肾气丸加减,随证治之。

病例2:患者张某,男,57 岁,体型偏胖,首诊于2019年12 月09 日,主诉:发作性喘息,喉间哮鸣有声3 年。现病史:患者自述3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喘、喉间哮鸣有声,于某医院就诊,诊断“哮喘”。住院治疗,出院后间断的应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孟鲁司特钠片维持,病情控制欠佳,此后每遇季节变化或劳累后出现上证加重,今为求中医药系统治疗遂来诊。现症:喘促,喉间哮鸣有声,甚则气喘,不得平卧,咳嗽,咳痰,痰色白质稀,或黄白相间,胸闷,背寒怕冷,纳差,口干不欲饮,眠差,大便2-3次/日,小便频。舌红苔黄腻,脉滑略数。听诊: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初步诊断:哮病(肺中虚冷,肠胃湿热)。治法:通腑泄浊。处方:温肺导滞方5 付水煎,取汁300ml,150ml/次,日2 次,早晚分服[8]。二诊:服上方诸症减轻,干姜,炒白术,人参,炙甘草,炙麻黄,黄连,厚朴,杏仁,射干,茯苓,7 付水煎服,用法同前。

按:患者体型偏胖,脾虚痰湿之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可见痰饮生于脾,皆注于肺,故而痰多色白质稀,或郁而化热,而见痰色黄白相间;脾阳受损,运化失常,则纳差,大便质稀,次数偏多;阴凝饮聚,津液未伤,故不欲饮水,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背为胸之府,饮伏于肺,故背寒怕冷;中焦运化不及,土不生金,肺气肃降失司,无力推动大肠传导,湿热阻滞,循经上扰肺金;舌红苔黄腻,脉滑为湿热之象;故而可先用温肺导滞汤加减导湿热下行,泄浊止哮,继用理中汤加减以培土生金、兼以宣肺止咳,降逆平喘。

5 小结

哮病的治疗具有迁延难愈且反复发作的特点,王檀教授结合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及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等,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角度出发,针对哮病发作期(肺中虚冷,肠胃湿热型)论述,以温肺导滞汤加减以泄浊止哮,从肠胃湿热角度出发,立通腑泄浊之法,导肠中湿热下行,消除其对肺金的干扰,是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验证,也是治疗哮病方面的具体应用。从肠治肺,肺肠同治,上病下治。拓展了哮病治疗的思路,完善了哮病的辨证治疗。

猜你喜欢

通腑肺气大肠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大肠憩室是什么病
浅谈喉咳肺气虚证
人到中年补肺气
观察通腑平喘汤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调畅气机在咳嗽病中的应用
通腑逐瘀汤治疗创伤后腹胀122例
自拟通腑理气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