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开放性德育环境 显小班化教育特色
——促进德育后进生有效转变的探索

2020-12-31浙江省杭州市丁荷中学瞿可华

亚太教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后进生德育学校

浙江省杭州市丁荷中学 瞿可华

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学校德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自然避免不了面对德育后进生这一特殊群体。如果不能做好德育后进生的德育工作,促进德育后进生的有效转变,那么将会有一批“危险品”流入社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口增长呈下降趋势后,小班化成为教育组织形式上的必然趋势,这对我们的德育是一个契机。小班化教育的重心由教师为主体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由于自然班中学生数的减少,生均获得的教学资源成倍增长,情感上学生也获得了教师更多的关注。所以小班化为学校创造开放性德育环境、寻找有效策略促进德育后进生的转变提供了便利。

一、德育后进生的成因

德育后进生纪律散漫,行为习惯差,精神空虚,方向迷失……种种问题着实令德育工作者担忧。那么德育后进生的形成到底是谁之过呢?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所以德育后进生的问题主要是这三个方面因素综合影响造成的。

(一)家庭原因

1.父母不良行为影响子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子女成长,许多德育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都可以从父母身上追寻到源头。父母弄虚作假,孩子就会撒谎骗人;父母热心助人,孩子就会关爱他人。家庭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比学校更为持久,学生在家中的不良行为习惯,严重地影响着他们在学校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家庭教育方法选择不当

王晓春说,德育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德育后进生,十之八九是家庭教育严重失误造成的。有的父母对子女不管不问,造成孩子放任自流;有的父母对子女娇宠溺爱,造成孩子自私任性;有的父母教育方法粗暴,造成孩子冷漠、背叛;有的父母只搞“成绩挂帅”,忽视子女真正的情感需要……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引导下,子女的问题就会日渐暴露。

3.家庭幸福美满生活缺失

德育工作者都知道,单亲、离异家庭中走出的学生往往容易出现问题。因为家庭幸福的残缺,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为了补偿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的缺失,他们力求在其他方面找到支撑自己的平衡点,而这时一些不良思想、行为便可趁机而入,悄悄腐蚀他们的心灵。一些家庭父母虽然没有离异,但家庭生活并不和睦,父母的吵吵闹闹让孩子留下严重心理阴影。

(二)学校原因

1.学校德育脱离学生实际

在教育德育后进生的时候,德育工作者往往多道德说教,不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找到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的德育内容。用面目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传统德育内容来教育当前复杂形势下形形色色的德育后进生,其收效可想而知。

2.心理咨询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它们发挥的作用却不大。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同时,有些学生虽然有了心理困惑,但碍于面子,也很难走进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体系的完善将有益于指导学生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三)社会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形成一股重视金钱、自私自利的非主流价值观,同时,社会上充斥着一些歌舞厅、网吧等不适宜学生活动的娱乐场所,这些都严重污染了学生原本纯净的世界。社会上各种群体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的是与非,大众传媒内容的善恶美丑,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学校无法把这些影响拒于门外,学生的很多问题正是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自学得来的。

(四)个人原因

家庭、学校是德育后进生形成最重要的原因,但是学生自身性格、智力等也是导致其成为德育后进生的原因,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交友不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也分益友和损友,有的同学品德本质不坏,只因结交损友,从而沾染了恶习,最终发展为德育后进生。

二、告别封闭,走出误区

德育后进生的转变不仅关乎学生本身的前途,也关乎其家庭的幸福、学校的校风,甚至社会的稳定。面对复杂的问题情况,德育工作者多采用传统的德育模式转变德育后进生,德育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工作者必须告别传统的封闭、单一的德育模式,走出德育后进生转变的误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德育后进生转变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多压服少说服

德育后进生一向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是善于制造问题的人,又加上他们的问题容易反复发作,所以教师在教育他们的时候不免会失去耐心。这种时候,教师往往不能耐心说服,于是行使自己的管理权力,软硬兼施,不求赢得与德育后进生的沟通,只求赢得压服、控制德育后进生,至于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需要往往就被忽视了。

(二)多说教少参与

传统德育模式中,教师处理德育后进生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说教,这种以为灌输为主的德育缺少德育后进生的主动参与。德育后进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缺乏自省,缺乏自我教育,找不到自己问题的根源,所以想要痊愈势必不可能。由于自己自控力差,一旦离开了教师的监督,他们极有可能重蹈覆辙。

(三)多盲目少寻因

德育后进生各有各的问题,教师在转变德育后进生的时候往往不具体分析原因,盲目地去教育德育后进生,想用千篇一律的方法解决德育后进生形形色色的问题,显然是行不通的。只有真正探寻到问题的根源,方能对症下药。

(四)多孤立少团结

当教师不能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转变德育后进生时,他们往往忽视德育后进生的存在,有时甚至有意无意地引导其他学生孤立德育后进生。忽视、孤立将会给德育后进生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德育后进生身上并不只是问题,教师要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提倡同学多与他们交流,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

三、全面开放,有效转变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德育后进生转变的新经验,把德育后进生转变的实效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攻克的难点。因此,学校要建立开放性的德育系统。开放性德育主要是德育观念、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开放,在开放的德育系统中,加大德育后进生道德实践的力度,求得德育后进生的有效转变。

(一)德育观念民主化,用发展眼光看德育后进生

1.消除歧视,用心关爱德育后进生

德育后进生常犯错误,行为习惯差,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他们在班里、家里总感到不如别人,抬不起头,心理失衡,心态消极。对于德育后进生,教师不能歧视,而应更关心、呵护他们,只有教师用心关爱德育后进生,他们才可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这是赢得沟通有效转变德育后进生的前提。

2.稳定情绪,公平对待德育后进生

德育后进生常容易激怒教师,教师要有效地自控,稳定自己的情绪。如果教师不能冷静对待问题,往往会陷入与德育后进生争吵的尴尬之中。处理德育后进生时教师应时刻记住:有容德乃大,无火沟通好。我们的教育很早就提倡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可是在教育实践中,“公平”二字实在缺少分量。同样的问题发生在优等生和德育后进生身上,教师采用的方法、对待学生的态度将是不同的。

3.暂缓评价,发展眼光看德育后进生

对德育后进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德育工作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可塑性极强,不能草率地就当前的行为给他们下结论。德育后进生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在处理德育后进生的时候,要有耐心,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当教育没能很快取得成效的时候,教师不要轻易断定自己失败,更不要轻易断定学生不可救药,要对德育后进生暂缓评价。

(二)德育内容生活化,让德育后进生在参与中自省

1.拓宽德育空间,激活德育资源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今天的学生自主性强,他们不喜欢“灌输式”的道德说教,而喜欢参加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教师要拓宽德育空间,激活生活中的德育资源,让德育后进生在活动中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如我校在全校三个年级2000 多名学生中开展的劳动养成教育,班主任每周布置一定的任务,如学会做一个拿手菜、给父母洗一次衣物等,针对德育后进生的德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学校,要拓宽德育空间,调动生活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有效地加以激活。

2.寓德育于活动,寻找德育契机

德育后进生往往不轻易相信他人,厌恶单纯的道德说教,所以转变德育后进生要求教师了解德育后进生的心理,弄清德育后进生的喜好,根据德育后进生的情况设计德育活动,在活动中,突出德育后进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寻找德育契机,有效地启发德育后进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德育后进生通过形式多样、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或多或少地能有所感悟。如我校每届八年级学生会利用一周时间到长乐农场劳动实践,其中有大量素质拓展活动如野外拉练等,通过这些活动,德育后进生融入了班集体大家庭,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提升其自我约束能力。

3.体现时代特征,树主流价值观

德育内容不但要体现永恒的道德价值,而且要具有时代的精神,德育内容要根植于现代社会生活,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在学校德育中,尤其要加强德育后进生的时事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让他们自觉学法、守法,用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主流世界观、价值观。每年清明节前,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扫烈士墓,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生活,瞻仰先烈的风采。

(三)德育队伍全员化,分层结对跟踪德育后进生

1.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抑制问题行为

初中缺乏专业职能的心理专家,这就要求班主任、各任课教师密切关注德育后进生行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人人抓德育、事事讲德育。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文明礼仪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正如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任课教师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育寓于科学知识、教学活动中,通过这样的德育熏陶可以抑制德育后进生的问题行为。

2.分层结对跟踪教育,矫正问题行为

德育后进生的管理应由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班主任共同参与,分层管理。例如,学习德育后进生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负责教育转化,心理德育后进生由心理辅导员负责教育转化。对于部分较严重的德育后进生要以学校行政班子成员为首,分层结对跟踪德育后进生。与这些德育后进生结对的教师要帮助他们寻找问题并对之进行有效的指导,要加强他们的思想工作,给他们建立问题矫正档案袋,让他们感受自己进步的快乐。通过这样一对一的结对方式,让德育后进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时刻提醒自己不反复出问题,从而不辜负教师的信任。

(四)德育途径网络化,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系统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要促进德育后进生的有效转变,必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充分发挥三者的特殊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常常是人迈上成功之路的第一步。教师要重视家庭教育在德育后进生转变上的基础作用,注意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学校是对德育后进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所以德育后进生的转变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学校应将德育后进生的转变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社会教育是教育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继续与延伸,学校要有效地组织各种校外教育力量,发挥社会的育人空间,促进德育后进生认识并适应社会。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德育后进生的有效转变。

德育后进生的转变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开放性德育中要调动家庭、社会、学校一切力量关注德育后进生的成长,要以德育后进生为本,突出德育后进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转变德育工作者观念,重视生活化、体验化德育,让德育后进生在德育活动中自省,充分培养德育后进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有效转变。

猜你喜欢

后进生德育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校推介
如何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