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国文化虚无主义的网络表征及其治理

2020-12-31李春艳刘旺旺

江汉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网络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春艳 刘旺旺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空间成为文化虚无主义新的寄生处和栖居地。文化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呈现出用虚拟文化代替现实文化、用现代文化销蚀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衡量中国文化的总体表征。这些总体表征的诱发原因在于网络空间的强大虚拟性、文化自身的潜移默化性、虚无主义的动机多元性。治理文化虚无主义的网络表征需要处理好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现实文化与网络文化、制度规约与文化传续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抵御文化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滋生与栖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空间。

关键词:文化虚无主义;网络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主义文化边界及其形塑路径研究”(20CKS011)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0)12-0128-06

全球化和现代化在世界性扩张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其自身内蕴思想的扩张。产生于西方的虚无主义在中国大门逐渐打开的过程中涌入,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样态特征,但其共同点在于都有强烈的吞噬效应和巨大的同化功能。具体说来,虚无主义在民族历史、国家政治、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精神信仰等领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在形形色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下,传统的价值规范被无序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越发困难,人们的精神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愈加感到困惑。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空间成为文化虚无主义新的寄生处和栖居地。厘清文化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表征,分析其诱发原因,探寻其治理策略,对于抵制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蔓延,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虛无主义的网络表征

“虚无主义乃物化时代以及过渡性时代的精神症候,是现代性的伴发症。”① 与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不同,文化虚无主义十分隐蔽,且常常与诸多思潮纠结混杂在一起,往往使得人们沉浸在某种虚假的“文化狂欢”中而不觉。现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社会又处在深刻的转型之中。因此,必须对文化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表征进行总体性的剖析,唯此才有可能透过表象看本质,拨开藤蔓看根系。

(一)用虚拟文化代替现实文化

文化的虚拟性并非始于今日,远古的神话传说、原始的宗教信仰、近代的抽象艺术等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存在着某种虚拟成分。但文化虚拟性成为今日之热词,在于人类所处的时空环境发生了巨变,出现了显性的异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借助于数字仿真技术,网络构建了一个与以往现实世界迥然不同的虚拟世界,即世界出现了二重化,进而使得人们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也生活在虚拟世界之中。虽然文化自古就有虚拟性的一面,但当代网络文化建构的虚拟世界与先前文化建构的虚拟世界有着质的差别。质言之,当代网络文化建构的虚拟世界是人们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建构的虚拟世界,它是程序计算的结果,而先前文化建构的虚拟世界是人们基于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而建构的虚拟世界,它是头脑想象的产物。但无论何种虚拟,人总是文化的人,人是文化的主体这一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因此,人在现实世界中的文化选择、文化行为、文化规范等必然要随着人进入虚拟世界。虽然虚拟世界开辟了文化发展、文化形态、文化传播的新天地,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文化传播渠道,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文化精神需求,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的文化产品世界,但随着“落网”人数的增多,虚拟世界中文化规则失灵、文化行为失范的风险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虚拟世界以迅速、彻底、新颖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文化活动,其中最为显著的表征是人们似乎一进入虚拟世界,现实世界的文化规则、文化规范、文化规矩就变得可有可无、似存似亡。原本现实文化中难以露面的文化形式在虚拟空间中大量涌现,原本现实文化中长期形成的文化规范在虚拟空间中不复存在。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尽管人们体验到诸多现实世界中无法体验的文化享受,但人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逐渐脱离现实生活,对现实产生某种疏远感、淡漠感。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尽管人们摆脱了诸多现实世界中遵从敬畏的规范约束,但可能在自由自在中逐渐淡漠了文化经典,消解了文化权威。由于网络的社群性,尽管人们拥有了诸多现实世界中难以寻找的文化知音,但可能在不加设防的网络集合中滑向无根无魂、无边无界的深渊。上述种种,最终会使人们发现自身看似处在极其丰富的各种可能性之中,实则处于一种价值的巨大缺失和空虚境地。作为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集于一身的人,往往处在“心头疑云起,无处可拂拭”的文化纠葛之中,最终必然会走向虚无的深渊,在思想上迷失方向,在实践中缺乏动力。

(二)用现代文化销蚀传统文化

文化作为历史发展的“幕后”推手一直伴随着人类前进的脚步,只是在当代世界才成为显性问题。因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主要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而不是精神生产活动。只是在不断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才一次次从物质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一方面,现代化使得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文化生产和消费;另一方面,现代化使得文化生产和消费自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这种双重的解放使得人们不断去扩展文化的边界。“社会生活的变迁会引起人们与旧文化观念的决裂,文化的边界因新思想的注入和旧思想的退场而发生变更。”② 在文化边界的扩展中,出现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分。而当两种文化出现明显鸿沟时,人们往往采用二分法去看待原本紧密相连的文化,或讴歌传统文化、否定现代文化,或拥抱现代文化、贬低传统文化。随着网络的普及,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了人们“喜新厌旧”文化心理的最佳表达方式。人们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享受着网络文化给予的精神美餐,却忘记了优秀传统文化给予的心灵滋养。

实际上,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鸿沟,现代文化根源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滋养着现代文化。而文化虚无主义代表着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悲观和颓废情绪,它把任何信仰、任何价值、任何权威都看作是可有可无、可大可小、可遵可废的东西。在网络空间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嗤之以鼻者有之,对革命文化尽情戏谑者有之,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冷嘲热讽者有之。为了迎合公众阅读习惯,往往会断章取义打造精悍内容;为了博得公众大量点击,往往会大肆宣扬解密揭秘内幕;为了迎合公众猎奇心理,往往会改头换面披上时髦外衣;为了隐蔽实现自身目的,往往会故意丑化抹黑英雄人物。事实上,文化虚无主义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采取何种方式、利用何种手段,本质上都在于试图通过所谓的“现代文化”(这种所谓的“现代文化”常常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颖性来直接否定或间接销蚀优秀传统文化的权威性。“身处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一些人会有一种精神上‘魂不守舍的痛苦,他们在咀嚼人类精神嬗变的过程中体味着文化价值的变迁。”③ 结果便是,一切传统的价值标准不再被遵从,人们内心所拥有的法则化为乌有,精神无所皈依、灵魂无所慰藉。

(三)用西方文化衡量中国文化

纵观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史,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为一方,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明为一方,地球文化层被划分为中西两大文化圈,且各有自己的影响范围和势力边界。虽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西方的文化互鉴交流一直存在,但都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这种关系的呈现不仅源于作为文化发展基础的经济实现了全球化,而且源于作为文化发展载体的科技实现了现代化。现代科技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可以同时享用全球实时直播的文化盛宴。这种文化盛宴在满足人们极大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在隐性地形塑和改变着人们的文化心理和文化选择。由于西方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步早、发展快,因而在全球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互鉴中表现出巨大的优势效应,进而使得人们在文化选择中往往以西方文化为模板、为标杆、为旗帜、为方向来衡量其它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代中国人的全部思考和行为都奠基于东西方生活方式的比较。”④ 事实上,这种比较背后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遮蔽和虚化。

网络正在成为各种虚无主义思潮积极抢占的高地。网络时代固然需要公共讨论的氛围,支持自由的文化选择,尊重多元的文化喜好,然而在看似自由开放的文化场域中,话语权力却存在极严重的不平衡状况。源自西方的文化虚无主义,经历了古代形而上学虚无论、近代理性主义虚无论、现代价值主义虚无论、后现代本质规律虚无论等发展阶段。在现时代,互联网成为文化虚无主义观点集中呈现的“跑马场”。在网络文化空间中,用美国大片否定中国影片的大有人在,用西方文化规则评价中国文化现象的不在少数。在现實生活中,明目张胆地崇拜西方文化可能会受到谴责,但在网络空间中却可以恣意而为。在接受了西方文化所推崇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多元主义之后,文化虚无主义者在网络空间开始大肆地把偶然的、随意的、非理性的文化从边缘扶持到中心、从冷门炒作为热点。他们强调无所谓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分、无所谓真理与谬误之别、无所谓高雅与低俗之争,认为这些只不过是一种文化差异而已。事实上,这种看似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文化观点,本质上崇尚的是西方文化,或者说是用西方文化来衡量中国文化。

二、文化虚无主义网络表征的诱发原因

文化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虽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但本质上是在虚与实、古与今、中与西的张力中达到虚无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们的文化心理在社会剧烈转型期出现“空档”前进现象时的普遍反应,但如果不加以引导和调控,必然会滑向彻底的虚无主义。因此,对文化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表征,简单的指责和表面的否定都无济于事,必须全面地分析其根源,才能为有效克服其弊病作好理论准备。

(一)网络空间的强大虚拟性

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得虚拟空间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脱离的重要场域。但当代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工具理性、计算理性、实用主义随之蔓延开来,成为人们内心主导性的思维方式,而在传统社会中居于主流地位的价值理性、人文精神、文化情感则日益受到排斥,似乎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虚无存在。网络空间的虚拟化大大延展了人类主体在物理空间的活动领域,使得人类生活在由网络科技建构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糅合而成的虚与实交织缠绕的浑然体之中。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迫于道德约束不能显露的文化心理可能会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得以展现,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由于情感纠葛不能主张的文化诉求可能会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得以满足。网络空间的这种虚拟性使文化主体的道德自律脱离了社会身份的内在约束和法律制度的外在监督,而失去了内外律令的个人极易走向无法无天、无边无界的深渊,极易导致个人的虚无感,并使人沉浸在文化虚无状态而无法自拔,结果必然走向毁灭。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言,“尽管虚无主义是建立在形而上的基础上,但它弥漫了整个社会,而其终结必然是毁掉自身。”⑤

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文化虚无主义开始将其作为新的栖息地和“跑马场”。首先,在网络空间中,文化制造者可以规避现实的文化规约。网络空间的隐匿性,使得制造者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心声,肆无忌惮地制造网络垃圾,不顾后果地发泄私人怨愤。在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生产者的虚拟空间中,文化的完整性被碎片化乃至裂解化,文化的高雅性被通俗化乃至低俗化。其次,在网络空间中,文化传播者可以进行无限的文化渲染。由于网络的渲染效应和现实威力,一些人借助网络随意扩散流言和夸大事实,利用网络的隐匿性摆脱现实文化规约的种种限制,开始在网络空间大肆传播虚假消息、散布黄色流毒、传播黑色信息。再次,在网络空间中,文化接受者可以实现自由的文化选择。网络空间文化选择的便利在于它实现了参与者的强烈体验感,并且使得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进行文化选择。这种自由选择恰恰给文化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为网络打破了现实文化选择的时空限制和条件约束,高度开放的网络使得人们能够轻松地在自身营造的场域中自由通行。文化虚无主义常常通过“标题党”“惊天题”等文化符号,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和窥私癖隐形地左右人们在网络空间的文化选择。可见,网络空间的强大虚拟性不仅造就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制造端,而且提供了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端,更便利了文化虚无主义的接受端,从而成为文化虚无主义滋生的温床。

(二)文化自身的潜移默化性

对于文化虚无主义为什么在当前的网络空间中日趋活跃,不能局限于当前看当前,而必须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探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进路来提升自己,最基本的要求是“修身”,最高远的境界是“平天下”。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以上帝为最高价值,悬设了一个神圣的文化形象,以此来督促和教导人们去努力追求一种美好的生活。简言之,中国文化中是自下而上的悬设,西方文化中是自上而下的悬设,但无论哪种悬设,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超然性的文化理想。近代以来,这种超然性的文化理想随着工业革命的一次次勃兴及其全球化的扩展发生了本质性崩塌,由此产生了一种文化上的虚无主义。实质上,这种文化的变迁是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发生的。现今的网络空间中,各种混淆视听、鱼龙混杂、毫无根据的“标题党”“惊艳党”“搅浑水”,甚至低俗、恶俗、庸俗的文化都在“什么都可以”的文化解放中轮番上场。因为随着上帝的死亡和文化边界的消失,“娱乐至上”的文化追求便成为解放的旗帜,结果便是虚无主义搭着网络科技发展的顺风车不断生长成为“恶之花”。

文化虚无主义能够存在并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与文化自身的特性密不可分。首先,从横向层面看,与经济、政治等所具有的显性特征相比,文化的特征是隐性的。一个国家经济建设的成就、政治制度的先进程度都可用明确的尺度来衡量,而使用实证主义和科学计量的方法作为评价标准的对象不易被虚无化。但文化则不同,它是隐形的,是人们长期精神实践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正是这种或隐或现、或明或暗的特征,使得文化成为虚无主义主攻的战场。其次,从纵向层面看,今日的文化传播方式与往日的文化传播方式大相径庭。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自上而下的“庙堂式”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多集中在书本、文字、口说等层面,而今日的文化传播方式虽然依旧在延续传统,但外延却大大扩展了,网络显然成为最重要的一种传播方式。这给文化虚无主义的扩散提供了新的空间,因为在网络空间中人人都是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文化虚无主义正是借助网络将整体的文化零碎化,将经典的文化戏谑化,将严肃的文化娱乐化,最终使得原本追求灵魂解放、精神愉悦的文化变得碎片化、浅薄化、虚幻化。

(三)虚无主义动机的多元性

虚无主义的原始含义是指唯有人类的感官可以感知到的存在才是现存的,此外一切皆为虚无。根据《辞海》的定义,“虚无主义一词通常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文化遗产,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的态度或思想倾向。它有时也指没落阶级悲观厌世的颓废思想。”⑥ 近代以来,随着超验性最高价值悬设的崩塌,随着上帝的死亡和权威的消解,一种彻底的文化虚无主义便显露出来,并深深地侵入现时代的精神之中而成为一种“病疾”。它是一种现代病,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德国表现为哲学的,在俄国表现为民粹的,在法国表现为文艺的,在美国表现为反智的。在中国,文化虚无主义常常与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紧密相连,体现为通过否定历史和质疑现状来否定文化。随着网络的兴起,这种文化上的虚无主义便毫无遮蔽地凸显在网络文化舞台的中央,加之网络的虚拟性、门槛低、隐蔽性,导致它成为了各种文化虚无主义繁育的肥沃土壤。

网络空间的文化虚无主义存在着不同的表象,其牵涉着深层机理中的动机多元性。一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化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把人的文化情感关系彻底颠倒了,“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⑦ 实际上,当前文化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肆意传播本质上并不是要虚无什么,而往往是因经济利益驱动去获得点击率,赚取高流量,进而获得盈利。二是核心价值的迷乱。在文化虚无主义的叙事中,生活是无序的、失真的、非本质的、琐碎凌乱的,没有什么中心,甚至一切都是荒谬的。这种叙事正好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无中心、零碎性等特征“不谋而合”。因此,在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化作品中,文化只是过去的模拟、解构、拼凑,是人类生存的象征性图景,而不再具有任何历史价值和精神意义。三是非主流思潮的扰乱。在网络空间中,弥散着自由主义文化、民粹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非理性主义文化等纷繁杂乱的思潮。这些文化思潮看似建构,实则解构,看似新颖,实则沉渣。互联网以碎片化的方式传播虚假主体的混杂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主流文化认同的辨识度,使得文化虚无的发生成为可能。

三、文化虚无主义网络表征的治理策略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是不讲道德秩序之地,也不是不讲政治之地。文化虚无主义在网络疆域的扩散和渗透,破坏的是网络环境,损害的是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更是从根本上动摇着人们内心的文化价值观念。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其深度危害,并采取有效策略予以防范和消解。

(一)處理好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网络文化之所以在当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质上与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科技进步密不可分。矫治网络空间中的文化虚无主义必须以历史发展进程中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大势来剖析。实际上,在文化发展的绝大多数时期,谋求生存是人类的首要任务,因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没有生存就没有一切,但科技进步促成了文明史发展的一场场至关重要的变革。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涌流,使多数人从生活资料匮乏的愁苦之中解放出来,而且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把一个可以自由发挥个性的广阔空间摆在人类面前。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生产将更加智能化,文化的呈现将更加多样化,文化的传播将更加便捷化。但不可避免的是,在当今条件下,技术理性往往会与资本逻辑相携手,悄无声息地渗入并试图占据本质上应当充分展示人类兴趣和爱好的文化天地。当前中国正处在全方位的社会转型之中,而转型必然滋生怀疑主义、否定主义乃至极端化的虚无主义。因此,人类分享科技进步的巨大优越性越是彻底,反省科技进步的负面效应就越为迫切。

网络技术的兴起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利用网络弊端肆意扩张却值得警惕。在海德格尔看来,当人们在追逐科技万能、理性权威的时候,思想上必然丧失其构造的文化力量而成为虚无。事实上,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并不是此长彼消的对立关系,而是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因为自然科学解决的是事实问题,而思想文化解决的是价值导向问题,两者在当代文化发展中呈现出深度融合的态势。因此,在面对网络空间的文化虚无主义思潮时,不能单向度地理解,而要全面正确认识科技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鼓励科技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文化的良序发展和抵御文化虚无主义提供技术支持,但是要防止科技主义的思维导向对文化韵味和文化精神的践踏。另一方面要发展先进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为科技的繁荣进步和抵御科技主义的肆虐提供方向指引,但是要防止保守主义的文化惯性对科技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干扰。实现科技与文化的共向发展、携手同进,是抵御文化虚无主义在网上弥散的认知前提。换言之,没有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没有诉诸个体的自觉和自省,治理文化虚无主义网络病症的种种努力将是隔靴搔痒。

(二)处理好现实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关系

网络的兴起使得人们生活了千年的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即出现了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二重化。而文化作为人之为人的标识,随着世界的二重化亦出现了二重化,即现实文化与网络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人是各种文化的统一体,因此很难将现实文化与网络文化泾渭分明地区别开来。文化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在于其模糊了现实文化与网络文化之间的边界。在现实文化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性不容戏谑,革命文化的权威性不容泯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合法性不容销蚀。但在网络空间中,为迎合快速化、碎片化、娱乐化的文化消费趋势,文化虚无主义将经典文化以恶搞视频、图片文字、流行歌曲、网络段子、吐槽弹幕、聊天表情等方式进行庸俗化、低俗化的改造和传播。与此同时,网络上各种错误思潮的交织合流使得文化扩散速度和波及面积都会出现放大化倾向,虽然现实社会中的文化规约依旧存在,但是人们内心的文化规约却隐匿消解了。于是,文化虚无主义便利用网络的强大虚拟性将文化游戏化、碎片化、自我化,以达到去文化之基石、散文化之主流、消文化之神圣、解文化之崇高的目的。

文化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弥漫既有现实社会的根基,又有网络环境的助推。因此,对文化虚无主义网络病症的治理必须从现实文化和网络文化两个层面着手,实现现实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展。在网络时代,文化虚无主义从传播主体到传播渠道、从传播内容到传播效果都发生了转变。具体说来,即由往日的传统媒介向今日的新兴媒介转变,由往日的显性呈现向今日的隐性扩张转变,由往日的单向传播向今日的多向传播转变。因此,文化虚无主义网络病症的治理必须是综合的、多维的。一方面,要以塑造和弘扬主流的、正面的、科学的现实文化为抓手,用现实文化推动网络文化的正向化发展。另一方面,要以繁荣和发展积极的、健康的、良序的网络文化为目标,以网络文化带动现实文化的良序化发展。不切断现实存在的根基,文化虚无主义依旧会沉渣泛起;不廓清网络空间的氛围,文化虚无主义依旧会在此寄生。

(三)处理好制度规约与文化传续的关系

习近平指出:“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⑧。网络空间的治理,网络空间文化虚无主义的克服,离不开制度的规约。首先,要有明确的规范体系。对网络空间的文化虚无主义要重视而不忽视,要规范而不放任,做到规矩在先、重在预防,实现网络文化教育常态化。其次,要有严明的执法体系。要依法管网,要管得有理有据、管得理直气壮,避免随意性、任意性,形成网络文化宣传、管理、监督、执法齐抓共管、综合推进的局面。再次,要有正面的引导体系。对于网络空间的文化虚无主义,既不能视为洪水猛兽,畏而远之,更不能认为其虚无缥缈,听之任之。要把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思想、正确的历史作为网络文化的主流,以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不断增强网络阵地的防御能力,最终实现自律性的道德規范与他律性的法制规则的有机结合,形成向上向好向善的网络文化氛围。

文化虚无主义是怀疑主义、颓废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混杂体。本质上,文化虚无主义并非要主张全盘西化,也并非要主张全盘虚化,而是企图用零散化代替整体,用边缘化代替主流,用多元化代替一元,最终达到消解神圣、颠覆权威的目的。虽然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不可能因网络科技的力量而发生本质性转变或断裂,但它对文化前进方向和文化内蕴力量的影响却不容小觑。因此,作为能动的主体,人类必须为文化的良序发展修渠筑道,努力使每位公民的文化行为行之有矩、行之有范、行之有礼、行之有善,通过制度规约来实现文化的传续。但同时,不能因为有条条框框的制度规约,就悲观消极放弃对文化传续的责任担当,也不能打着文化传续的旗帜口号,就放纵对文化发展制度规约的践踏,要做到制度规约与文化传续的有机统一、良性循环。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⑨ 面对文化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肆虐,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有效治理。但是,治理文化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寄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指望短期见效,更不能期待一劳永逸,而必须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空间,需要明确化的制度规约,不能搞模糊化条目;需要常态化的规范机制,不能搞一阵风治理;需要经常性的强化教育,不能搞运动式宣传。网络文化空间的正能量能够鼓舞人心、振奋精神,负能量则会涣散意志、颠覆公意。“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和主流文化的引领,离不开法律法规和技术制度的匡正,更离不开人的道德自律和文明提升。”⑩ 只有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们的网络文化理念,完善人们的网络文化品格,规范人们的网络文化行为,才能对文化虚无主义有明确的辨别和客观的分析,才能做到有理有节地抵御文化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滋生与传播。

注释:

① 邹诗鹏:《虚无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页。

② 刘旺旺、俞良早:《资本逻辑视域下社会主义文化边界的守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

③ 孟宪平:《嬗变与重组:转型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3页。

④ 俞吾金:《新十批判书》,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179—180页。

⑤[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⑥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85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3页。

⑧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26日。

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⑩ 刘旺旺、俞良早:《网络文化发展中的边界症候及其矫治策略》,《探索》2019年第5期。

作者简介:李春艳,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广西桂林,541004;刘旺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0023。

(责任编辑  刘龙伏)

猜你喜欢

网络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网络治理思想探析
网络治理的重中之重是什么
网络治理视阈下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
旅游目的地合作中网络治理模式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全球网络安全治理动态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