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育实践研究

2020-12-30高红张启森武靖

职业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创新型人才产教融合

高红 张启森 武靖

摘要:无锡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是高科技产业聚集之地,亟需大量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以无锡为研究样本,立足无锡产业发展、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和国际经济局势变革,从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等方面,通过政策制度、创新联盟、平台打造、教学改革等维度,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与路径,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价值意蕴;行动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12-0033-0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11次提及产教融合,对融合的方向、企业、平台、基地及任务清单均提出了具体要求。大量学者着力对产教融合模式、长效机制、育人机制、政策变迁及融合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内容、范式、思路和人才培养实践等方面的参考。

一、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

企业的竞争力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在产业链的链条中,无论是产品的创新,还是工作效率的提升,都离不开创新思维,这凸显了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随着国内产业价值链逐渐向高端迁移,从加工制造向智能制造、从技术跟随向技术引领转变,一些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正面临从低技能、中低技能向更高技能水平的提升,需要接受更高教育水平和具备更高专业技能的劳动力资源,社会快速增加了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1]。

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是指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极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动手操作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他们具有执着专注、踏实严谨、敢创会创、敬业守信的品质和特征,是具有前瞻性思维、国际视野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职业精神、匠人匠心”的杰出代表。

二、无锡市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无锡市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高地[2]。在职教领域,无锡市政、行、企、校密切配合,发挥各自独特优势,聚焦产业发展,助力转型升级,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政府全力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

无锡市政府历来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十一五”以来,全市职业教育财政投入达到140亿元,精心培育精品课程、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建设现代化专业(群)、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无锡市建立全市职業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施职业教育“攀登计划”,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采取多种措施,支持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职业教育。建设高水平职教园区,开展“无锡市职业院校产业发展贡献奖”“无锡市骨干职业教育集团”“无锡市校企合作示范组合”“无锡市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重点项目”等评选活动,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给予经费补助和奖励。建立产教对话机制、企业人才需求库、学校人才培养资源库,相关部门定期发布《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报告》《行业人才引进动态》和《无锡重点产业目录》等[3],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平台。无锡市政府在政策统筹、财政支持、职教园建设、评奖激励、平台搭建等方面,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给予了大力支持。

(二)职教集团办学助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目前,无锡市职业院校牵头组建了省级及以上的职教集团10个、市级职教集团17个,实行双理事长制,由牵头学校负责人和企业(或行业协会)负责人共同担任理事长[4],依托职教集团平台,以行业需求为根本,以校企合作为重点,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打造互惠共赢模式。这些职教集团紧密对接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微电子、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特色冶金、精细化工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通过教学链与产业链的充分融合,有力推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三)产教融合拓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无锡市职业院校紧密对接城市发展和企业需求,不断完善现代学徒制,深化校企合作领域。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开放大学、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近30所职业院校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双元育人,提高了学生就业质量。更多职业院校聚焦重点产业,提升人才支撑能力。如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主动对接无锡高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筹建中国(无锡)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人才培养产教联盟,成为无锡市第一个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基地[5]。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华虹微电子、保时捷中国、联想集团、海澜集团等398家一流企业紧密合作,校企共建苏信·海澜学院等11个产业学院[6]。同时,优化教师结构,打造过硬队伍。一方面,安排教师每年至少一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另一方面,院校面向企业聘用高层次专业人才、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实行产业教授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更多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企业、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更加具有针对性。各职业院校还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构建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无锡市机械工业联合会、开源机床厂等共建创新学院,实施“六个一”项目[7];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服务+创新创业文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8],培养创新创业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攀升。

三、无锡市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育内核

(一)人才规格

无锡市现有职业院校42所,在校生近20万人。无锡市拥有大量的高科技企业,近年来,又重点发展物联网、集成电路、高端纺织服装、高端装备、高端软件、节能环保、特钢、高分子材料、电子新材料、电子元器件、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云计算和大数据、“两机”产业、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材)、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等1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9],智慧农业、智能制造、特色文创、智慧医疗各显身手,产业结构的提质升级亟需大量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目前,职业教育资源布局与现代产业发展的契合性有待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模不能适应无锡市产业结构提质升级的需求,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供求矛盾突出,创新型人才极为短缺。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提升人才规格。

(二)示范引领

近年来,无锡市在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省职業院校技能大赛等赛事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不少学生在校期间还取得了专利成果。但从2019年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金、银、铜奖的成绩来看,无锡市与苏州、南京、上海、杭州、合肥等城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只有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育育才的良好土壤,才能在未来的城市发展、经济提升中起到更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职业教育才能树立起自身的特色品牌和口碑。

(三)区域贡献

无锡是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百年工商名城,先后入选“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国家“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设区市”“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城市”[10]。多年来,无锡市职业院校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给无锡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三角一体化面临科创和产业融合不够深入、产业发展的协同性有待提升;阻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行政壁垒仍未完全打破等挑战,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人才流动和科研资源共享,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在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11]。在国家经济转型提质的背景下,尖端制造行业面临巨大的高新人才缺口。无锡市职业院校要努力将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打造成“抢手货”,靠“真才实干”赢得长三角企业及广大用工单位的青睐,为把长三角打造为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提供强大的人才库和智力支持。

四、产教深度融合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瓶颈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面临着政府与市场失衡、治理模式落后、体系建设不畅、落地措施不实、学术漂移现象的现实障碍[12]。产教融合要想真正落地,必须探索如何将产教融合理念融入区域企业经营发展与职业院校办学实践中,协调好政府、企业、学校、行业之间的复杂关系[13]。职业院校的使命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目前无锡市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三角职教科创通道不畅

无锡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2019年12月,国家出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力和竞争力。长三角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新挑战,特别是产业端和教育端的资源整合、协作开放、优势互补等方面存在着无限可能。目前,高校成立了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但是职业教育领域还是一片空白,缺少领头雁,无锡可以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乘着教育部、江苏省合力打造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东风,大有作为。

(二)政府“放管服”改革力度有待加强

无锡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产业强市的实施意见》,为职业教育发展做出规划,对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倾斜,但相关政策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落细。如缺乏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门制度文件;没有选建人才库,对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给予分类指导;创新型技能人才缺乏进一步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等,需要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更加精准有力的扶持与指导。

(三)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需提质培优

2019年度无锡市《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显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92%,中职学校“双师型”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28%。虽然整体上教师队伍各项指标均在不断优化,但是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存在着较大差距,并且“双师型”教师比例与杭州、苏州等城市同类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专任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与企业融合不够,对企业“卡脖子”问题了解不够深入,无法真正把脉市场动向与企业需求,人才培养不能切合方向。

无锡市职业院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进行了一系列专业动态调整。 2019年新增物联网、集成电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无人机操控与维护等专业,同时对就业连续不达标的专业进行调减或停止招生,控制其招生规模。但总体而言,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不能动态匹配,在专业设置方面,重复设置较多,新专业和特色专业较少,人才培养不能真正解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无锡市中、高职学生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还不高,学生的创新实践体验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发明专利的数量以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项目差异较大,推动企业提质升级的人才队伍参差不齐。

(四)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合力尚未完全彰显

产教融合共同体中,各主体因缺乏相关法律法规而导致角色和定位不明晰,权利义务不明确,各方作用尚未完全彰显。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普遍拥有热情,抱有期待,但不少企业还是顾虑重重。比如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损失,学校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等。在已经开展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领域,企业的参与面普遍较广,但大多数缺少行业协会的主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培养、教学评价、资质评定、平台搭建、职业技能等级评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等缺乏行业标准。无锡市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

(五)产教联盟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无锡市2019年三大产业比例为1.0∶47.5∶51.5。目前,无锡市职业院校牵头组建了智能制造、商贸、移动互联和机器人、电子信息、汽车等国家级及省级职教集团,还成立了物联网、数控、汽车、商贸物流、微电子、智能制造、传媒艺术、护理等市级职教集团,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教融合比较规范,但总体产教联盟比例不协调,需要进一步协调优化。

(六)缺乏产业人才供求实时数据平台

当今高度信息化时代,如果信息不对等,就会出现人才供给端和需求端脱轨,企业无法准确获取学校人才培养的相关信息,学校也不知晓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和要求,创新拔尖学生成才通道不畅,无法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导致优秀人力资源的浪费。无锡市建立了企业人才需求库和学校人才培养资源库这两大信息库,为人才信息的快速获取提供了可能,但仍存在人才信息静态呈现的滞后性弊端,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人才供求实时数据平台。

五、创新型人才培育路径建构

新形势下,只有打破原有的人才供需结构,构建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互动模式,发挥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打造政行企校深度融合教育生态,促进人才培养供需深度融合,才能服务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区域建设。

(一)优化顶层设计实现跨区协同融合

无锡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无锡与上海仅一地之隔,通过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加大拓展锡沪科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同时,无锡临近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在苏锡常都市圈、锡常泰跨江联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职业教育中心”确立为无锡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之一。无锡职业教育可以借鉴“川渝地区通识教育联盟”创新跨校跨区域协同,推动教师互派、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新模式[14],利用地理及区位优势,积极主动创建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职教聯盟及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实现教育界与产业界跨区协同,深度融合。

(二)政府牵线搭桥着力打破行政壁垒

近两年,车联网先导区、无锡国际生命科技创新园、海力士集成电路产业园、易华录数据产业园等大型项目纷纷落地无锡,市政府在这些大型项目落地时,建议同时进行产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职业院校的牵线搭桥,发挥优势资源的集聚效应,实现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同频共振。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放管服”工作深入。优化人才培养政策,出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门制度文件,组建人才库。借鉴合肥、苏州、广州等城市的做法,对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职业规划大赛表现优异的学生进一步明确奖励、推荐免试等优先政策,对指导教师在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从而全力支持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育才”土壤。

(三)职业院校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三角地区科创产业紧密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渗透融合,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的1/2和1/3,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共同体和产业集群[15]。广大职业院校在新发展规划的指引下,了解产业发展新需求,在重点培养技术技能型产业工人的同时,应重点考虑与无锡市、江苏省、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步调一致,进行人才的全方位输送和前瞻性培养,根据省、市《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吻合度预警报告》适时进行专业设置动态调整,解决专业设置与就业导向不匹配的问题。摒弃重复专业,找寻“长三角”发展的人才痛点,构建特色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专属领域拔尖人才。

同时,职业院校应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与中小企业发展紧密对接,满足产业升级需求,对创新型人才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加强1+X证书试点,学生一旦被企业拒绝,面临失业,可以选择“回炉再造”,增强岗位的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持续性,进一步提升适应未来职场变幻的技能。加强教学改革、健全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发现产品的不足及缺陷,提出更多创造性设想,不断综合应用素养和实践创造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加突出“创新”人格的塑造和开拓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能力迁移,给学生更多的包容,培养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搜集整合信息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将培养学生“会学习”转变为“会创新、会创造”,从而为产业发展培养适合的专业人才,为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四)校企行共建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深度校企合作,需要校、企、行三方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全方位合作。学校方面的优势在于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等;企业方面的优势在于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基于岗位的实习环境、深厚的企业文化等;行业协会的优势在于具有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公益性,了解行业的前瞻发展与制约瓶颈,拥有宝贵的人才智库,掌握行业的优势资源。结合校企行各自优势,建议校、企、行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培养师资、共同进行招生面试、共同教育学生、共同管理学生、共同组织实习实训等,从而使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人才供需、专业布局、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等环节更为健全规范有序。

(五)对接产业布局填补产教联盟空白

针对无锡市特色农业比较发达、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特点,建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职教集团,填补相应领域职教集团的空白。如针对无锡稻米果蔬、茶花园艺、特种水产等特色农业,开设农业类职教集团,培养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对接无锡太湖治理和环境检测,与无锡宜兴环科园合作,开设环境专业职教集团;无锡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景点、公园众多,而园林专业稀少,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的需求,可开设园林职教集团;对接无锡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开设动漫职教集团;响应国家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提高紧缺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中医药健康服务、托育托幼等紧缺领域的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力度,及时填补空白。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创新型人才产教融合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