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开马弗里》的女性主义解读

2021-01-03袁秋燕李奇志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门罗女性意识爱丽丝

袁秋燕 李奇志

内容摘要:加拿大小说家爱丽丝·门罗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豆蔻少女、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家庭主妇、女教师、女诗人、年迈的女病人都可以是她小说的主人公。她用平淡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在平凡的生活里女性角色的困顿人生,然后静静地观赏这些女性在困境中的迷茫、挣扎与成长。《离开马弗里》是门罗最新的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中的一篇,两位女主人公为寻找自我与生活进行抗争展现出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思想不谋而合。女性在寻求平等地位的同时,也应该认清自我,不断追求真实的自我。

关键词:《离开马弗里》 爱丽丝·门罗 女性意识

爱丽丝·门罗,当代国际文坛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为“世界一百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1]1931年,爱丽丝·门罗出生在加拿大一个叫文海姆小镇里。受教师母亲的影响,她从小便热爱阅读和写作,就读大学期间就发表了第一部作品——《影子的维度》。1968年,门罗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的影子之舞》拿下了当年的加拿大总督奖,从此便名声大振。2012年,门罗宣布封笔。在六十几年的写作生涯里,她笔耕不辍,共出版了14部作品,并多次获奖。2013年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加拿大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艰辛的生活从未打消门罗写作的激情;繁重的家务劳动也从未让门罗停止创作。伍尔夫曾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写道,“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3]之于门罗而言,那间“自己的房间”是厨房、卧室或者任何可以去见缝插针写作的地方。门罗的小说大多从女性的视角出发,用细腻的语言讲述了在平凡的生活里女性的困境与成长。

《亲爱的生活》是门罗的最后一部作品,被媒体誉为“门罗迄今最棒的作品”,也是她最丰富,最完美的“集大成之作”。[4]《亲爱的生活》延续以往平淡且跳跃的叙事风格,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勾勒出意蕴丰富的场景,展现出她对女性生存现状的关注,体现了她的女性主义情怀。小说集共有十四篇小故事,《离开马弗里》是第三篇的故事。故事由主线和副线两个部分组成:主线讲述了退役军人雷·艾略特与女教师伊莎贝尔看似平静实则波涛暗涌的生活。副线则讲述的是十几岁的利亚为了追寻自由生活的两次逃离:利亚的第一次逃离是与牧师儿子私奔,逃离世俗的束缚,摆脱专制的父亲;第二次逃离是为了摆脱终日酗酒的丈夫,摆脱古板的牧师家庭,重新寻找自由与自我。经历两次逃离后,利亚从单纯无知的少女蜕变为“一个擅长失去的行家”。[5]两位女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在浩浩荡荡的女性解放运动浪潮的冲击下,年轻一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女性主义与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1971年,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在《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或称《女权宣言》中指出:“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与男人有平等的权利。”[6]此次宣言的发布也代表着女性主义者正式向男权权威发起挑战,追求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平等权利和地位。女性主义运动一共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8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是女性为争取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平等权利进行的抗争。主要聚焦女性争取选举权、受教育权利和就业权利(特别是已婚妇女的就业权利)三个重要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争取选举权;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开始的欧美妇女运动。此次运动的焦点是消除男女差异,使两性趋于同一化;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此次浪潮以认同男女之间的差异性为起点,关注身份认同的问题,讨论的理论涉及怪异理论、后殖民理论新的女性主义理论及当代批评理论,并将重点聚焦到年轻女性的问题上。关于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就是要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女权主义者为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不断进行抗争,虽然过程曲折艰险,但她们从未停滞不前。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著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等作品。女性主义是伍尔夫作品的核心,她批评在《简爱》一类的作品中,女性总是当家庭教师,拥有莫名的感情线,随后无脑地陷入情网。这些作品中过于关注情情爱爱和女主的自我感受,没有深入探讨造成问题的根源。她强调独特的女性意识,宣扬女性独特的价值,要求女性“成为自己”。同时,伍尔夫选择的道路不是要斩断女性与曾经而且一直在压迫、歧视她的社会现实的联系,不是要与导致女性丧失主体意识的男性断绝关系,不像艾思泰尔那样主张建立妇女自己的社区,过一种摆脱男人的生活。也不像后世法国女性主义诗学那样,僅仅从语言学、心理学等理论层面建构女性主体。她要建立的女性主体是向社会现实、向历史开放的,当然也是向男性开放的,是紧紧与社会现实、与男性联系在一起的。[7]

二.女性角色的自我觉醒与成长

1、利亚

在故事里,利亚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害羞女孩,白天在家帮妈妈照看弟弟、妹妹,晚上在镇上的电影院检票,每个星期还会为牧师太太熨烫衣服。“利亚”这个名字源自于《圣经》,作者对于“利亚”这一形象的塑造同样借鉴了 《圣经》里“利亚”的故事框架并加以改造。在圣经故事中,利亚是拉班(亚布拉罕之弟)的大女儿,拉结的妹妹,在父亲的操纵下,她被骗嫁给了以色列族长雅各(Jacob, 亚伯拉罕之孙,以撒之子),成为了他的第一任妻子。而雅各爱的确是她的妹妹拉结。利亚和丈夫的感情是单方面的,她不得不承受着丈夫不爱自己的事实,但她却依旧坚强,爱的恒久。[8]门罗笔下的利亚,年幼在家时也是任由父亲安排,被迫陷入困境:因为家里有小孩需要照顾,她不得不辍学;因为父亲所谓的宗教信仰,她被要求“不看或者不听电影里的对白”。然而聪明又爱思考的利亚又怎么会屈服于此呢?快要到圣诞节时,利亚与牧师的儿子悄悄地私奔,反抗父亲的专制,走出了成长的第一步。对于自己的出走,她只是给牧师夫妇寄了一封信,信中对自己的父母只字未提,试图用这种方式与那个令她窒息的家庭划清界限。婚后利亚那看似幸福美满,实则千疮百孔的生活是她的又一个困境。丈夫终日酗酒跳舞,抚育两个孩子的重担落在她一个人身上。这一次,利亚头脑清醒地直面困境,去与命运进行抗争,哪怕最后已经“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了”,她依旧坚持着。比起默默承受专制丈夫摧残的母亲,利亚的女性意识已全然觉醒,学会了自我抗争,拼尽一切去寻找自我,不被任何外在因素束缚。

2、伊莎贝尔

与利亚不同,伊莎贝尔是一名标准的白富美,知识渊博,在一所专门接纳退伍军人的学校里教授英语语言文学,与自己的青梅竹马成婚。然而看似美好的生活还是发生了“变故”:在学校授课的过程中,她遇上了让自己真正相爱的人——雷·艾略特,她才意识到自己与丈夫的婚姻中根本没有爱情而言。于是她立即与丈夫离婚,和雷走在一起。在外人看来,这是荒唐的决定,但伊莎贝尔没有去理睬这些。家人反对,她便毅然决然地与家人决裂,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即使生病了,伊莎贝尔也没有放弃抗争。她会组织镇上其他的女人一起阅读和讨论一些文学作品来打发时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伊莎贝尔顽强地坚持了四年,让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为之惊叹。在追寻自我,寻找自由的过程中,伊莎贝尔固然充满害怕:害怕旁人的闲言碎语、害怕家族的名誉被自己毁掉、害怕雷会让她憧憬的幸福美梦落空……但她并没有因为这些害怕停下脚步。也正是她的坚持,换来了自己余生的幸福。在医院里,雷也会守护伊莎贝尔的尊严,坚持让护士呼喊她的名字而不是“我的夫人、太太”一类的称呼,强调她是独立的个体,不是其他任何人的附属品。雷一辈子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护伊莎贝尔,尊重她每一刻的选择。女性所希冀的自由美好的生活也不过如此。作为门罗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家庭幸福,结局美好的女主,伊莎贝尔完美地再现了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到的自由女性的模样:拥有独立的经济权、自由的空间和受教育的权利。伊莎贝尔这一形象也展现了门罗对伍尔夫观点的认同。

正如伍尔夫所倡导的一样,女性应该要独立,应该成为她自己,而不是其他人的附属品。《离开马弗里》中两位女主人公虽然社会阅历和性格大相径庭,但她们在与命运抗争过程中,她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自己需要什么,并愿意为此奋斗。在过程中,她们试图重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在变化多端的念头中存在着诸多的连她们自己都不能确定的,也许转念就会成真的事实。但有一点却是确定的,她们诉求着改变,改变她们的生活方式,体验独特生命个体蓬勃的生命力,而不只是作为社会角色的妻子、母亲。在门罗笔下,“自我”的个体意识穿插在日常琐碎中,被“轻描淡写”的强烈凸显。[9]

参考文献

[1]陈晓明.波伏瓦《第二性》的现代意蕴[J].武汉: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6-50.

[2]宋佳.女性主义视角下对爱丽丝·门罗小说的研究——以《亲爱的生活》为例[J].黑龙江: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0(19):115-117.

[3]弗吉尼亞·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M].贾辉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4]李洪辉.爱丽丝·门罗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J].新疆: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4(4):53-55.

[5][加]爱丽丝·门罗著,姚媛译.亲爱的生活[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以下所引用的小说原文均出自该作品集,不再标注.

[6]西慧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7]王建香.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形态[J].湖南: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006):66-70.

[8]、[9]王丰钰.艾丽丝·门罗作品集 《亲爱的生活》的主题研究[D].山东:山东理工大学,2018.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门罗女性意识爱丽丝
爱丽丝的疯狂茶话会
作家的闲谈
作家的闲谈
坐火车上班的男人
花与爱丽丝
花与爱丽丝
变大变大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门罗的健康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