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龄前儿童龋病的影响因素及预防保健措施分析

2021-01-07董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5期
关键词:龋病牙菌斑龋齿

董瑜

(吉林省蛟河市中医院,吉林 吉林 132500)

0 引言

龋齿是常见的口腔科疾病,3~5岁的学龄前儿童是龋齿的高发人群[1]。学龄前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患龋齿后会影响儿童的咀嚼功能并导致食欲下降,长期食欲不振会引起儿童营养不良。龋齿形成后会导致牙髓暴露,如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容易诱发牙髓炎。形成牙髓炎后,除了会造成牙疼,还会影响儿童的牙颌发育,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会引起面部缺陷,对儿童及家属都造成身心负担[2]。如今,口腔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如何降低学龄儿童的龋病发病率成为了口腔医学界重点关注的话题。

1 学龄前儿童龋病的影响因素

1.1 宿主因素

1.1.1 唾液因素

唾液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电解质,是一种混合性液体,其有机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唾液中蛋白质所包含的富脯蛋白是导致龋齿形成的重大因素。酸性富脯蛋白对羟基磷灰石的亲和力极强,会阻碍牙釉质晶体生长,从而导致龋齿的形成[3]。

1.1.2 牙齿因素

部分儿童的牙冠形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发生形态发育异常的情况,牙冠的点隙窝沟较深,从而极易造成食物残渣残留,残渣在口腔内发酵产酸会破坏牙体的硬组织。此外,学龄前儿童的新生恒牙表面如果有结构缺陷,釉柱间质与釉柱内部存在缝隙的话会导致细菌聚集,形成牙菌斑,从而形成龋齿。牙釉质的无机物包含钙、磷灰石晶体和其他磷酸盐晶体,成熟牙釉质含量的96%~97%为无机物。釉质磷灰石晶体的溶解破坏是诱发龋齿的重要原因。

1.1.3 早产因素

根据研究显示,新生儿的出生状况对学龄前儿童的牙齿情况也会产生影响。有数据显示,出生时为早产儿的患龋率显著高于足月生产的儿童。颜妮[4]曾对3~5岁儿童龋齿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的乳牙龋病、釉质发育缺陷的发病率均明显高于足月生产和正常体重儿。有学者[5]曾对学龄前儿童乳牙龋齿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出生时为早产的儿童的患龋率大大高于足月生产的儿童(P<0.05)。

1.2 细菌因素

1.2.1 变形链球菌因素

变形链球菌具有产酸性和耐酸性,是口腔中检出率最高的细菌。变形链球菌的产酸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毒力因子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耐酸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菌细胞高水平的质子移位膜ATP酶及pH值。

1.2.2 乳酸杆菌

乳酪乳酸杆菌与嗜酸性乳酸杆菌是致龋的因素之一,近年来口腔学界研究认为乳杆菌不是首先诱发龋的病原菌,但会在龋已形成的情况下加深龋齿的严重性。

1.2.3 放线菌

放线菌是口腔内的常居菌,有研究表明,放线菌在儿童婴儿时期即存在。放线菌是促成根龋的重要因素,在根龋的初始阶段产生了重要作用。

1.2.4 牙菌斑

细菌黏附会导致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其是龋病发生的始动因子。菌斑中的钙浓度是导致龋形成的重要因素,钙浓度降低会导致龋病发生率的上升。且通过漱口等常规清洁措施无法将菌斑清除,菌斑乳酸在口腔中作用会导致牙釉质脱落,从而引发龋病。

1.3 学龄前儿童行为因素

1.3.1 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卫生习惯

正确的刷牙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牙菌斑的形成。有大量数据表明,1 d早晚刷牙2次的儿童的患龋率要显著低于1 d仅刷1次牙的儿童。有学者等[6]曾对儿童龋齿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印证了这种观点。

1.3.2 学龄前儿童的饮食习惯

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因母乳中的抗体丰富,其乳牙患龋率较低。饮食中包含了多种有利于微生物滋生的营养,学龄前儿童如果喜欢吃糖分高的水果、零食、糖类、淀粉类食物和喜爱饮用碳酸饮料的话大大增加龋齿发生的可能,尤其是蔗糖和碳酸饮料。蔗糖是合成牙菌斑生物膜内外多糖的底物,能为细菌提供充足的能量。此外,进食频率也会对龋齿的形成产生影响。

1.3.3 龄前儿童的家庭因素

学龄前儿童父母的口腔健康意识对儿童口腔健康起决定性作用,父母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及态度行为会对儿童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的口腔习惯良好,会指导儿童以科学的方式正确刷牙,养成餐后和饮用饮料后清洁口腔的好习惯,将大大减少儿童的患龋率。

2 学龄前儿童龋病对儿童的影响

2.1 影响儿童的牙齿功能

咀嚼是牙齿的基本功能之一。咀嚼和消化系统协同作用,通过咀嚼可以把食物碾碎促进人体吸收消化。在龋病之后,牙齿结构出现缺失,咬合会错位,从而影响咀嚼功能。牙疼会导致儿童的食欲下降,学龄前正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很可能会引起营养不良,从而导致儿童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此外,牙齿的缺失还会影响儿童的发音功能。汉语拼音中的唇齿音即是通过牙齿和嘴唇共同配合来发出的,如果牙齿出现缺失,会导致说话漏风,对儿童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7]。

2.2 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龋病会导致牙齿的缺失、牙周组织发炎及牙痛。如果龋病已经导致了儿童需要拔牙的话,不光会影响面部美观还会导致儿童说话含糊不清,可能会使心理素质较弱的儿童产生自卑心态。同时,龋齿的治疗过程较为复杂,会出现耽误学业的情况。

3 学龄前儿童龋病的预防保健措施

3.1 加强口腔保健的知识宣讲

口腔专科医生应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口腔疾病健康讲座,给学龄前儿童及儿童家长传授口腔健康的相关专业知识。利用宣传栏、媒体、微信群等方式,让广大学龄前儿童家长积极参与。在口腔知识宣讲中,要传达患龋病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影响、致龋因素、预防龋齿的方法等,并对儿童进行正确有效的口腔清洁指导,如进行巴氏刷牙法的传授等,并告知家长要对儿童的刷牙效果进行经常性的检查[8]。有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的国民口腔问题较为严峻,很多家长自身就对口腔健康问题不够重视,需利用口腔保健健康讲座来强化家长的保健意识,让家长发挥在儿童口腔健康中言传身教的作用,还可向儿童发放含氟牙膏、儿童牙膏等小礼品,增加儿童的参与度。

3.2 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习惯,少食高糖分食物

学龄前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需要注重儿童饮食的健康搭配。家长在为孩子制定食谱时不能一味地进行高营养的补充,要做到合理搭配食材,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的食物,以减少形成龋齿的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使儿童少吃糖类和碳酸饮料,避免给牙齿造成额外的负担。

3.3 合理使用氟化物,提高牙齿的抗龋能力

氟可以有效强化牙齿和骨骼的结构,可以对防龋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牙菌斑的形成。在低氟地区,学龄前儿童的患龋率要明显比正常地区的儿童患龋率更高[9]。可以通过在饮用水加氟、多摄取含氟食物等方式来达到防龋的效果。此外,使用含氟牙膏和氟化泡沫也是经济且有用的防护方式。现如今市面上有各种口味的儿童含氟牙膏,儿童使用起来配合度较高。另外,还可前往医院对刚长出来的牙齿进行局部涂氟,这种方式对防止龋齿有显著效果。

3.4 合理应用窝沟封闭剂,填补窝沟缝隙

双尖牙和磨牙的咀嚼面有许多微细的窝沟,是微生物和食物残屑滋生细菌的温床。由于窝沟太细,牙刷不能达到窝沟底部,因此窝沟容易堆积残渣而发生龋齿[10]。窝沟封闭是一种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可以防止微生物和食物残屑在窝沟内堆积,从而达到良好的预防窝沟龋的效果。

3.5 加强母亲的孕期护理

孕妇在怀孕期间应注意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的食物,如乳制品、胡萝卜、新鲜水果、动物的肝脏等,并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钙制剂。此外,在怀孕期间孕妇应当避免服用强力霉素,这种药物会容易导致牙齿发黄脆弱,不利于儿童牙齿生长。

4 结语

学龄前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要尤其关注儿童的口腔卫生情况。培养儿童正确的口腔清洁习惯对龋病的预防至关重要,家长需加强对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如发现龋齿要尽早治疗,避免形成牙髓炎或根尖炎等更为严重的口腔疾病,采用合适的治疗方式减少口腔问题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猜你喜欢

龋病牙菌斑龋齿
龋活跃性与年轻人龋病严重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学龄前儿童口腔内致龋菌的活性与其龋病严重程度关系的研究
如何预防牙菌斑?
儿童口腔龋病易感性研究进展
如果停止刷牙会发生什么
预防龋齿
天天说刷牙,但是刷的真是“牙”本身吗?
预防龋齿
预防龋齿
刷牙流血不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