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辽军事制度比较

2021-01-04武威

炎黄地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赵光义契丹将领

武威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后,大多数时期都与北方的辽朝并立。北宋与辽,特别是在著名的澶渊之盟以前,时常发生军事冲突,大多数战役都是以辽胜宋败的结局收场。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两国的军事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文章通过宋辽军事制度的对比,来讲辽胜宋败的原因。

北宋与辽在澶渊之盟以前,主要是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时常发生军事冲突,其中的多数战役都是以辽胜宋败而结束。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双方军事制度的不同。宋辽军事制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制度建立的原因背景

北宋建立之前,中原和南方地区处在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政权跌宕频繁,战事纷乱不止。经历过这段动荡时期的北宋建立者,深刻体会到社会动荡带来的灾祸,所以北宋开国国君宋太祖赵匡胤一心想要避免五代十国乱世的发生。他总结乱世产生原因,认为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地方上将领权力过大造成的。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王朝不久,就“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手下一批重要将领的兵权。随后,赵匡胤以及后世的宋朝皇帝陆续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以文治武,限制削弱将领权力为主要内容的变革。

宋王朝确立皇帝是最高军事统帅。这一点和其他封建王朝没有区别。但是,北宋统治者认为,之前的封建王朝,尤其是唐朝,将领的权力过重,特别是地方上拥兵自重的节度使几乎成了一地的军阀,这是唐朝末期藩镇割据并最终导致五代十国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正是在手下将领“黄袍加身”的行动下登基成为皇帝的。所以北宋统治者,在制定军事制度时,想方设法地压缩将领的权力,束缚将领的手脚,以防止将领,特别是地方上有威望的军事统领拥兵自重,威胁皇帝的权力。因此北宋王朝的军事制度从一开始就是以削弱将领权力,维护中央皇权,防止将领造反为核心内容建立起来的。

反观辽王朝,它是由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契丹族是游牧民族,所以辽王朝刚建立时,它的军事制度有着浓厚的游牧民族色彩。契丹族的军事制度在最初是游牧民族通常的军政合一的方式。后来,在契丹族统治区内,大量汉族人涌进了契丹族生活地区。为了方便管理契丹人和汉人,并要照顾契丹族和汉族两个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所以辽朝的封建政权在建立起来后,在政治制度上实行的是南北两面官制。作为政治制度之一的军事制度自然也有汉族、契丹族分制这方面的特点。

辽朝建立后,针对契丹族和汉族共同生活在其统治区的事实,而建立起来了主管契丹族事务的北面官和主管汉族事务的南面官制度。由于辽朝皇帝是契丹人,尽管辽朝统治者尊重汉人,但是为了避免汉族官员实力过大,特别是怕汉族官员掌握军队,威胁契丹族皇帝的统治。因此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主管汉族事务的南面官是不掌管军队的。辽王朝所有军队都掌握在主管契丹族事务的北面官手中,尽管辽朝军队中也有不少汉人。这是辽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利益,避免境内其他民族威胁皇位而确立的。

宋辽两国的军事制度都是从维护皇权稳定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宋朝是为了防止地方将领权力过大,威胁皇权;辽朝是为了防止境内其他民族的势力构成对皇权的威胁,不利于契丹族的统治。

皇帝个人素质权力的不同

北宋和辽朝的军事制度既然都是从维护皇权稳定的角度出发制定的,那皇帝的个人素质就在两朝的军事制度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并在两国的军事冲突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北宋之前,是后周世宗柴荣手下的大将。赵匡胤早年跟随后周世宗柴荣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可以说赵匡胤是个英明神武的马上皇帝。所以北宋建立后,虽然宋军在作战时,将领的权力受到了束缚,但因为赵匡胤英武善战,所以此时的宋军在作战时还是有战斗力的。

北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亲弟弟,也是赵匡胤四处征战时的得力助手。可以说赵光义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馬上皇帝。因此赵光义当上皇帝后,也曾经御驾亲征,吞并了五代十国的最后一个政权——北汉。虽然宋太宗赵光义继承了宋太祖的政策,在军事制度上继续束缚将领权力,并且进一步确立以文制武的规章制度,但宋朝在与辽朝对峙初期军事上可以算得上是旗鼓相当。然而宋太宗赵光义的登基本身就有着“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为了平息他人的争议,宋太宗赵光义急于证明自己是宋太祖赵匡胤最合适的继承人,除了在治理国内政策时,几乎继承宋太祖赵匡胤的政策之外,又急于想着收复五代十国时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完成宋太祖未竟之事业,于公元979年,发动了高梁河战役。战役初期,宋军在赵光义指挥下,势如破竹,直抵幽州(今北京)城下。但宋太宗赵光义在急于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宋太祖未竟事业,以此证明自己是合法继承人的心理作用下,中了辽朝名将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的计策,导致宋军惨败,自己也腿部中箭,只乘坐一辆驴车逃走。从此宋朝在宋辽对峙中开始处于守势。

宋太宗赵光义驾崩后,继任的宋真宗从小生长于深宫,未曾体验过刀光剑影的戎马岁月,所以对人马纷飞的战场有着本能的恐惧心理。因此在公元1004年末,辽军再次南下时,宋真宗赵恒在主和派大臣劝说下,本想迁都避战,只是后来在名臣寇准的劝说下,才勉勉强强来到前线督战。虽然他的到来振奋了宋军士气,使得宋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射杀辽朝大将萧挞凛,扭转了战斗局势。但是强烈的畏战心理,让宋真宗在宋朝军事上占优后,立即开始同辽朝议和,同辽朝达成了著名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订立,虽然给宋辽两国之间换来了长时期的和平,但也使宋朝失去了彻底歼灭辽军主力部队以及进而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大好时机。

宋真宗之后的宋朝皇帝也都是生长于深宫之中,不识兵戈,畏战心理跟宋真宗比起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本来宋朝的军事制度中,将领的权力很低,军队由文官掌管,皇帝又畏战,这就导致宋军的战斗力日益低下,很少能在作战中取得大的胜利。

反观辽朝皇帝,因为建立辽朝的契丹族是游牧民族,开国皇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自不必说是位马上皇帝。在他之后的辽朝历代皇帝,平时也没有丢下契丹族的骑射传统,时常狩猎征战。特别是辽朝前几代皇帝,如辽太宗耶律德光、辽世宗耶律阮、辽景宗耶律贤等都是从小历经苦难,长大后励精图治的皇帝。因为皇帝自身带有契丹族勇猛血性,所以辽朝皇帝除了辽穆宗睡王耶律璟、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因自身昏庸之外,都勇猛善战,不畏艰险,并且多次御驾亲征、身先士卒,在辽朝与周边包括北宋在内的各个政权发生军事冲突时,皇帝都发挥了带头作用,激励士卒勇猛向前。可以说,就皇帝自身素质相比,辽朝皇帝在整体上都要胜出北宋皇帝一等。

制度具体内容的区别

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军事制度,是整体的、成体系的。除了最高领袖位置的皇帝发挥核心作用外,其他的各个军事有关部门也都有着自己的影响。

在北宋王朝,皇帝之下,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按照皇帝的指令,掌管天下兵马及相关的军事行政事务,和军队的招募、赏罚等事宜。主要长官有枢密使、枢密副使等。枢密院之外,设有三衙,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最高长官是太尉,下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分别统领驻守京师和分别到地方上轮流戍守,承担守境戍边征战他国主力任务的禁军;还有名义上是常备军队,由地方管理,实际上是专门承担军队中的多项劳役事务、不参加日常训练和校阅的厢军。掌管全军相关行政事务的枢密院和统领禁军和厢军的三衙,在平时分别掌握军队的发兵权和管兵权,以达到互相牵制的目的;地方上的将领也要受到枢密院和三衙的双重领导。遇到战时,军队由枢密院调发,中央朝廷通过三衙临时调派将臣统率,给以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率兵出征。战事完了,则兵回原属地,将臣回原来岗位,造成一种兵将分离、将不专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枢密院和三衙之外,还设有兵部,只管理军队的仪仗、将官臣僚的武举考试、军兵的选拔诸事宜。

军事事务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各自相对独立,这就使北宋的各项军事权力能够互相制衡,避免将领专兵,保障皇权稳固。

辽朝因为境内汉人和契丹人杂居,而实行两面官制度。但为保障契丹族统治,军队全部都由掌管契丹族事务的北面官统领,汉军也是如此。南北两面官中,辽朝参考宋朝制度也分别设有枢密院。但因为南面官不掌军队,所以北枢密院才是辽朝最高军政机构。北枢密院之下,辽朝设立南、北宰相府分别负责辽朝境内各民族军事事务。南、北宰相府下设诸行宫都部属司,负责保卫辽五京、各行宫、宫帐的军队事务;地方上和边境上设有招讨司、统军司、安抚司等不同机构,负责处理地方上的军队事务。

辽朝军队仍由皇帝统帅,但各地方仍然可以掌管自己所属的部队。这是契丹族游牧传统的遗留特征。但是因为历代辽朝皇帝对反对势力的镇压,特别是辽景宗、辽世宗在位时,在承天太后萧绰萧燕燕主持下进行的汉化改革,地方上的反对势力基本被消灭,中央势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巩固,所以辽朝在军事上保障了将领的自由军事指挥权的同时,中央势力并没有被削弱,辽朝皇帝有足够的实力镇压地方上的反对派。

后勤兵役的差异

北宋王朝主要实行募兵制,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军、藩军等。禁军是宋朝军队的主力,兵额多时能到百万以上。因为禁军是负责保卫京师和到地方边境上轮流戍守的主力军,所以它的后勤补给按规定是最优厚的。北宋禁军按照军阶等级按月发给俸禄,遇到逢年过节或者重大典礼举办时,还会另有赏赐。但是因为北宋官吏众多,尤其是军中的贪污腐化现象比较严重,官吏克扣军饷情况经常出现,军士生活实际都很困苦,社会地位低下,将官欺凌现象时有发生,所以禁军兵变事例较为普遍。

厢军的编制和禁军类似,但因为它实际上只是承担军队中的劳役事务,所以厢军的薪俸待遇较禁军要低一些。乡军实际上就是不脱离生产的民兵,由地方上按户征调,平时也是由地方上发放口粮和薪俸,待遇主要视各地方经济情况而定。藩军其实就是生活在北宋西部、北部和南部地区的少數民族组成的军队。藩军编制主要是按照组成军队的各少数民族部落情况来制定。因为他们也和禁军一样镇守边疆,而且英勇善战,所以北宋政府也给他们钱粮。

从北宋各军兵种的钱粮发放情况来看,北宋的后勤几乎完全由中央政府承担。而反观辽朝,它的后勤却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建立辽朝的契丹族是游牧民族,所以在辽朝早期,辽军继续实行游牧民族随行军所至就地“打草谷”和在被征服地区征讨“犒军钱”作为主要补给手段。但是后来随着契丹族汉化程度的加深,文明意识的提高,辽军的后勤补给也开始仿照中原王朝的方式实行中央政府承担的军需供给制。在边疆地区通过实行屯田和群牧的方式解决后勤给养。

在边疆地区实行屯田和群牧方式解决给养问题的主要是辽朝边境地区生活的,征发其他民族构成的部族军;还有征发契丹人为主构成的皮室军。皮室军受中央委派,被辽朝皇帝派往边疆戍守,并监视皮室军。在内陆中央地区,辽朝的主要驻守军队是宫分军,它的兵力来源同样是实行征兵制,征发契丹人构成的。为了补充军兵数量,辽朝统治者也会征发境内的汉人,组成汉军,协助各地的契丹军队驻防。

北宋和辽朝两国军事制度都是以维护皇权,防止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而建立的。北宋的建国者因为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为防止出现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而实行了以文制武、将不识兵、军权分立的军事制度。这种军事制度使北宋王朝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地方将领拥兵自重,维护了皇权的统治。但它也造成北宋将领手脚被束缚、对所带士兵不熟悉,不能灵活指挥军队,从而造成北宋军队在和包括辽朝在内的其他政权的战斗中失败居多,从而为北宋王朝的最终灭亡打下伏笔。

辽朝的军事制度,从初期尊崇游牧民族传统,再到后来的参照汉族封建王朝制度,在保障皇权的同时,又给予了将领灵活的指挥权。虽然辽朝统治时期,叛乱情况时有发生,但是很快都被镇压下去,说明辽朝的军事制度总体上还是成功的。辽朝的军事制度为辽朝统治中国北方二百多年,打破胡虏无百年之运,提供了军事上和制度上的保证。北宋和辽朝的军事制度对比起来,可以说是各有利弊,但是就最重要的战争实践效果来看,辽朝的军事制度是优于北宋的。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考古研究部

猜你喜欢

赵光义契丹将领
铭记革命将领
大宋第一疑案: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大宋第一疑案: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南梁名将韦睿初探
寻找契丹族遗迹
北汉来使 酒宴上“殉职”
不当皇帝就听话
狄青智取昆仑关
烛影
契丹喝死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