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彩构成教学中的创新思维与课程改革探索*

2021-01-04

大众文艺 2020年23期
关键词:色彩教学模式课程

(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 224000)

在日常生活当中,色彩作为人们的第一视觉印象,其艺术魅力更为深远,常常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色彩构成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内容设置包括色彩的基础理论、设计理论和色彩设计实践。由于表现色彩时需要创作符合要求的图形, 所以通过色彩构成的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形象思维、审美判断能力, 并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之处也逐步显现出来。

一、传统色彩构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强调基本色彩原理,理论学习缺乏针对性

传统色彩构成教学一般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学习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二是运用这些原理掌握形与色、色与色的关系。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对色彩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对色彩构成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就学生而言,大多数人在上大学之前对自身独特性认识不够,在专业学习中显得缩手缩脚,不利于自身个性的发展。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没有足够认识,也没有从学生个体出发,挖掘学生自身的独特性,这也导致学生普遍存在缺少个性,创新能力不强,作业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2.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单一,课后缺乏互动交流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一般为大班授课,整个年级的学生不分专业在一起上课。课堂上教师结合课件和板书进行讲授,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记下课上的重点知识,课后教师布置作业,通过课题训练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并在下节课统一讲评学生作业,指出存在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行修改或者重做,过关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以大班授课的形式开展教学,教师很难在教学过程中照顾到每位学生,导致教师难以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学生自我独特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在课后学生也很少与教师进行交流,导致教师很难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3.作业表现形式和效果单一,创新思维受束缚

在以往的色彩构成教学中,作业一般会采用手绘的形式来实现,目的是训练学生对颜料的识别和使用,能熟练掌握调色技能。学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调制颜料和画面的精细化制作上,从而忽视了对色彩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限制了学生进行色彩创意的实践训练。重复的填涂过程、单调的表现形式,容易消磨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创新思维受束缚。

二、色彩构成教学中的创新思维与课程改革探索

1.从被动理论到主动求知

在课堂教学方面,笔者结合专业特点,在色彩构成上课之前预先布置学习任务,课前的学习任务相当于一个预习,在给出重难点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重难点,要求学生自行组合,以小组的形式团队合作,查找有关色彩的基本原理、基本特性、调和方法等色彩基础理论资料。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中让学生在校园中观察任何天然物质的本色(植物、石头等等),近距离多角度地拍照采集对象,以色标纸比对记录下色彩要素,用色标纸进行拼贴(文末图1),量化色彩关系。最后引导学生对自然与视觉规律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使学生主动从大自然和生活中寻找色彩元素,从而认识并掌握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

2.从传统教学到混合式教学

本课程基于翻转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其特征和创新点具体表现为:

(1)教学环境的拓展: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环境以教室为载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台上授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课程基于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的设计方法,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通过中国大学慕课、腾讯会议直播系统等网络学习平台、Web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实现了网络技术和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的结合,打破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网络资源,以期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2)教学形式的创新:理论讲解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教学形式上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前教师在网络学习平台发布教学任务和教学资料,借助系列微课呈现课程重难点,而学生在网络上接受教学任务,开展自主学习,边学边与平台上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汇报,参与话题讨论,动手实践,最后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其理解和思考重难点知识。课中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将理论讲解与实践教学进行融合,鼓励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课后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教学资源的拓展:网络资源与传统教材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以课程教材为主,而笔者的教学资源结合当下的流行趋势和社会热点,因此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其中包含教学动画视频、课程微课、中国大学慕课、优秀教学范例、自己调研的图片资料等等。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拓展,有助于学生更多元、更多方位、更深层次地理解教学重难点[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实践

身为党员教师,笔者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色彩构成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重要的教学环节,因而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显得尤为必要。

创建生活化的课程思政课堂一直是笔者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深入挖掘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把立德树人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着力提升实际教学效果。取得的教学成效具体体现为:

(1)学生不仅仅重视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也重视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表现,出勤率高,迟到旷课现象显著减少。大部分学生追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学习生活方面严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约束自己、塑造自己。

(2)较为彻底地改变学生重视期末大作业、轻视平时考核的思想观念。在平时学习中,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完成平时作业、积极参与讨论发言,认真准备期末大作业。

(3)较为显著地转变学生重视课程理论学习、轻视课题实践的思想观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课程加强了课题实践部分的引导。比如要求学生在色彩采集的课题中,以团队的形式采集江南地域的色彩,学生需要到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比如探讨江南地域服饰特征、建筑风格等,考察的内容不仅包括色彩的提取、采集,还要运用联想和创意设计,将色与形巧妙地以系列主题的形式演绎出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感知形与色的关系。“知道”不等于“感到”,一定要两者合一变为“感知”。在理解色彩原理和视觉心理的基础上,接受严格的感知训练。通过教学实践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结论

色彩构成教学中创新思维与课程改革的探索,一方面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 更容易向学生传授色彩构成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色彩构成的知识,为后续课程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在课程教学方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性改革。采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结合线上与线下、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辅助资料进行教学,并以学生为中心,采取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上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开放式课题,鼓励全体学生参与讨论,踊跃发言,提升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能力。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比较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色彩构成课程的学习,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依据色彩构成的课题实践对自我独特性的认识尤为深刻。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与其相适应,只有与当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相融合,才能促进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创新,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新时代创新型设计人才。

附图:

图1

猜你喜欢

色彩教学模式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