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必忌惮孩子说“不”

2021-01-06沈栖

杂文月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想象力家长孩子

沈栖

一般而言,孩子是在学会走路时,开始说“不”的。或故意发出难听的声音,或不理睬故作罔顾状,或以啼哭表示反对,或以夸张的动作不服从,这是因为孩子开始进入了心理学上所说的“第一反抗期”。随着年岁的增长,语言能力提升,表述方式丰富,探索的欲望和自我主張日趋强烈,孩子说“不”的方式会多样,频率会增多。父母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孩子开始说“不”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是一种进步,一直唯唯诺诺地处于听话服从的状态反而不是好事。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从培养心智的层面分析了孩子说“不”的必要性:“孩子言行出现拂逆是其个人从外部环境中所接收到的刺激的一种自然反应,仔细倾听乃是一种有利于发现孩子长处和弱点的‘真实测试’方法,至少比流行的智商测试更富有科学性。”它有助于孩子“懂得分辨好与坏,什么是应该得到的,什么是应该放弃的”。

作为心理健康的一种标志,自尊体验是从孩童时代就萌生的,它对未来青春期的自尊水平有着相当重要的铺垫作用。社会心理学认为:12岁左右是体验自尊的一个峰值,而这个时期正面临“逆反期”,孩子遇事频繁说“不”。无论是亲子互动,还是师生互动,都应该尊重和保护孩子的自尊体验,而不是单纯规训甚或粗暴惩罚。只有尽可能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和积极的自尊感,才能有效改变其行为反应模式,不至于长大后酿成心理问题。

孩子都是满怀好奇心和惊异感、喜欢设法答疑释惑的人,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除了大人的引导外,还要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天生智力。孩子说“不”的时候,父母切莫一意孤行,可以给他提供选择的机会,这样既能让其行为在自己承受和掌控范围内,又能给他独立自主的感觉。譬如,到了午睡时间,孩子还在玩游戏,家长可以试问:“你是现在就睡觉,还是再玩10分钟睡觉?”当孩子更大一些,则可以以共同商量制定规则来规范孩子的行为。

也许孩子的思维较为单纯,几无禁锢,因此富有想象力。孩子说“不”时常受到想象力的驱使,虽说不免带有原始性,甚或怪诞性。不要把孩子的想象力扼杀掉,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要为孩子的想象力提供生存的场所。列夫·托尔斯泰感念儿时经常与父亲指令相悖,提出一些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父亲总是循循善诱,“一起进入童话世界般的交流。我的收获是如此之大,并且神速。在我一生的其余岁月中所得到的全部馈赠,都不及那时的百分之一”。以说“不”培养的想象力堪为托翁人生衣裳的第一粒纽扣,决定其一生的精神走向和心灵格局。

人们往往把“代际鸿沟”界定在子女的青春期,其实,他们在儿童时代说“不”时已显端倪。有些家长习惯于对孩子大喊大叫,指责而不是去理解,命令而不是去倾听,总觉得自己对孩子尽心尽力了,却轻忽了最为关键的一点,即有效沟通的这一代际交往的基石。法国社会学家雅克·埃理说:“倘若孩子从来没有得到说理的机会,那么,长大后总是习惯于别人怎么说,自己就跟着怎么信。”据说,德国小学要求父母提交一份由孩子打分的“成绩单”,共10题,其中两题有涉孩子说“不”:“父母能经常与我沟通,耐心地倾听我的反对意见,从不态度恶劣地打断我”,“父母能正确对待我的不良生活习惯,不是强行制止,而是对我讲道理,帮助我改正”。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这一活动首先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理解并接纳孩子的“固执”,尽可能释放孩子的思辨能力和智辩能力,乃是家长理会孩子说“不”的要义。鉴于孩子的认知和习性,往往会提出某些不甚合理的要求。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发明了“不含敌意的坚决”一词,即:对孩子的不甚合理要求,父母必须坚决地拒绝,但并无敌意——“我不会说‘我恨你’,更不会说‘我打死你’,而是在冷却后,耐心说理,直至孩子放弃不甚合理的要求。”鲁迅对终日给孩子冷遇或呵斥,甚至于扑打的家长深不以为然,因为这会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很显然,家长的独断和压制,只会养成孩子的奴性,智慧和机敏绝非靠强力所致。

中国传统的教育往往伴随着戒尺、棍棒,不少父母爱孩子,但爱孩子却并没有得到孩子正向的反馈,甚至在某些场景中,“虎妈”“狼爸”之类的育儿经大行其道,“中国妈妈”似乎也成为了贬义词。倘要在传统教育中体现出现代文明的元素,不忌惮孩子说“不”,从小维护他的话语权利,也许是题中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想象力家长孩子
看见你的想象力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打开新的想象力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