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路径

2020-12-31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亚太教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德育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刘 青

美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认知和喜好,是激发其自主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美育教学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审美能力以及对于美的体验和感知。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效融合美育,能够充分促进学生在感受美的环境中体验美、感知美,丰富学生的思想认知,促进情感的共鸣,同时激励学生积极探求有意义的人生。

一、美育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融合美育,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层次,提升其对人生的价值认知。具体来讲,美育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合美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审美教育的影响力,深入探究美育的理论核心和内涵,充分突出美育的精神本质,促进美育与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从而让当代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深入体会感知美的意义,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为其提供更加有效的精神动力,激发彼此思想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究人生的价值意义。

第二,美育融合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有效打破传统德育教学的“填鸭模式”束缚,促使思政教育教学更加的丰富生动,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提升,改善传统思政教育教学课堂的氛围,提升课堂互动的活力。美育融合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有助于学生感受美,通过教学内容的引导,有效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丰富大学生的情感认知,提升其对于美的感受能力,激励大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探求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第三,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合美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有效抵御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增强大学生的是非善恶辨别能力,自觉抵御不良言行举止,激发他们对于真善美的自觉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阳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丰富其自身的思想情感,塑造大学生健全良好的人格意识,丰富其对于美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大学生自主探索求知的精神,积极追求美好,有助于大学生更加健康、阳光地成长发展。

二、美育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当代高校必须积极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加强美育教育理念的传递和发展,融合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规律,促进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的高度融合,加强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应积极融入一些优秀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以及案例等内容,通过情境教学以及道德模范的引导作用,带动大学生深入体会模范人物的魅力所在,感受榜样的伟大力量,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识和素质能力。高校还应当积极加强美育教学方面的资源投入,充分重视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深入探究美育教学中的科学价值,加强美育配套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丰富高校文化氛围建设,促进思政教育不断迈向美育的方向,充分完善美育与思政高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保障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得以充分满足。

(二)丰富美育内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高校应当充分明确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教学任务应当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和规划,增强思政教育课程课时的安排,融合美育内容,突出审美教育的思想核心,不断优化高校德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开拓德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完善大学生德育教学管理机制,加强德育教学监督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打造多层次、人性化的思政教育管理模式。高校应当注重加强教育主客体的相互交流和互动,促进情感的共鸣。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富含哲理的故事以及各种美学作品引导并影响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发掘先进的模范事迹和案例,引导大学生体会美的魅力,真正通过美育来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升华和共鸣,促使其主动追求美的思想情怀。

(三)改进美育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高校应当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把控思政教育教学的目标,针对德育工作的实际要求,落实以美育人的方式方法,提升大学校园德育教学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促进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高效沟通和互动,提升大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热情,促进德育教学个性化发展,凸显其人文特点以及多元化特性。高校应当充分发挥美育的优势,开拓德育的有效方法,通过美的语言调动大学生的热情,通过美的事物引导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充分促进美育和思政教育的充分融合,从而保障高校大学生德育教学目标的充分实现。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高校应当积极与时俱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拓宽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将传统美育教学转变为富有活力趣味的课堂,通过有效的渗透传递影响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深刻地感知美、体验美,提升大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促进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组织开展过程中,应当融合美学的理论知识、艺术著作、诗词音乐、影视文化等,丰富美学元素的应用,激发大学生追求美的动力,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开放美育平台,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高校还应当科学规划思政教育教学的整体目标,积极丰富完善思政教学的内容,开拓思政教育的空间,塑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氛围,除了充分展示思政教育的理论特性、人文特性以及时代特性之外,还应当完善审美教育的系统平台搭建,打造思政网络教育信息平台,积极开创多样化的主题专栏,优化网页的界面和内容,深入融合美学的内容,丰富其审美价值,充分发挥美学传播媒介的作用和价值,通过调整有效传播美学知识的方式方法,促进美育价值的全面发挥,有效开拓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传递的方式和途径。高校可以积极开设针对大学生的审美专项教育的慕课平台,其中可以共享来自全国各大著名教师的优质教学资源,学生可以结合自身个性化的喜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有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机会。高校还应当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互通交流,增强家长引导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参与度,积极建设并完善家校互联互通的美育教育平台,促进家长与学校对于审美教育引导的思想统一性,尤其是促进家庭价值理念的转化与升级,提升大学生自主审美的认知和意识,推动家庭内部自觉传递弘扬美学知识。

(五)整合美育资源,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场域

高校应当积极开拓思政教育传播的路径,充分发挥高校培养输出高素质人才的职能,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实践互通的方式,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高校必须充分贯彻贴近学生及其日常生活的教学原则,充分与时代共舞,积极变革创新教育教学的思想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发挥现代化互联网技术优势,不断开创新时代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媒介的丰富性,为促进大学生学习效率效果提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高校应当积极传播有关美育与思政教育的优秀作品,不断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内涵,促进审美艺术质量水平的全面提升,开拓审美教育价值的高效传播。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文化建设活动,比如读书分享会、歌咏比赛、诗词朗诵、书画才艺比赛等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开拓大学生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路径,在快乐的体验中不断学习感知,体会审美的意义,丰富大学生德育的人文特性。高校基于本身非常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优势,还可以大力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历史博物馆、文化馆、文史资料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图书馆等,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会自然美,丰富对美的感知和认识,增强学生对于美的追求,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美学知识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高校应当充分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促进美育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充分融合,积极完善思政教育教学的模式和体系,发挥美学教育方法的优势和价值,创新理念和方法,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和空间,促进高校德育有效性的提升。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好美的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