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障二年级学生A某某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的个例研究

2021-01-04赵丹丹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32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听障学生

赵丹丹

摘要:本研究对听障二年级学生A某某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其攻击性行为的观察记录,分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并通过行为矫正技术如消退、强化等策略进行干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该个案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使A某某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听障学生;个例研究

一、问题提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行为,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指标[1]。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是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危害较大。攻击性行为在儿童群体中经常发生,如果不及时矫正,不仅会伤害他人,也会对儿童自身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2]:研究表明经常受到攻击的儿童通常会导致情绪抑郁、焦虑紧张、注意力分散、自卑孤僻、厌学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攻击者来讲,攻击他人则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1],因为攻击行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现象。

听障儿童因为生理缺陷,与人交流存在障碍,所以在表达自己情绪或者与人相处的方式中,可能会用一些攻击性行为进行表达,影响被攻击者以及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了解听障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干预尤为重要。

我国学者多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研究,而且多是理论研究,所以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真正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有效干预、矫正。综上,本研究针对一个个案——一名听障小学生,对他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干预、矫正,以使其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二、研究对象

A某某,男,2010年11月出生,足月顺产。母亲在精神上时有不正常,在怀孕六七月份时有发高烧现象,比预产期早几天,剖腹产;家人担心母亲通过乳液喂养影响孩子,全部使用奶粉喂养。父亲基本没有读过书,在家里做泥瓦匠,家庭经济收入低,父母经人介绍认识、结婚,情感一般。

出生时,经医院检查没有听力。一岁左右身体虚弱,生病,两次疝气治疗,感冒发烧时有肺炎症状。两岁左右到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听力康复,上过小班,中班,大班没有上过,直接上一年级。

因为父母知识文化水平低,加上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忙于赚钱,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全部落在外婆身上。外婆独自一人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多采用言语批评,加上身体惩罚。

三、研究方法

1.访谈法

根据需要收集的信息,自制访谈表格,内容包括个案基本信息、个人成长史、家庭情况、个案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行为问题等。在访谈过程中,坚持做到认真倾听,详细记录,保证收集到的资料全面客观。

2.量表法[3]

采用攻击性行为——教师核查表(Dodge和Coie编制),该量表适用于幼儿园和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是目前最常用的教师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评估的量表。该量表包括6个条目,分为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两个分量表,每个量表又各自包括3个条目,采用1(从不)——5(一直如此)的5级评分方式,分量表分值为组成分量表的各条目平均分,分数越高说明攻击性行为越强。

3.观察法

通过在学校课堂自然状态的观察下,记录A某某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本研究采用ABC观察记录表进行观察和记录行为的前奏事件(A)、行为(B)、行为结果(C)[4]

4.个案跟踪法

通过一年时间的跟踪,采用正强化、区别强化、消退等行为矫正技术,不断减少该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使其获得良好的社会交往。

四、研究过程

1.资料收集

(1)家長和老师访谈、教师对个案的攻击性行为调查表结果总结:主要抚养人表示在在家里个案表现温和,经常在家中自己独立玩耍,几乎没有情绪激动的表现,比较听家人的话;但是一旦进入校园,个案表现异常活跃,不听从家人的劝说,喜欢蹦跳、大声嚷嚷,并拿手指着别人。老师反应个案课堂上难以静坐,随意奔跑,喜欢拿别人的东西,一旦别人不同意便生气,情绪激动,大叫并用力拿回,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一般会打疼对方,双方发生矛盾。在课间休息时间,其他同学会三三两两在一起,故意欺负他,所以他会追着那些同学跑,用牙齿咬、或者用手打、脚踢。

(2)教师核查表:主要任课老师通过填写儿童攻击性行为教师核查表,最终得到该个案攻击性行为得分为15分,显示具有攻击性行为,且主要为反应性攻击性行为。

(3)个案的强化物:根据老师的观察发现,个案的强化物主要是可吃型强化物,如糖果、饼干等食物;社会型强化物,如伸大拇指点赞,握手、拥抱、微笑;可触型强化物,如老师奖励的贴画。

2.观察记录

在基线期(行为矫正之前)运用ABC行为观察记录表对个案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记录。表1为其中一次的观察记录表。

由表1及基线期的多次观察发现,个案的攻击性行为发生频繁,影响课程秩序以及同伴关系。

3.矫正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1)矫正目标

根据与家长、老师的交谈以及在学校中对该个案的观察发现,该个案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一是因为个案长期由老人抚养长大,圈养在家,缺乏好的沟通方式,所以在群体生活中,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会发生抢夺别人东西,希望别人能够按照他的意思做事情;二是因为个案不会表达,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挑逗,所以用被动攻击的方式攻击别人。综上,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制定具体行为矫正的目标为:当自己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时,能及时告诉老师,而不是直接动手打人;当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时,用手指一指,表示自己想要得到,征求别人的意见。

(2)矫正过程[5]

第一阶段,根据基线期观察到的情况对个案的攻击性行为问题制定的矫正策略进行实施、干预。例如:当个案出现坐在椅子上开始哭闹的情况下,采用消退的矫正方式,对其进行忽视,在个案一安静下来,就及时给予正强化,增加个案在课堂中的兴趣。当个案能拿着东西到别人面前、或者用手指一指时,给予糖果等可吃型强化物。对个案没有经过同意就拿东西的现象进行制止,并给出正确示范。当个案出现打人、踢人等攻击性行为时,采用负惩罚的方式,将其已经获得的可触型强化物如贴纸进行撤除,让他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在干预过程中,观察记录个案的表现,并将收集到的资料与前期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干预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有初步的判断。同时根据个案的情况对矫正策略惊醒进一步的调整、完善,使之更可能的适用于个案,再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

第二阶段,将使用的策略撤销,以验证使用的策略对个案是否真正起到矫正的作用。在这一阶段继续观察个案的行为表现,同时与第一阶段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验证干预策略是否有效。

第三阶段,再次实施调整后的行为矫正策略,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个案的行为表现,若产生消极结果及时进行调整,使行为矫正技术的效果达到最大的程度。

第四阶段,将所有的干预策略完全撤销,观察个案在家庭、学校中的表现,检验干预的效果及其维持性。

五、研究结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观察、矫正,该个案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

1.家长、老师观察接触发现,该个案上课乱走动、乱打人的现象基本消失,并能在课堂上积极与老师互动;如果受到欺负,会立刻跑到老师那里告知。

2.通过多位老师第二次填写儿童攻击性行为教师核查表得知,该个案攻击性行为得分由原来的15分下降至8分。

由此可见,通过对该个案进行行为矫正,其攻击性行为得到有效的干预,并且干预的效果有一定的延续性。

六、讨论

本研究通過对一名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听障小学生进行观察、分析,采取相应的行为矫正策略,从而使其攻击性行为减少,研究最终由一定的效果。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和个案最初难以沟通,个案不知道怎么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在干预过程中,耐心而平静地和个案进行沟通,教会他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有愤怒情绪时如何保持冷静,就这样个案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慢慢被身边的同学、老师喜欢。

当然,本研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首先对该个案的攻击性行为的测量结果通过笔者和家长、老师的观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其次,本研究采用的是单一的、听障儿童,具有特殊性,且只有一个,因此是否能进行推广应用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听障学生
关于听障学生汉语书面语习得偏误的研究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及其专业设置情况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听障学生自残行为的成因与对策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试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听障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中提高听障学生注意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