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箱庭作品基本特征探究
——以中高年级学生为例

2020-12-30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一小学李梅娟

亚太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箱庭沙具制作者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一小学 李梅娟

国际箱庭疗法协会成员玛丽·诺伊斯将箱庭疗法融入课堂情境中,结果表明制作箱庭的参与感有助于学生间同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学生更能体会到亲密感和自尊感,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于内部冲突的有效解决。贝尔泽选择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中高年级学生制作箱庭,发现箱庭疗法提高了他们对学业任务的专注力和情绪的稳定性,且可以有效调试心理,积极作用延伸于课堂。箱庭疗法不仅在实践领域和基础研究中具有显著的成效,在学校中也得到了较早较顺利的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性别特征、群体特征在箱庭制作中各具特色。有顺序、有阶段、有侧重点地在小学阶段开展箱庭制作,其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一、研究过程

(一)被试

在征得学生、班主任、学生家长的同意后,选择前期参加团体箱庭制作且愿意体验个体箱庭制作的中高年级小学生15 名,其中10 岁男孩1 名,女孩0 名;11 岁男孩4 名,女孩0 名;12 岁男孩9 名,女孩1 名。

(二)箱庭治疗室的基本配置

本研究在沙盘室内进行,沙盘室内沙具分为人物类、动物类、植物类、建筑类、交通工具、家具用品、军用设备、自然景观、食品用品,个体沙箱2 个。

(三)箱庭制作过程

整个制作过程在研究者的见证下完成,研究者使用记录表一记录制作过程,主要记录制作者的基本信息、制作时间、沙具的摆放位置、摆放顺序、移动次数、制作者解释等。使用记录表二记录箱庭制作完成后制作者对箱庭的介绍、自我像、主题命名、自我感受等。

(四)箱庭作品分析

中高年级学生箱庭作品的分析从箱庭的指导语、完成时间、沙具移动频率、作品基本构成(沙具数量、种类、沙的使用、空间利用等)和作品主题这五个维度分析,每个维度分水平展开。

二、小学生箱庭基本特征

15 名小学生在研究者的陪伴下完成自己的箱庭作品,每个作品演绎了自己的故事。综合分析15 个各具特色的箱庭作品,深刻体会到小学生箱庭作品的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

(一)小学生箱庭导入以语言引导为主

本次研究尝试运用示范操作导入、影视观看导入、语言导入的方式开始箱庭制作,研究发现语言导入中辅以沙具演示更有利于制作氛围的创设,小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制作程序,快速进入状态。箱庭制作的速度因人而异,有些学生先想后行动,有些学生边想边做,有些学生先行动再思考,但这种情况下多半会增加沙具的移动频率。

(二)箱庭制作趋于整合

分析发现箱庭作品中的基本单元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得丰富起来,这也和琼斯的研究相一致,低年级学生的作品缺乏整体感,往往以局部表达为主,沙具间有意义联系增强;中高年级学生整体感增强,作品多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并将所有的基本单元联系起来,可能有些基本单元间的联系并不是很合理,但这也是箱庭不断整合并趋于整体和谐的体现。

(三)沙具的移动增多

虽在指导语中强调尽量减少沙具移动频率,除非是必须要移动且要向研究者说明缘由。但所有参加了箱庭制作的小学生都出现多次移动沙具的情况。观察制作者的行动和反应了解到制作者之所以频繁移动沙具,一是为了追求整体美观,二是更好地表达主题,三是想要逼真地还原场景。

(四)作品的基本构成趋于复杂

1.沙具数量和种类

15 个箱庭作品沙具使用情况没有明显的规律特征,个体沙具使用数量统计由高到低分别为人物、动物、军用品和生活用品。从各类沙具的使用频率看,人物类、植物类、建筑类较高。从沙具的原型表征和象征性表征意义可见,中高年级学生的有意义表征多以现实物体为参照,这也正符合他们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

2.沙的使用

15 名小学生在体验箱庭制作的过程中有5 人利用沙创造了山丘、海洋、湖泊和沙坝,动沙的力度增强,他们更勇于探索环境,尤其是在箱庭创作开始,研究者让他们将手伸到沙盘里感受沙的过程激发了他们对沙的探索和想象,在后期的访谈中制作者也谈到喜欢抚摸沙,其实在沙里挖河、造山是儿童想象力和控制力的充分表达。

3.空间利用

小学生箱庭作品大部分是将整个沙箱占满,这种空间的利用性看似饱满甚至比较混乱,但从制作者的解说中可了解到,这些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或是和主题有很大的联系。他们所选择的每一个沙具都是有目的的,是围绕主题放置的。这也正是箱庭疗法的抱持、包容、凝聚、体现的呈现。

猜你喜欢

箱庭沙具制作者
Sugar Painting 糖画
箱庭,打开“心”世界的大门
团体沙盘游戏在中职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的实践与思考
卷雪茄
团体沙盘游戏在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沙面特征及作用
箱庭疗法对战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