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

2020-12-31福建省晋江市紫帽镇中心幼儿园吴江海

亚太教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木马比赛科学

福建省晋江市紫帽镇中心幼儿园 吴江海

科学与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是创新的土壤,创新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结合学前教育领域现状,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也离不开科学环境的创设。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具体来讲,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空间,鼓励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自己的想法应用于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使幼儿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获得身心成长。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一)国家创新发展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更是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创新实力不仅体现在尖端领域研究的突破,更体现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这就需要在国民教育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教育的起始阶段学前教育入手,通过一系列具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且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幼儿园开展幼儿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对科学教育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南》中指出了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幼儿通过科学活动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生活事物的基础上,会进行归类、排序、概括和抽象,逐步拥有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奠定基础。在实际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要以《指南》为指导,通过开展高效、具有教育意义的科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三)幼儿身心成长的需要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高阶的大脑思维,也是幼儿智力的一种体现。拥有创造力的幼儿往往对事物能够保持好奇心与专注,通过自身的想法完成对事物的理解,最后通过亲身的动手实践完成创新活动。此外,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是紧密联系的,在探索精神的影响下,幼儿能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世界,同时养成发散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认识与判断,最终逐渐养成创新能力。这些思维与能力将会伴随着幼儿的成长,持续对幼儿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良好环境,开放环境诱创新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营造开放式的环境,对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开放式的科学活动环境意味着活动材料的选取、布置都是开放性的,而不应该带有很强的预设性。与此同时,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应得到充分的保障,不应该由幼儿园教师去过度主导。只有营造出开放式的环境,幼儿的创新性才能够被真正激发,他们才能够依靠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去完成任务,同时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

例如,教师向幼儿布置在“植物角”中种植物的任务时,在幼儿都将植物种子带来后,教师可以将幼儿带到场地,并给他们分发铲子、水、塑料薄膜等材料,接下来让幼儿自主进行植物的种植。在种植过程中,有的幼儿选择直接挖坑将种子埋进去,有的则是先松土,再挖坑、浇水、放种子,最后再用薄膜盖起来。在这样的大自然开放式环境中,幼儿能够主动去思考大自然存在和变化的道理,同时激发自身潜在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重视实践教学,反复研磨出新意

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的锻炼,丰富的实践活动能够为幼儿带来经验,并丰富他们的认识,为他们创新思维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这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给予幼儿尽可能多的科学活动时间,让他们自己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操作。幼儿在对客观事物有深入认识基础上,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进而加入自己的新想法。幼儿在进行创新活动时,可能有些想法不切实际,有时会遭受到一些挫折,不过在反复研磨之后,幼儿能够逐渐掌握正确方式,养成真正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师在带领幼儿开展“物体的沉浮”科学探究活动时,可以让幼儿先感受石子、橡皮泥、泡沫板、塑料吸管、牙膏皮等材料的沉浮特征,哪些材料会直接浮在水面,哪些材料会沉入水底。在幼儿完成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让幼儿自由探究如何让浮在水面的材料沉入水底,又如何让沉入水底的东西浮上水面。随后,幼儿开始反复地进行实验探究,有的幼儿将石子放在泡沫板上,有的幼儿将橡皮泥改变了形状,最终实现了浮沉的变化。在这样的反复研磨中,幼儿在丰富科学认知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自身的创新思维。

(三)鼓励幼儿合作,集思广益出成果

在实际的幼儿学习活动中,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各种想法也比较幼稚,所以仅仅依靠幼儿自己对学习内容和方法完成创新突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可以鼓励幼儿进行小组合作,集思广益,一起讨论,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多人的交流中,每个人能够提供不一样的思考角度,从而共同讨论出更好的设计。在小组相互交流中,幼儿会反思自身的不足,向优秀的同伴学习,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科学活动“自制木马”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幼儿前往公园,对旋转木马进行观察,了解其构造与旋转原理;随后将幼儿分组,由幼儿进行分组讨论、设计和绘画,幼儿充分交流观点,集思广益,完成木马的模型工程绘图;最后幼儿通过小组合作收集做木马的材料,对木马进行安装,完成木马的制作。在整个过程中,每组幼儿制作出来的木马是不一样的,因为幼儿从木马的观察中得到了科学经验,并在木马设计制作中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新的设计思维最终带来不同的设计成果。

(四)组织科学比赛,良性竞争活思维

比赛是充满竞争性的集体活动,没有人想成为比赛的输家,所有人都会全力以赴,为荣誉而战。因此,可以将比赛运用到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上来,这能够极大地提升幼儿的专注程度和学习效果。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通过组织幼儿参加比赛活动,能够很好地贯彻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激发幼儿的创新潜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比赛之前,教师可以先展示奖品,激发幼儿参加比赛的动力,让更多的幼儿能够热情地参与比赛。

例如,教师让幼儿在科学区探究磁铁特性时,为了让幼儿更加深刻地感受磁铁的特征,可以为幼儿提供磁铁、铁片、不锈钢、木片、铜片、塑料等材料,让他们动手操作,探索磁铁靠近不同物体时的反应,从而让幼儿初步认识到磁铁对钢铁是具有吸引力的。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一场磁铁吸小车的比赛,为参赛幼儿发放一个塑料小车和一块磁铁,让幼儿自主将其他材料贴在车上,使磁力转化为小车的动力。在准备中,有的幼儿直接放一块铁片,有的会隔一层木片或者塑料片,最终为比赛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在这样的科学比赛探究中,幼儿对磁力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为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开拓了途径。

(五)实施创新评价,完善评价促提升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教学评价。在对幼儿进行创新评价时,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时间的灵活化。一方面,要固定评价时间,如学期期末或是某一学习任务、活动完成后的阶段评价;另一方面,也要将评价时间灵活化,实施随机评价。灵活的即时评价能让幼儿第一时间解决当下问题,促使幼儿今后在幼儿园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养成大事小事都做好,并且有自己想法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开展科学建构活动用积木搭房子时,教师在进行简单演示之后,幼儿需要自行尝试搭建,不过幼儿的搭建情况有所差异。对于搭建得较好、富有新意的幼儿,教师要通过语言进行鼓励,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激发他们继续创新的信心;对于搭建得不好的幼儿,教师需要予以指导,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的建构方法。通过以上表现性和即时性的评价来完善幼儿评价方式,有利于引导幼儿积极进行创新活动。

总而言之,幼儿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其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科学教育活动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树立科学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科学教育、创新教育的认识,不断将其与学前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推动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促进幼儿全面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木马比赛科学
小木马
骑木马
小木马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旋转木马
最疯狂的比赛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