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对扬雄文化的解读

2021-01-06梁琳筠

文史杂志 2021年1期

梁琳筠

摘   要:纵观扬雄的一生,在当时诸多领域都有深度研究与卓越著述,其成果和影响,可谓无人能出其右。弘扬扬雄文化是一个持续性的系统工程,还有待于更多深入全面的梳理,多维立体地挖掘,有效广泛地传播与发展。可以从农耕视觉、志业践行、著述影响这三个角度来解读扬雄文化及其传承、弘扬。

关键词:扬雄文化;耕读传家;励志图强;烛照千秋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今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子云村人),是中国文化史上两汉时期的无可超越的文化鸿儒。古有“西道孔子”“汉代孔子”“伏羲第二”“西蜀文宗”“成都伯”“亚圣”等称谓,今有“大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集大成者”“志神”“学圣”之赞誉。纵观扬雄的一生,在当时诸多领域都有深度研究与卓越著述,其成果和影响,可谓无人能出其右。

2017年,扬雄被评为“四川十大历史名人”之一。扬雄故里、四川学术界为此已做了许多弘扬扬雄文化的工作。弘扬扬雄文化,是一个持续性的系统工程,还有待于更多深入全面地梳理,多维立体地挖掘,有效广泛地传播与发展;尤其因为像作为扬雄文化遗迹的“扬雄故里”“西蜀子云亭”这样毫无历史争议,具有唯一性的独特地域文化品牌,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或者于海内外被真正地打响。

对扬雄这位两千年前从西蜀郫县走出去的文化大家、儒学道统的捍卫者、具有创新与探索精神的鸿茂之才,其清贫、坎坷而富于传奇的一生及旷世学术成就,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予以解读、传承与弘扬。

一、耕读传家:扬雄文化的渊源

班固《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处岷山之阳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亡它扬于蜀。”扬雄在《太玄·自序》里亦有述:“世世以农桑为业”。二者皆强调“世世以农桑为业”,交代了幼年扬雄出生的家庭环境是农桑之家。作为有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府之国”“天下粮仓”“富庶流脂”等之美誉的川西成都平原,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末年,社会形态早已以农耕为主,因此,“耕读传家”“晴耕雨读”的族规家训与传习方式,深入“五世单传”的扬雄的父、祖辈的生活,从而使得扬雄从小就在严格的“耕读”家风中,养成了喜好读书、好学上进的良好品德。

扬雄在其《逐贫赋》中说:“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耕或籽,沾体露肌。”寥寥数字,一个典型的耕农形象,跃然眼前,犹如我们身边的一位乡农,让人备感淳朴与亲近。另一方面,扬雄“胸有大志”,一心研读“圣人之书,非此无所嗜好”。由此观之,扬雄为我们,示范了中国传统文化里最朴素、根本的文化活态传承模式,即“耕读”文化。

这里的“耕”,在现代语境之下,不仅指农夫的田间劳作,还有着多元内涵,即在不同行业与职业的人身上,代表不同的精神或意趣。比如,工人在工地施工是“耕”;職员在公司上班是“耕”;文艺者辛勤创作是“耕”;科学家终其一生只为研发一个个全新的科研项目,也是一种“耕”;……“耕读”文化在当下还可以解读为:人们在用心做好工作与事业之余,主动阅读学习,把工作与思想及业务水平的提升有机融合起来,养成一种终身教育和成长的常态,如一日三餐、刷牙漱口。这其实就是在践行与传习新时代语境下的“耕读”精神,是在传递与继承“耕读”文化的优秀传统。

因此,从历史的古今照应与社会形态的嬗递着眼,从全川,甚或是全国来看,扬雄文化最接地气,最利于人人受用的切入点,乃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耕读”文化。这是一种易于普及传播,家长接受、学子效仿且能获益终身,养成终身教育、成长常态的文化。总之,“耕读传家”的范式,属于农耕文化、蜀文化范畴,甚至还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基础的板块。

二、励志图强:扬雄文化的底色

扬雄的成功无疑是两千多年前由西蜀小镇这块僻壤(郫城西郊石埂子五斗渠)成功“逆袭”的一个传奇。纵观扬雄一生,除了是一座厚重的文化丰碑,更是一个穿越两千多年依然熠熠生辉的励志的灯塔与标杆,为千百年来的文人士大夫、平民书生、寒门弟子树立了一个“志业”有成的千古典范。这也是扬雄文化在当今时代,尤其是青少年及中年阶层非常值得学习、继承与弘扬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出川前的青年扬雄,学遍川内大家高人而才华横溢,且游历各名山大川,领略各地风土民情、人文风貌,并一路讲学交流,赋文作辞,在潇洒倜傥之余,却又思深忧远。他也由此对家乡、家乡人民始终怀有深厚感情,进而产生追本溯源之想。这是他后来写作《蜀王本纪》的动机。

扬雄四十余岁时,已誉满西蜀,不满足于“立德”层面的追求,希望能为国“建功立业”,故离家出川,游学京都。扬雄初入朝廷之时,期望通过自己呕心沥血所创作的四大赋,达到规劝皇帝戒奢矫妄、专心治国、勤政安民的目的;但皇帝却并不为之心动。这使扬雄大失所望。他意识到自己的报国情怀无法通过外在的政治途径去实现,“立功”这条路已行不通,因此,便果断转而向内求,回到自己生命真正可把控的著书立说上,回到“立言”的道路上。

励志图强,这是扬雄文化的鲜亮底色。扬雄用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志业。《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唐人孔颖达疏云:“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这“三不朽”之大志,扬雄终其一生,做到了为人的高尚、思想的巅峰与学术的辉煌。因此,从这个意义与角度来论,扬雄在当今时代,无疑是我们郫都人,乃至整个巴蜀、整个中华民族,无可厚非、毋庸置疑的“励志之神”。

三、烛照千秋:扬雄文化的影响

走进扬雄的卓著文本与精神世界,就走进了一个庞大、多元、多维而丰赡的文化简史,一部淹贯古今、五彩纷呈的百科全书。史料有载,扬雄涉猎、研究、著述过的,就有文学、古文字学、古语言学、儒道(归于哲学)、经学、琴学、史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茶道、书法等诸多学科领域。仅在语言学方面,就有《方言》这部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次对地方方言词汇(又称俗语)与官方书面语(又称雅语)进行比较、转化与研究的专著。这是第一部准确记载巴蜀地方方言词汇的专著,还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地方语言比较学与系统研究地方方言的专著。有学者认为,《方言》不仅在中国语言史上,而且在世界语言史上,都是一部“悬诸日月不刊”的奇书。他的《训纂》,又是中国文字史上一部集中系统研究、解识古文奇字的专著。东汉时期的文字学家许慎,就是在《训纂》基础上,撰写出《说文解字》的。

探究扬雄笔耕过的每一个领域,每一部著述、文章,里面很多的名言箴句,都是值得后人撷秀拾英与细品深悟的。其智慧与灵性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今天依然闪耀着灼灼的光芒。比如,其“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这个概念,依然被今人常用,被艺术家奉为品鉴的准则。至于其“因循革化”(“因循”是指有选择、有辨识与择优的继承,就是今天我们讲的“留其精华,去其糟粕”;“革化”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创新的发展与升华)的思想,与当下提倡的继承与弘扬、创新与发展的理念非常接近。

扬雄在他的《太玄》里提出以“玄”作为宇宙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终”,驳斥了当时非常盛行的谶纬、方术与迷信。其中另一个核心思想“天地人”三才论,则体现在今川渝地区传统“盖碗茶”里,二者所蕴含的哲学原理完全一致。

在社会伦理方面,扬雄在其《法言·修事》里,批判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重视儒家学说,认为“人之性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云云。其“以人为本”的哲思等,在今天,依然是社会坚守的底线,是人们前行的遵循,其内涵早已超越了时间,亘古生辉。同样,其《法言》里面提出的“和合论”,在当今的国家意识形态、治国策略及国人的基本人生观中得以充分印证。

总之,扬雄的思想文化体系,丰富多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瑰宝,是留给今人与后人的无比丰厚的精神宝库,足以烛照千秋。其意义与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高。扬雄的为人、为官、为学的品德操守与学术精神,不管是对普通民众,还是求学精进中的学子与各领域的专业人士,都非常值得用心去领悟、学习并继承与发扬。

作者:成都市郫都区子云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