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籍疑难词语考释方法举隅

2020-12-31

武陵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语录本义禅师

秦 越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禅籍作为口语书面化文献,其主要特点是俗、借、误字频现,异形词丰富。这是在口语转录为书面语的过程中听音记音的结果。项楚说:“俗语记音之字,本无定形。”[1]俗、借、误字现象往往导致词语理据难寻。辨析俗字、假借字、形近讹误字,探明理据,是保证释义准确性的前提。此外,异形词是同一词语的多种书面形式,通过比勘异文,根据相互提供的线索可以达到释义的目的。由于禅宗语言的特殊性,任何释义方法都必须在文化背景和上下文语境的基础上进行。

一、因声求义

文字的假借造成形与义之间的相互脱离,单从字面上很难正确解释词的意义。黄侃指出:“中国文章用字皆正假兼行,凡训诂之难于推求,文义之难于推寻,皆假借之事为之也。”[2]为了避免望文生训,需要采用因声求义训诂方法。

“蒙斗”

何故唤作手,衲僧难开口。拟议自颟顸,可怜大蒙斗。(《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语录》)

“蒙斗”一词,乃“瞢兜”之借音。《说文·目部》“眵,目伤眦也。一曰瞢兜。”漢·劉熙《释名》卷八:“目眦伤赤曰,末也。”清·毕沅疏证:“创在目两末也。‘’,《说文》作‘蔑’,云目眵也。从目,蔑省声。眵,目伤眦也。一曰瞢兜。《一切经音义》引《说文》目眵作兜眵。眦者,目匡也。蔑者,劳目无精也。瞢者,目不明也。皆见《说文》”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九“眵淚”条:“眵,充尸反。《说文》瞢兜,眵也。”《说文·部》:“瞢,目不明也。从,从。,目数摇也。”《集韵·登韵》:“瞢,弥登切。目不明也,或作矒。”[3《]慧琳音义》“瞢瞢”条引《释训》:“瞢瞢,目不明也。”引申为眼昏。《吕氏春秋·介立》:“吾义不食子之食也。”高诱注:“昔者齐饥,黔敖为食于路,有人戢其履,瞢瞢而来。”此处“瞢瞢而来”即昏钝而来。《文选·王褒〈洞箫赋〉》“瞢瞪忘食”。李周翰注:“瞢,昏也。”唐孟郊《寄张籍》:“倾败生所竞,保全归矒矒。”“矒矒”即昏昧;糊涂。由此可知,“瞢”或写作“矒”,义为昏钝,于文义相合。而“蒙”于义无取,当为“瞢”之同音借字。“兜”的本义为“兜鍪”,指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 。《说文》:“兜,兜鍪,铠也。”《广雅·释器》:“兜者,擁蔽之名。”在“擁蔽”的基础上引申为“迷惑、糊涂”。《国语·晋语六》:“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韦昭注:“兜,惑也。”据此可知,“兜”之“惑”义,于文义相契,而“斗”则于义无取。因此,“斗”应为“兜”之同音借字。“瞢”与“兜”皆为混沌、糊涂义,“瞢兜”乃同义并列复合词。结合上下文语境,“可怜大蒙斗”即可惜太糊涂,指禅僧不解禅意、未悟佛理的状态。“可怜”,可惜。韩愈《赠崔立之评事》:“可怜无益费精神,有似黄金掷虚牝。”至此,“蒙斗”为“瞢兜”之借音无可非议。

“骑墙察辨”

上堂云:“诸上座,且得秋凉,正好进道决择。还有疑情,出来对众,大家共你商量,理长处就。所以赵州八十尚自行脚,7只是要饱丛林,又且不担板。若有作者,但请对众施呈。忽有骑墙察辨,呈中藏锋。忽棒忽喝,或施圆相。忽象王回旋,忽师子返踯,忽作大师子吼,忽拗折拄杖,忽掀倒禅床,但请施设。”(《智门祚禅师语录》)

有异文可以佐证。《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二:“所以赵州八十尚自行脚,只是要饱丛林,又且不担板。若有作者,但请对众施呈。忽有歧察辨,呈中藏锋。”此处正用作“歧察辨”。由此可知,“骑墙察辨”乃是“歧察辨”之同音假借。

二、审辨字形

词义考释除了“因声求义”之外,还可以依据字形来“以形索义”。这就牵涉到文字的正误问题。由于书成众手,写录者审音不准或用字习惯的差异,出现讹错字纷然杂陈的现象。训释词语必须以辨别、勘正文字为基础,如果没有对词形进行考辨,释义就会谬之千里。如:

“犴狢”

悟为法障,身招罔象。犴狢无风,徒劳展掌,祖父书契,本来家业。(《舒州龙门佛眼和尚语录》)

“犴”与“狢”本是两种动物之名,在此语段中,动物之名于文义不契。“犴狢”当为“犴狱”。“狢”为“犭谷”之形误。《五灯会元》卷六《陕府龙峻禅师》此处正作“犭谷”。而“犭谷”又是“狱”的同音借字。《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七《鼓山与圣国师神晏和尚法堂玄要广集》:“问:‘作何方便得绍师宗?’师云:‘岸谷无风,徒劳展掌。’”此处“岸谷”之“岸”为“犴”的借音,“谷”亦是“狱”辗转而误。

“犴狱”,同义并列复合词,义指监狱。“犴”,监狱。《集韵·翰韵》:“犴,野犬。犬,所以守,故谓‘狱’为‘犴’。”《淮南子·说林》:“亡犴不可再”。高诱注:“犴,狱也。”《诗·小雅·小宛》:“哀我填寡,宜岸宜狱。”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岸边,韦昭注《汉书》同《韩诗》作‘犴’,音同。云:‘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狱。’”《荀子·宥坐》:“狱犴不治。”杨倞注:“犴,亦狱也。”《后汉书·崔骃传》:“所至之县,狱犴填满。”《莲邦诗选·怀凈土》:“罪重无如杀盗淫,身囚犴狱口呻吟。”《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卷八:“无过杀盗淫,犴狱口呻吟。敲打能称佛,掀翻莫变心。”

原文“犴狱无风,徒劳展掌”,语意为“密室里无风,无须展掌测风力或风向。”“犴狱”建筑密闭森严,如同密室。禅籍中习见“密室无风”之语,喻心性清静,各正其心,不动不摇。《四念处》卷二:“修五停心者,即得住观。如密室无风,照物得了。”另有异文可提供佐证。如《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七《鼓山与圣国师神晏和尚法堂玄要广集》:“问:‘九霄峰外月,室内一轮灯。如何是一轮灯?’师云:‘岸谷无风,徒劳瞪目。’”此例上文“室内一轮灯”,因为灯火遇风则摇曳或者熄灭,故有下文的“犴狱无风,无须瞪目看灯火”来作答。

“骇小”

家有一狗儿,骇小人难见。终日随牛去,未省使人唤。(《襄州洞山第二代守初禅师语录》)

“骇小”乃“騃小”之形近讹误字。“骇”,义为惊吓。《说文·马部》:“骇,惊也。从马亥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广雅》:‘骇,惊起也。’《苍颉篇》:‘骇,惊也。’”原文“骇小人难见”,语句晦涩难明,是因为“骇小”于义无取。“骇”实为“騃”,因形近而致误。“騃”有“愚、痴呆、昏昧”义。“騃小”即“童騃”,指又小又不懂事。唐韩愈《谢自然诗》:“童騃无所识,但闻是神仙。”《广雅·释诂三》:“騃,痴也。”《集韵·海韵》:“騃,童昏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仓颉篇》:‘騃,无知之貌。’”《汉书·息夫躬传》:“外有直项之名,内实騃不晓政事。”颜师古注:“騃,愚也。”

“騃小”又作“獃小”。《广韵·咍韵》:“獃,獃痴,象犬小时未有分别。”[5]元陆友仁《吴中旧事》:“吴人多谓人为獃子。《唐韵》云:‘獃小,犬痴不解事者。’”《敦煌变文校注》卷五《双恩记》“騃小都由神鬼迷,仰天不觉连声哭。”考证“骇小”乃“騃小”、“獃小”之讹误,文通意顺。“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6]因此,“骇小”乃“騃小”之形近讹误字,其规范词形应为“獃小”。

三、比参异形词

异形词是同一个词语的不同书面形式。这些异形词虽然形体有别,但是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徐时仪说:“异形词是书面语中一个词位上有若干个变体的现象,指同一词义而有不同书写形式的词。”关于异形词的形成原因,徐时仪进一步指出:“同源的本字与分化字、后起字、俗字、记音字、版本传承等历时因素会形成异形词,假借、理据不同、口语、方言或久误等共时因素也会产生异形词。”[7]曾昭聪概括异形词的来源:“从文字角度看异形词的来源,包括古今字、异体字、正俗字而形成的异形词;从语音角度来看异形词的来源,包括通假字、古今音变、方音音转、听音为字、联绵词、外来词而形成的异形词。”[8]在对一个词形无法释义的情况下,把一组记录同一词语的不同形式放在一起进行比参,根据相互提供的信息顺藤摸瓜,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如:

“看楼打楼”

问:“古人拈起拄杖意旨如何?”师云:“看楼打楼。”(《古尊宿语录》卷三十《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语录》)

“看楼打楼”在禅籍中有异形词“看耧打耧”。《祖庭事苑》卷七“玉漏”条:“当作玉耧,谓耧犂也。耕人用耧,所以布子种。禅录所谓看耧打耧,正谓是也。”由此可以看出,“楼”是“耧”的同音假借字。《玉篇·耒部》:“耧,力兜切,耧犁也。”《五音集韵·侯韵》:“耧,种具。”农具“耧”的构造原理如下:耧中有一盛种子的容器,容器底部有一漏孔,漏孔处安插一控制播种的木楔。人工播种,常常因为田地的软硬度不同,下种不均。扶耧者需要根据种子下漏的情况不断地随时上下敲打木楔以调整漏斗的大小。因此,“看耧打耧”的本义是边观看耧的播种情况边敲打耧上木楔。禅宗喻为见机行事,见风使舵。原文“拈拄杖”,是根据学人接禅机的情况,禅师所用的动作语。所以下文禅师用“看耧打耧”来比喻禅师的相机行事。藤志贤《试释“看楼打楼”等》释为:“本义为照着耧犁的样子制作耧犁,与‘依样画葫芦’相似,引申为相机行事,见风使舵。”[9]此说显然未为允当。既然说“看楼打楼”与“依样画葫芦”相似,那么“依样画葫芦”的本义是照着真葫芦去画葫芦,比喻单纯照搬或模仿原样没有改变、没有创新。照此说法,照着耧犁的样子制作耧犁如何就引申为相机行事,见风使舵了呢?由于缺乏对农具“耧”的知识,致使本义和语境义的联系牵强附会。《禅林类聚》卷二:“南泉愿禅师因陆亘大夫问:‘弟子家中有一片石,亦曾坐亦曾卧,如今欲镌作佛也还得么?’师云:‘得,得!’陆云:‘莫不得么?’师云:‘不得,不得!’云岩云:‘坐即佛,不坐即非佛。’洞山云:‘不坐即佛,坐即非佛。’保福展云:‘南泉看楼打楼。’”此正是根据现实情况见风使舵之言。保福展禅师因此评价南泉“看楼打楼”。又如《佛鉴佛果正觉佛海拈八方珠玉集》中:“佛鉴拈云:‘一人将错就错,一人看楼打楼。’”“将错就错”与“看楼打楼”对举,正解释了“看楼打楼”乃见风使舵之义。“看楼打楼”与“看孔著楔”义同,“看孔著楔,根据木孔大小著入合适的木楔,多喻按来机之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

“折半列三”

检索禅籍文献,发现四字格“折半列三”的异形词有:“折半裂三”“析半裂三”“拆半裂三”“柝半裂三”“折半烈三”“折半破三”“拆半破三”等。禅籍中常与“针筒鼻孔”连用。现将各异形词所出现的语段过录如下:

(1)本觉法真禅师上堂:“‘折半列三,人人道得。去一拈七,亦要商量。正当今日,云门道底不要别,作么生露得箇消息。’良久曰:‘日月易流。分斤析两,少准多错。毁斗折衡,人情可托,有变化无摸索,夜雨滴花心,朝来看叶落。’”(《频吉祥禅师语录》卷十五)

(2)云门示众:“析半裂三,针箇鼻孔在甚么处?为我一一拈出看。”(《虚堂和尚语录》卷五)

(3)上堂:“斩关之用,截铁之机。若非作家,不免伤锋犯手。平高就下,拆半裂三。虽是作家,亦未免拖泥带水。只如春雷一震,蛰户自开。因甚却道,龙无龙句。”(《石溪和尚语录》卷上)

(4)师云:“仰山有知人之鉴,只是用处太过。山僧则不然,他回头我稽首,柝半裂三,捉襟见肘。”(《虚堂和尚语录》卷一)

(5)临行一着,不落见知。折半破三,好好荐取。(《嘉泰普灯录》卷十《江州圆通圆机道旻禅师》)

(6)披法衣了,师顾示大众云:“要见拆半破三,唱九作十,须向高高处,与诸人相见。”(《慈受深和尚广录》卷一)

对“折半列三”一词进行确释,首先需要审音辨形,找出其规范词形。北宋睦庵善卿《祖庭事苑》卷一:“折半烈三”条:“折,当从木,作析,音锡,劈析也。烈,当作列。分解也。烈,火盛貌,非义。”王勇认为,在四字格“折半列三”诸异形词中,第一个音节的语素“折”“柝”“拆”“析”等,应以“拆”“析”为正字。第三个音节的语素以“裂”“破”“劈”为正字[10]。此说有待商榷。其实,“折半列三”之“折”,其本字为“”。“”的本义是“判木,斩木”,后起字为“柝”。《广韵·铎韵》“他各切”:“,击。《汉书》曰:‘宫中卫城门,击刀传五更,卫士周庐击 也’亦作‘柝’。”《集韵·铎韵》“闼各切”:“,《说文》:‘判也。’或作柝。”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土裂曰坼,木判曰柝。”因此“折半列三”的规范词形是“柝半裂三”,属并列结构的四字格词语。

将“柝半裂三”与其异形词进行比参可以发现,出现在第一和第三音节上的语素“折、析、拆、柝、破、劈、列、裂”等皆为“分裂”义。他们语法性质相同,且意义相同。第二和第四个音节上的语素是与数量有关的“半、二、三”。从构词理据上看,这组异形词当与词语“接二连三”结构相同、意义相反。

禅籍文献中,又见下列换素同义词:“破二成三”“裂半作三”“破二作三”“破二裂三”“裂半拆三”“拆二为三”“劈二作三”“列半作三”。

(7)佛现世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不免将无作有,破二成三。(《天童觉和尚语录》)

(8)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裂半作三。”曰:“学人未晓。”师曰:“鼻孔针筒。”(《金陵天宝和尚》)

(9)有时破二作三,有时合三归一。有时三一混同,有时不落数量。(《五灯会元》卷十七《死心悟新禅师》)

从上下文语境看,“破二成三”“破二作三”“合三归一”“三一混同”即拆合自如,不拘一格。

“破二作三”其本义指把两间房子匀作三间。《中国园林艺术小百科》:“开间常以二间匀作三间,称破二作三。”[11]《汉语成语大全》:“破二作三,分析事理,以务实灵活为原则。”[12]《元明清文学方言俗语辞典》:“破二作三,简陋的样子。《水浒传》八十六回:‘未得一里多路,来到一个去处,傍着树林,破二作三,数间草屋下,破壁里闪出灯光来。’”[13]此取“破二作三”本义,两间匀作三间的房子窄小简陋。禅宗用“破二作三”喻指破除知见、打破常理,运用佛法灵活自如。《汉语大词典》第七卷下:“破二作三,指分析事理。”

通过比参“折半列三”及其所有的异形词,很清晰地获得了词义线索,至此可以得出结论,“折半列三”就是在本义“破二作三”的基础上引申为禅宗破除常规知见,思维灵活多变,任运自如的禅悟手段。

猜你喜欢

语录本义禅师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韩嚼牙
语录
语录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