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社会实践改革路径探索

2021-01-02袁晚晴

艺术评鉴 2021年23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实践活动

袁晚晴

摘要: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影视专业知识,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关键词:影视读解  社会服务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3-0089-04

《经典影片读解》是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后,分设为《经典影片读解Ⅰ》《经典影片读解Ⅱ》,分别位于本科生教学的一、二年级,每学期64学时。西安文理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采用“专业+平台”的教学模式,在大三时将学生分流为“编剧策划方向”和“拍摄制作方向”,无论学生在三年级选择哪个方向,《经典影片读解》都为后续课程的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支撑。读解类课程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的基础,在我国诸多影视类专业院校及综合性高校的影视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但专业课程毕竟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时教师一定要掌握好分寸,采取植入、渗透的方式,否则容易适得其反,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课程目标:一是知识素养的提升,能够了解中外重要的导演、电影作品及其主要内容;熟练掌握视听语言思维及电影理论,具备解释分析重要电影现象的能力;能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和鉴赏影视作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能力,宣传优秀作品。二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拓展课程广度,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加深校企合作,激发创业潜能;贯穿课程思政教育,加强社会服务意识。在此理念的引导下,本课程于2020年获得了文学院教改项目的支持,2021年申请为西安文理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进行综合性高校影视类专业社会实践课程改革路径探索。

一、将社会实践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一)革新课程体系,以实践为主体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教学过程

本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传统教学中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学生重在“学知识”,实践性不强。结合西安文理学院地方性大学“应用型”的定位要求,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适应时代思维,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接轨。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因此,在探索课程体系的革新过程中,学生的技能训练必不可少。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利用新媒体渠道,进行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训练。以实践为主导,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后训练、社会服务等多个环节,培养出具有社会服务精神、创新能力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人才。以下为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安排:1.课堂实践训练:一是课堂知识讲授,主要为理论讲授、思维培养,共14课时;二是课堂技能实践,主要是“拉片”实践、课堂讨论,共计12课时;2.线上及线下社会服务:一是线上实践环节,影片分析训练及公众号写作、线上电影沙龍、讲座等,共计16课时;二是线下实践环节,以电影沙龙、电影进社区、校园电影文化展、小学电影美育等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体,共22课时。

(二)培养专业“影视思维”,以优秀影片为媒介塑造正确价值观

一般综合类高校多采用“先放电影,后讲评”的教学模式,影片分析过程缺乏层次,其分析多以主题、人物的评述为主,更偏向于“文学思维”的评论体系,教学效果较差;在片目选取与教学过程中,注重艺术层面的考量,忽略了对作品思想体系的审查。针对以上问题,本课程在改革过程中,配合影视理论、视听语言以及电影史的渗透,通过影片“精读”训练,建立影片分析的立体化知识体系,用专业化、行业化的“影视思维”将本课程与《影视鉴赏》类的大学通识教育区别开来。在对学生的思想体系建设上,以课程为载体,选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影片,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认知意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三)强化“双主体互动”效应,在课堂学习中以探究式学习提升实践能力

以承担教学任务为主的社会实践课程需要设计更为详尽的实践方案,呈现较强的结构化特点,教师会对教学时间、内容、教学步骤、学生练习的过程等进行比较具体的预设和掌控。传统理论课的授课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思辨和讨论的时间较少,无法参与到整个分析过程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缺乏课堂实践环节。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北京电影学院等影视专业院校的“拉片”教学模式,在影片的讲解过程中多次增加提问、讨论等互动环节,实现了教学的“双主体互动”,以课堂为第一抓手,夯实学生实践能力,为课外社会服务进行人员培训及基础保障。

(四)加强任务式教学,以实践为主的多元化考核体系激发创造性思维

传统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考勤)及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学生以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为主,以考试论“胜负”。这种模式无法持续监测学习效果,难以激励学生的主动性,更难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社会服务意识。《经典影片读解》建立了以实践为主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注重对专业性和实践能力的考核。通过课堂讨论、课后观片拓展、网络影评写作、影评比赛以及电影沙龙、社区电影宣传、小学电影美育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实现任务式训练。同时,改革传统的闭卷期末考核方式,推行电影讲解,全面考核学生剪(片子)、写(影评)、讲(知识)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解过程、创造过程,实现学以致用。教师还能通过学习通等App实现学生“任务”的监管和批阅,作为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的补充。采用实践为主体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与阶段性:

1.课堂提问及讨论:针对影片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及时消化课堂知识,进行思维训练。(10%)

2.课后写作训练:结合文学院“双百方针”中看“一百部经典影片”的要求,课外观看影片,并完成观影日志,通过线上教学平台进行片目布置与作业批阅,优秀作品在公众号上进行宣传展示。(20%)

3.社会服务考核:以第二课堂实践为主,包括线上或线下电影沙龙、中小学电影知识讲解、社区电影知识普及、校园电影文化展、影评写作参赛等多种方式,每人每学期至少作为核心成员策划并完成至少三项。(30%)

4.期末考核:①面试:学生选取电影片段进行讲解,并录制剪辑完整视频,锻炼动手能力,与文字影评共建在线影评资料库。(20%)②笔试:开卷考试,学生需结合知识点进行现场评论写作,杜绝死记硬背知识点及抄袭。(20%)

(五)构筑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促进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专业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核心,传统教育注重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人才培养以理论型和学术型人才为主,不符合学校办学“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与影视专业的就业需求。影视类专业毕业生应了解党和国家在文化艺术事业方面的相关政策、法令和法规,熟悉文化艺术产业的操作实务知识和技能,具有艺术创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本课程拟对接陕西全媒体产学研基地、高新二小等社会主体,拟举办电影沙龙、校园电影文化展、社区影视知识宣讲、小学电影美育等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已创办学生为主体的影评分享公众号“评光诉影”,除学生群体外,可作为面向全社会为大众开展影视文化普及平台,宣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本课程的实践活动能提高公民文化艺术素质,以优秀电影传导先进社会文化,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促进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对接。

二、课程改革的现有成果与预期成效

本课程至今已部分实施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显著提升,已有相关成果产出:已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高质量的相关教学研究论文;建成影视读解微信公众号“评光诉影”;与《中国电影史》课程、影视评论工作室项目、短片工作室项目、“文学院创意写作工坊”等展开课程联动;已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相关比赛,指导学生参加第四届浙江文艺评论奖评选活动,以及西安文理学院原创作品大赛获得二等奖等奖项,在2021年由陕西文联、陕西电影家协会举办的“我最难忘的银幕共产党员形象”——第一屆陕西大学生影评征文大赛中,有三位同学获得了优秀奖。

(一)课程内容、资源建设与实施方案

1.课程知识更新快,遴选“正能量”佳作

优秀电影层出不穷,本课程在片目选取和理论更新上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实践片目遴选《流浪地球》《百鸟朝凤》《我和我的祖国》等反映时代风貌,内容健康、主题向上,传播和弘扬“正能量”的作品。

2.授课内容具备深度,教师作为实践标杆

授课教师常年在《电影文学》《艺术评鉴》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在授课过程中,将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中,促进科研成果与日常教学的融合,带动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3.线上资源辅助,助力文化软实力建设

本课程已经建成spoc课程,在西安文理学院的泛雅平台上也设有相应的网络课程,方便校内外学生与爱好者线上学习。已建设的“评光诉影”微信公众号,分为“看电影”“新片速递”“朝影夕拾”等三个特色板块,至今已上线文字及短视频影评八十余篇,为普罗大众了解电影、学习电影提供了开放性平台。

4. 阶段性实施,教学过程优化

本课程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紧密衔接的教学阶段,每个阶段都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实现教学目的。第一阶段(共计14学时):综合性理论教学,包括影片读解常用的理论体系和元素解析。第二阶段(共计14学时):课堂实践训练,以影片范例作为精读文本进行拉片式教学,展开师生互动。第三阶段(共计36学时):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包括课后训练和作品展示、沙龙活动、电影知识普及宣传等多项实践活动,在社会服务中进行实践技能巩固与提升。

(二)本课程改革后的预期成效

1.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普及电影知识

通过与产学研基地、西安市高校第二小学等社会主体的合作,拟每学期举办两次电影沙龙活动,在校园中以讲座、沙龙、文化节等形式推广影视文化,实施影视美育建设,打造出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

2.扩展“评光诉影”公众号影响力

通过课堂实践与社会服务的影响力,将公众号从校园推向社会,借助网络平台普及影视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

3.提升学校知名度与专业认可度

通过公众号运营、电影沙龙和“电影进社区”“电影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提升西安文理学院及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知名度与社会认可度,争取广泛的社会合作。

4.学生综合素质及竞争力显著增强

实践锤炼使学生具有了互联网思维、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与社会接轨的多样化活动使学生的组织、策划、沟通能力得到提升,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5.希望为专业课教学逐渐摸索出一套“实践促教学,实践促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为综合性高等院校的影视专业教育的社会实践课程改革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三、本课程的特色及教学改革创新点

(一)以实践为基础,革新综合性高校影视读解类课程授课方式

根据西安文理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学生兴趣、知识构成、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以“拉片”课堂教学为理论基础,创造性的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搭建第二课堂实践平台,实现从校园到社会、从书本到技能的有效过渡。

(二)基于专业教育理念,面向网络新媒体时代的“线上+线下”社会服务探索

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及智能App的作用,以网络课堂(智慧树、泛雅等)等教学App为主体,以影评公众号、在线讲座等分享交流方式,加强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知识互通,以新媒体作为载体,构建多元主体的开放式学习。

(三)面向影视理论和影视制作、影视传播实践的多维度考核方式的研究与探索

多元化考核方式既能将课堂上的内容学以致用,同时又是一次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过程,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通过丰富的实践环节,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使命感和创新精神。

(四)拓展第二课堂,助力文化软实力构建,研究探索课程教学效果的延伸与辐射

以第二课堂为驱动力,以学生影视实践活动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普及电影文化,通过影视作品的分析解读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建设影评公众号、举办影视沙龙等活动,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培育学生责任感。

(五)完善戏剧影视文学课程群,建设新文科

在“理论+技能”的教学理念下,与中外电影史、影视美学、影视导演等专业课程以及影视评论、影视短片工作室等实践教学项目实现内部协作,共同建设专业课程群,融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共同建设新文科。

参考文献:

[1]许峰.高校社会实践课程立德树人路径探析——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采风”为例[J].高教论坛,2020(10).

[2]李晓娟.培智学校综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社会实践课程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15(20).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安文理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专项,项目名称:社会实践课程《经典影片读Ⅱ》,项目编号:JY2021KGE04。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实践活动
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与机制的完善
云南省高职示范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现状研究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