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意黄芪量效关系治法应用医案举隅*

2021-01-04孔庆晅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补气舌质气虚

孔庆晅 王 莉

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 宁波 315200

陈意主任中医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首届国医名师。陈师幼年师从杭城老中医李志铭,学习诸多中医经典,临证教学随手引证,辨证用药有理有据。先生业医六十载,诊治近百万,虽诊治风格自成体系,但用药多遵从经典,常言:有药无方,杂乱无章。故其临证验案中不乏教科书式经典用法。黄芪,为临床使用频率颇高的补益药。其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偏于补气。主要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退肿。明代医家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言:“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在其发挥不同功效、配伍于不同药物时,其使用剂量也不相同,即量效关系。《中国药典》用量从5~30g。本文列举陈意主任临床中经典使用案例,总结如下。

1 补气健脾案

某男,36岁。胃脘胀满疼痛,少食尚安,多餐则痞,食谷不化,大便稀溏,素体倦怠,面色萎黄,形寒畏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辨证:脾胃气虚。此乃脾胃气虚,虚则不运,胃气郁遏,则胀满;脾气不足,脾阳被遏,由损胃阳,胃之腐熟水谷无功,故食少尚可运化,多则不能腐熟,故多食则溏泻。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久则体虚,故见倦怠,黄为脾之色,脾虚则面色萎黄。舌淡红为脾虚气血化生无源致气血不足,苔白为虚寒之象。治拟:补气健脾,温中和胃。处方以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黄芪5g,白芍20g,桂枝、生姜、炒白术、茯苓、佩兰各10g,炙甘草、砂仁、沉香曲各6g,香附12g。煎汁,早晚温服。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黄芪而成,甘辛合化,为温中补气而设,主治虚劳里急,此虚劳则为《黄帝内经》中所谓“精气夺则虚”的正气不足之证。香砂六君子汤功可健脾益气,温中化湿,为脾胃虚弱,兼有痰湿而设。历代医家对其中所用药物也所见不同,张景岳以六君子加藿香、砂仁[1],以藿香芳香醒脾,解表化湿;张璐以六君子加木香、砂仁[2],以木香醒脾,行三焦之气;另有以香附入药,香附为“气中血药”,既能行气又可行血,合用于健脾补气药中可防过补致郁。

此案例黄芪的应用,是运用其补气作用,补气健脾。本案黄芪用量仅为5g,用以补脾胃之气,因脾胃气虚已久,气虚推动乏力,而见中脘胀满。前医辨治,补气则胀满愈甚,行气则损脾愈虚。故陈师选用炒白术、茯苓健脾,炒白芍、桂枝温中缓急,借辛温而温通消胀,小剂量黄芪补气避免虚不受补、补而气滞的情况。

2 补气升阳案

某女,89岁。形体日消,乏力多汗,昼夜皆然,子宫脱垂,小便频多。舌质淡红、苔白,脉沉。辨证:脾气虚弱,清阳下陷。此患年高体弱,形气渐衰,气虚及血,精气不足,形体日消,气血不足,神倦乏力;气虚不能固表,则见汗出殊多,反之汗多则更损精气;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气虚不能固摄脏腑,则子宫脱垂;气虚气化力弱,水湿不能蒸腾,趋而下行则见小便频多。舌淡红为气虚之象,苔白为气虚阳不化水。治拟:补中益气,温阳固表。处方以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辈:黄芪30g,生晒参、升麻各9g,炒白术、柴胡、当归、陈皮、炒白芍各12g,炙甘草6g,防风10g。水煎汁,早晚温服。补中益气汤乃李东垣为饮食劳倦所伤之“热中”所设[3],取其辛甘温化之意。后世临床应用中,除治疗内伤发热外,更多用于治疗气虚自汗及气虚下陷之内脏脱垂。合用玉屏风,更能增强补气固表止汗的作用。

此案选用两方,皆以黄芪为君药,黄芪甘温升补,既善于补气,又长于升阳,治疗气陷证最宜;既能甘温补气,又可固表止汗,治疗气虚汗出最佳。因此,此证选黄芪为君药,且配以生晒参加强补气作用,柴胡配合升发阳气,诸药合用,补中气、升阳气、和营气,可见辨证用药,丝丝入扣。

3 补气通窍案

某女,39岁。鼻窍不通,常流清涕,香臭不闻,易感外邪,不耐寒热。舌质红、苔薄白,脉缓。辨证:气虚证。此为阳气虚弱,升发不足,不能上行阳窍,清窍失养,窍塞不通;阳气不能充分化水,则鼻流清涕;气虚阳络失畅,则不善辨味;气虚卫表不足,则易感外邪;卫阳不足,藩篱不固,则不耐寒热。舌红、苔白,为正虚之象。治拟:补气固表,温经通窍。处方以玉屏风合苍耳散加减:黄芪30g,炒白术、苍耳子、白芷、辛夷各12g,防风10g,薄荷、甘草各6g。嘱冷水浸透后盖锅快煎,勿令气出,闷置令药温适度即服,早晚两次。玉屏风散为朱丹溪为治疗气虚自汗而设[4],此处用其补脾气,升阳气,和营气,以达到补虚固表的目的;苍耳散为严用和所创[5],用于治疗鼻渊病,其病机为肺寒也,肺之液涕也,肺寒故清涕频流。治以辛温,苍耳子辛温散风湿,通鼻窍;辛夷辛温散风寒,通鼻窍;白芷辛温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通鼻窍;配以薄荷辛凉疏风透窍。两方合用,以温通、温补为法则,扶正抗邪,易趋渐复。因辛香药物易于走窜,所以煎药时要盖盖煎煮,不可将香味散失,煮好后也覆盖放凉,就温服用,是充分利用其香气窜行经络之意。

方中黄芪为补气、升清、固表而用,用量偏重,体现了处方以温补为治则的用药意图。君药为苍耳子、白芷等辛温通窍药物,用以温通鼻窍,配黄芪补气,为温补肺气,籍此加大温补力度,以图推助温通效果。

4 补气通络案

某女,76岁。右侧偏身麻木,活动欠利1年有余,体倦乏力,伴有头晕,饮食正常,二便通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求医数易,多投以平肝潜阳药物,初服有效,继服不显。辨证:气虚血滞。此为年高体衰,元气亏损,推动无力,血脉瘀阻,风中经络。其肢体偏麻,是为血脉瘀阻,经络不通,舌质淡红、苔薄白,为正虚之证,脉细为虚,涩为瘀。中医学认为,气能行血,血能生气,故此证气虚、血瘀互为因果,以致瘀滞更甚。治拟益气、活血、通络。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90g,赤芍15g,当归、川芎、桃仁各12g,地龙、红花、桂枝各10g,三七6g,蜈蚣2条,牛膝30g。水煎汁,早晚温服。补阳还五汤是王清任专为中风治疗所立[6],王氏认为,半身不遂,元气亏损是其本源。《内经》所说: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此方补气、活血、通络,即是为荣卫俱虚所设。

此方所用黄芪为君,用量偏大,用以补气,此为补营气,营气行于脉中,推动血液运行。陈师认为,此为纯虚之证,虚则补之,病重药专,故用大剂。因黄芪补气又能行气,偏于动,所以在需要促进气血运动的情况时选用黄芪优于人参。此处黄芪又配以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补气活血,相辅相成;加之地龙、蜈蚣等虫类药物搜风通络,配合补气活血药排除一切阻碍经脉气血的不利因素,疗效显见。

5 补气利水案

某女,41岁。肢节肿胀半年,阴雨尤甚,时有下肢水肿。平素体倦,面色淡黄,动则乏力,睡眠欠安,大便软烂,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白,脉濡。辨证:气虚水滞。此为阳气不足,阳不化水,水湿留滞肌表则肌肤肿胀,汗出恶风;湿邪侵袭关节则关节重着,屈伸不利;水湿滞留日久不去,阴水趋下则下肢水肿;面黄为脾气虚弱,体倦为气虚之象,气虚动则耗气,故动则愈乏。舌质淡为气不足,胖为水不化,苔白为寒,脉濡为湿邪滞留。治拟补气健脾、利水通络。处方以黄芪防己汤合五苓散:黄芪18g,防己、炒白术、泽泻、茯苓、桂枝、党参各12g,甘草6g,猪苓、车前子各10g。加生姜3片、大枣3枚煎汁,早晚温服。两方均为医圣仲景之经方,防己黄芪汤具有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之功效。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选为主方,治此证最宜。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合用,既增强了利水的功效,又加重了温阳的作用。

此处之用黄芪,既能补气,又能利水。补气能促进水液代谢,气行则水行;利水能有助于气的运行,气为阳,动则愈盛,静则愈衰。配以防己行经脉,通腠理,利九窍,利小便,消水肿。黄芪以升为主,防己以降为要。二药参合,一升一降,升降调和,故利水消肿的力量增强。陈师认为,此类水肿,最为适宜。

陈师用药,倡导精准。所谓精准,包括辨证精准,立法精准,选方精准,遣药精准。用药如用兵,首先要准确辨证,只有在正确辨证的前提下,才能找到病因所在,正确解决问题;辨证后,要谋定而后动,选择正确的治疗思路,温、清、消、补、汗、吐、下、和,去繁就简,对证选择;然后是处方遣药,先定君臣,再谋佐使,君、臣、佐、使可以是一味药,也可以是一个方,只要对证,简不嫌少,繁不畏多。而对于药物的使用,则依据药物的自身特点,及临床使用时的不同配伍,应用不同病证时的使用剂量灵活多变。

猜你喜欢

补气舌质气虚
Ganoderma lucidum: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hytochemistry,eff icacy,safety and clinical study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安神补气丸中8种成分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相关性研究 ※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气虚痰湿型晚期肺癌治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