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研究

2021-01-03王红果黄文兴

甘肃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劳模精神融入

王红果 黄文兴

【摘要】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广大劳动模范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能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精神支撑,指引奋斗方向,引领价值共识。推进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从主体、途径、机制、载体和环境等五个方面深入研究,探索出一套可行的实践方案。

【关键词】劳模精神;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融入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號】1004—0463(2021)17—0032—07

“劳动模范是时代的先锋、精神的楷模。”[1]他们身上承载的劳模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彰显了我国劳动者的高度自信与自觉,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要表现。劳模精神是广大劳动模范在具体的社会劳动实践中创造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在新时代,劳模精神就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价值追求。”[2]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劳动群体,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对技术技能人才进行劳模精神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应然之举。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拥有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有着较高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有能力将劳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劳模精神可以有效地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并产生效果。推动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须明确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价值意蕴,并结合实际,在主体、途径、机制、载体、环境等五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

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劳模精神以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基本内容,集中彰显了我国劳动人民优良的职业品质和卓越的价值追求。

1.劳模精神的来源

劳模精神是产生于劳动实践的一种文化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的起点,人类正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劳模精神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明现象,其产生和丰富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劳动实践都会产生劳模精神,只有具备先进性、人民性、价值性的劳动实践才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出劳模精神。也就是说,只有将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至上,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才能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铸就伟大的劳模精神。劳模是劳模精神的载体,也是其创造者。劳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劳模是指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一切劳动人民。狭义的“劳模特指在我国建设和改革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劳动人民。”[3]他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辛勤劳动,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劳动模范秉持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塑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精神和价值追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种代表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职业精神和价值追求,就是我们的劳模精神。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劳模精神影响着一代代劳动人民,为人民群众给予精神支持,而人民群众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不断创新着劳模精神,使其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正是在这样一个双向互动的劳动过程中,劳模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扎根人民劳动、具有时代特征且有先进价值导向的精神财富。

2.劳模精神的内涵

劳模精神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每一时期的劳模精神都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紧密相关。一是在“革命时期,劳模精神指的是为革命献身、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经验加创新”[4]。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劳模精神表现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三是进入新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代又一代先进模范人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5]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模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曾多次在讲话中提到“广大劳模创造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6]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劳模精神的内涵、本质及其价值。可以说,劳模精神具体指的就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职业素养和价值追求。其中,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劳动人民的工作要求和目标导向,表现着中国劳动人民不甘落后、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劳动人民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凸显了中华民族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斗争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和价值追求,彰显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坚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共同铸就了伟大劳模精神的合理内核。

二、劳模精神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系

劳模精神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间有着密切的正向关系。劳模精神是广大劳动模范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所形成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影响着一代代劳动者。对于技术技能人才来说,是否具备劳模精神,能否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作为其奋斗终生的价值追求,标志着其能否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劳模精神的教育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间是相契合的,可以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精神支撑,指引奋斗方向,引领价值共识。

1.劳模精神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精神支撑

劳模精神是技术技能人才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支柱。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个人来说,崇高的精神信仰和坚定的精神力量能够使其产生坚定的意志和强大的动力,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永远保持昂扬向上的积极状态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各种挑战。因此,铸就坚定的精神信仰,发挥其内在的精神动力,对于个人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劳模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不断传承的先进价值,标榜着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和生生不息的顽强斗志,是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披荆斩棘的力量来源。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运用自身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技能人才往往是技术与技能并存且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人员,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自领域的实践技能,还要不断与时俱进,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行业新的发展。因此,技术技能人才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如果没有内在精神力量的支持与支撑,技术技能人才对探索创新所持有的信念和意志可能会受到削弱,其进取心可能会被消磨而不能及时得到强化。反之,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劳模精神,用劳动模范的优良品质和榜样作用激励意志、滋润人心、强化担当、坚定理想,引导技术技能人才直面困难与挑战,使得其在劳模精神的激励与支撑下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创造属于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技术、新成果,是极为必要的。

2.劳模精神为技术技能人才指引奋斗方向

劳模精神能帮助技术技能人才明确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方向问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首要问题,正确的方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错误的方向则可能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出现颠覆性的错误。作为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楷模,劳动模范之所以能创造出劳模精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坚持了正确的奋斗方向,以国家繁荣富强为己任,为国家建设奋斗终身,恪尽职守,开拓创新,才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铸就了宝贵的劳模精神。劳模精神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归旨,昭示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表明个人融入国家,为国家建设服务是劳动的最高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方位,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国家面临的最为重要的任务。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劳动群体,无疑是完成我国各项发展任务的关键后备军。对于技术技能人才来说,能否站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上规划人生,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奋斗目标,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有助于引导技术技能人才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爱国意识和价值标准,帮助其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坚定其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奋斗终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其成为劳动岗位上一颗坚固的“螺丝钉”。

3.劳模精神为技术技能人才引领价值共识

劳模精神是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价值遵循,起着价值引领和价值防御的双重作用。价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脉络的演进中形成的核心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进步至关重要。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秉承的核心价值观发挥了凝心聚力、引领方向的重要作用。劳模精神是集时代性、民族性和群众性于一体的先进价值理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劳动传统,昭示了新时代劳动者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基本内涵的劳模精神,彰显了广大劳模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追求,不仅引领着新时代劳动者爱国报国、甘于奉献、勇攀高峰的价值共识,还能帮助其坚定信念,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起到价值防御的作用,是新时代各行各业劳动者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技术技能人才掌握着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是推动中国繁荣进步的重要群体。但不论是何种类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只有坚守正确的、科学的、先进的价值理念,才能在多元的社会思潮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有用人才。因此,站在“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上培育时代新人,弘扬劳模精神,传播劳动模范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以劳模精神引领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价值追求,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三、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

劳模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优良品质,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推动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技术技能人才进行劳模精神教育,需要从主体、途径、机制、载体和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

1.明确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

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学校专业的教师团队,既包括传授特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课教师,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专门培养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群体,推动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对于技术技能人才来说,专业课和思政课是其学习并掌握劳模精神的主要渠道。作为教授学生特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课老师,能否将本专业的劳动模范及其精神信念作为教育内容施加于教育对象身上并产生作用,直接关系着技术技能人才能否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育起“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构筑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7]而作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点的思政课教师,能否发挥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主渠道的积极作用,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宣传教育,也深刻影响着技术技能人才劳模精神的培育。因此,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切实履行职责。作为教育主体,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要对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有着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因此,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在育人之前先要接受教育,通过学习理解劳模精神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内核,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且要在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出劳模精神,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劳模精神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虽然是其学校的专业教师团队,但也绝不意味着只有教师才能进行劳模精神教育。明确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是进行劳模精神教育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但如果只是教师团队将劳模精神作为教育内容施加于教育客体,没有其他工作人员的协调配合,可能会影响劳模精神教育的实际效果。可以说,学校工作人员,包括领导干部、行政人员、辅导员等,其行为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劳模精神教育的潜在主体,绝不能忽视他们的教育作用。因此,在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时,要注意挖掘隐形教育主体,发挥其教育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作用于劳模精神教育,推进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的关键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技术技能人才劳模精神的主渠道。在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在高职院校中完成的,而思政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同样也是进行劳模精神教育的主阵地。推动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首先要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者,推动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课,必须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劳模精神教育在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中发挥作用,在课堂内外的良性循环中产生影响。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好教学规划,担负起劳模精神教育的重任。首先,在教育准备阶段,思政课教师要做足准备、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在前期准备阶段,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劳模精神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内核,还要找准劳模精神与思政课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度和结合点,结合学生实际思想状况,选取符合课程主题、有吸引力且能被学生接受的教育资源,为思政课教学与劳模精神教育的有效融合奠定基础。其次,在教育实施阶段,思政课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促成学生对劳模精神的内化。为此,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双主体”原则。在思政课上,教师是劳模精神输出的主体,而学生是劳模精神输入的主体。只有既发挥教师主导者、发起者的积极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才能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促成其对劳模精神由认知到认同、由认同到内化、由内化到外化的转变。第二,坚持规律导向原则。在思政课上进行劳模精神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选取适合学生接受的、具有正向教育价值的教育资源作为中介向学生传递劳模精神的价值内核,才能厚植学生劳模精神,增强其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第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践对于学生获取经验、掌握技能、坚定信仰来说不可或缺,如果没有经过实践的淬炼与升华,其接受的理论知识和精神信念就会因为没有现实基础而日渐式微。因此,引导学生参加以社团活动为依托的校园实践活动和以社会实践为主题的综合社会实践,是思政课教师培育技术技能人才,厚植其劳模精神的必要途径。最后,思政课教师要做好后期的评估反馈工作,为下一阶段的教育活动汲取经验。在反馈评估阶段,思政课教师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从课堂效果出发,审视教育的全过程,看学生是否被课堂内容所吸引,“到课率”“抬头率”是否提高,课堂效果是否良好。另一方面要从教育效果出发。思政课教师要及时和学生交流沟通,检查学生是否将课堂教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否以劳模精神为核心构筑了积极的、正向的精神世界。从基础的思政课教学中进行劳模精神教育,是推进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3.完善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机制

健全的机制是实现劳模精神教育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同向同行的根本保障,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劳模精神的培育至关重要。完善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机制,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领导机制,坚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职责明确、协同管理的领导制度。坚持校党委对各二级学院的领导,并在各二级学院建立专门负责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机构,形成校党委领导,院党委负责,工作人员操作的“金字塔”型领导机制和工作格局,层层划分、职责明确、相互负责。第二,完善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培育机制。需要考虑主体和途径两个方面,对于培育主体,既要发挥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拓展具有教育价值的,开发潜在主体。对于培育途径,既要坚持思政课这一主渠道的关键作用,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又要塑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校园文化,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两种方式同向同行、共同发力。第三,完善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培养的评价机制。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效果,不仅关系着当前劳模精神教育成功与否,还影响着下一阶段劳模精神教育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坚持正确的评价理念,从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出发建立客观公正、开放多元的评价机制。评价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首先要确定评价的标准,即技术技能人才是否构筑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价值追求。其次,根据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内容,坚持评价内容全面化。技术技能人才是否构筑了先进的劳模精神,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劳动观和价值观,表现在其生活、学习、言行、举止、实践各个方面。因此,评价内容应该涵盖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而不能简单地选择某一方面以偏概全。再次,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不能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而是要秉持系统全面的原则,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形成教师测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的三元评价格局。最后,做到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基本要素,选择评价方式时,不能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要结合具体的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有针对性地制定多种评价方式,如面对面测评、问卷测评、网络测评、实践测评等,以便在评价时做出最优选择。

4.拓展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载体

推进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线上线下融合推进,既发挥传统载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又引进时代元素,发挥网络多媒体平台的育人作用,拓展劳模精神教育的线上载体,对于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一种思想、价值、观点能否被众人接受并信仰,一方面与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媒介和载体。马克思在《〈新莱茵报〉审判案》中提到:“报刊就其使命而言,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掌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在这里,马克思形象地说明了报纸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表明载体对于信息的传播与宣传至关重要。推进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既要运用传统载体进行线下教育,又要紧跟时代步伐,运用网络平台拓展线上载体,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在线下载体的开发上,既要发挥课堂载体、活动载体、语言载体的基础作用,又要结合学校实际,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在校报、杂志、校园文化长廊等传统纸质媒体上报道广大劳模的先进事迹,弘扬劳模精神。对于线上载体来说,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各种即时又高效的传播媒介和手段,拓展了人们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渠道,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因此,在技术技能人才中进行劳模精神的宣传教育,除了依靠传统的线下载体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发线上资源,打造“互联网+”教育模式。在选择线上载体时,应充分考虑当代青年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采用数字化传播的新技术,搭建劳模精神培育的新平台。如建立“学习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的主流网站,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推送优秀劳模先进事迹的文章或短视频等,使劳模精神具象化、视觉化,方便学生接受。线上载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共享优质资源。因此,既坚持以线下载体为基础,又拓展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线上载体,推动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协同教育,既符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又遵循了社会发展规律,形成了与时代接轨的教育形式,对于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意义巨大。

5.优化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环境

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在一定的场域中实现的,必然会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于教育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积极正向的教育环境会优化教育效果,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反之,消极负面的教育环境则会阻碍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推动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必须优化学校环境,营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优化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学校环境,需要从学校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学校物质环境就是它的物理环境,指的是校园建筑物的设置与布局。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就是在学校的物理建筑中增强弘扬劳模精神的内容,如在校园文化艺术墙绘制劳模形象,在广告牌及活动展板上粘貼弘扬劳模精神的海报,各培养单位结合专业特色在学院或教学楼内张贴本行业的优秀劳动代表及其座右铭等。优化校园物质环境的手段是多样的,但是要坚持育人原则,选择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学校的精神环境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价值追求、道德情感,是校园文化环境、校园舆论环境、校园网络环境的总和。优化学校的精神环境,必须紧扣劳模精神培育的鲜明主题,既加强学风、校风建设,旗帜鲜明地开展能够培育劳模精神的各项文化活动,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文化氛围,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舆论引导,传播正能量,深化学生对劳模精神的认知与认同,同时还要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建设,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并通过特定渠道在网络上积极宣传劳模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舆论和网络环境。学校环境是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优化学校环境,对于推进劳模精神教育,塑造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世界意义重大。然而,学校环境的优化还必须与社会环境相结合。不论是个人还是学校,总是处于一定的宏观社会环境之下。因此,优化劳模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环境,还需推动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同向同行、互补优势、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2).

[2]陈伶浪.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20.

[3]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N].人民日报,2014-05-01(1).

[4]王彩霞.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5]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高爱娣.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J].工会博览,2016(05).

编辑:魏麟懿

猜你喜欢

劳模精神融入
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劳模文化
以劳模精神推进高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析
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促进振兴发展的对策研究
浅谈在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如何做好工会工作
浅析企业如何弘扬劳模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